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快速城市化过程对台站气象探测环境影响很大,已经影响气象观测准确性和代表性,从而影响了预报预测的精准性以及气候变化评估的客观性,甚至制约了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城市化导致的气象站迁址对气象资料连续性的影响和气候变化趋势的精确评估也一直是难以解决的瓶颈问题.文章综述了气象探测环境的卫星遥感评估方法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煤炭生产中的中短距离超前探测技术与安全生产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研制的DTC-150防爆地质超前探测仪探测距离达150~200m,该设备具有远程控制功能,采用三分量传感器接收,适合于突出矿井地质构造长距离超前探测,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要求,通过在阳泉五矿8409工作面超前探测实例的验证结果表明,掘进工作面地质构造长距离超前探测技术探测断层等地质构造的结果准确可靠,能够满足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7):12-12
高频地波雷达能超视距探测浪场、流场、风场等海洋动力学参数和舰船、飞机等海上移动目标.跟传统海洋探测设备相比,高频地波雷达具有覆盖范围大、实时性好、全天候、造价适度、运行费用低等优点,被认为是监测海洋专属经济区的理想工具.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科学家们制造出各种类型和功能的机器人,在实践中机器人也广泛应用于火星科学探测、工业生产以及家庭生活等领域。但现有的大多数步行机器人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双腿僵硬的金属怪物,距离人们的理想还有很大差距。不过美国佛蒙特大学科学家约什?邦加尔德对现有的多款著名步行机器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开发出一款计算机模拟系统,系统显示机器人也可以像动物进化一样逐渐学会更好地步行。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2012,13(7):15-15
直流电法勘探是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其野外测量目前主要是以二维测量为主,三维测量还只停留在研究阶段。此外,目前直流电法基本理论的主体都是在水平地表假设下建立起来的,没有考虑起伏地表的影响。因此,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19):18-18
1课题背景 连续运行参考站(Cominuously Operating Reference Stations简称CORS)系统可为用户提供实时高精度定位服务,以及在定位基础上衍生出的导航、授时测速、测向、大气探测与预报等服务,可满足测绘、交通、能源、气象、农林业、旅游、环境等部门和行业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成果》2013,(20):17-19,22
基于水库数字地震观测及主动震源观测技术,研发精细探测水库三维地震活动及地震震源特征、介质和应力环境的技术,通过在新丰江、龙滩和三峡三个典型水库的示范应用,结合具体水库水位的动态过程、水库规模、库区地震地质构造背景、深浅水文地质以及岩性等因素,探测水库地震的发生条件,深化对水库地震发生环境和成因机理的认识,建立在水库加卸载动态过程作用下的水库地震发生条件模型,为水库地震预测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卫星发射和测控能力的快速发展,独立自主的行星探测任务在几年后将会列入深空探测日程。本文以中俄合作的YH-1火星探测计划为背景,对火星探测器轨道进行分析与讨论。重点讨论2009年10月发射窗口选择和转移轨道设计,以及环绕火星段轨道时飞行器可能遇到的火星日影问题,并讨论了通过轨道改进来改善该问题。  相似文献   

9.
“月球卫星”的称谓值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已正式开始执行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工程”)的第一阶段任务———绕月探测,研制我国第一颗环绕月球的探测器“嫦娥1号”,计划于2006~2007年发射。这一消息吸引了广大公众的眼球,也深受有关专家的关注。在关注之余,资深航天专家发现,在有关方面公布的文件及发布的消息中都称“嫦娥1号”为“月球卫星”、“月球探测卫星”或“绕月卫星”(可参见《科技术语研究》2005年第1期“2004年十大科技焦点名词———嫦娥工程”),这个名称似乎不太科学。“月球卫星”一词的使用并非自“嫦娥工程”始,多年来,国内发表的有关介绍月球探测的文章中时有出…  相似文献   

10.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好奇号取得巨大成功的基础上,近日宣布了一项新的雄心勃勃的火星探测计划: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将在2020年再次发送一辆火星车。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局长查尔斯·博尔顿表示,"奥巴马政府支持开展积极的火星探测计划。通过这项新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我们将确保美国继续成为全世界火星探测领域的领导者,并向着实现2030年前后载人登陆火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20):13-13
1课题研究目标与思路研究开发出适用于水库地震近场监测的技术系统,适用于水库库区地下介质结构及其物性探测与动态变化监测的主动观测系统,为水库地震近场监测和水库库区地下介质结构及其物性探测与动态变化监测提供必要的、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开发适用于水库地震近场监测的仪器和震源,形成能有效监测、全面记录水库地震信息的水库地震近场监测技术系统。同时,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2012,(20):26-27
本项目依托清华大学、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核技术联合研究所,从乌克兰引进先进技术,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和集成创新,开发出毫米波人体安全检查系统,能够有效探测隐藏于衣物之下的物体,不仅可以检测出金属物体,而且可以检测出塑料手枪,炸药等危险品,可用于机场安检、大流量人群监控等领域。  相似文献   

13.
深海沉积物地热探针是原位、快速探测海底沉积物温度梯度与热导率的专用设备,是目前获得海底沉积物热流值的较佳方法。热流值是判定油气成熟度,进行油气资源评价和油气远景预测的重要参数。地热又是多种危险的自然灾害表现特征,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火山、断陷、张裂、热泉喷涌、岩浆入侵、板块运动、地壳变形等,均与地热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探测地热能够为预测这些灾难提供参考依据,进而为各类海洋工程建设、海底采矿和海底钻探提供服务。不仅如此,它还能够揭示自然灾害的变化规律,对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针对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地质超前探测和预报问题,利用地震反射测量原理和微处理器控制技术,开展井下地震多通道超前探测技术研究和装备研制。基于FPGA技术,实现了高速高精度多通道并行数据采集,为煤炭矿井的安全开采提供有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西方科学解释理论的困境或疑难,在理论形态上表现为语义学与语用学的对立,哲学前提上表现为逻辑主义与历史主义的对立,哲学本质上则表现出抽象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基础上,吸收哲学解释学的理论成果,走向批判的历史的理性主义,是科学解释哲学研究的出路。  相似文献   

16.
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发射的第一个月球轨道探测器,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绕"、"落"、"回"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2009年3月1日受控落月于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丰富海区域,在轨运行495天,比预期一年的工作寿命延长4个多月,一共取得了1.37TB的原始科学探测数据.通过对这些科学探测数据的初步分析和应用研究,已经获得了包括"全月球三维数字地形图"等在内的一系列科学成果,为推动我国月球科学的研究和后续月球探测工程的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成果》2012,(3):22-22
气象探测是指利用遥测和遥感手段进行从地面到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大气层的温度、气压、湿度和风向风速的探测,其中湿度测量在国际上一直倍受关注。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湿度传感器采用国外产品,其价格昂贵,而国内暂时所用的国产湿度传感器的芯片一致性很差,长期稳定性不好、精度低,使用受到很大限制。  相似文献   

18.
论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的三个理论柱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末国际上出现的三个重要的复杂性理论既是彼此相通的,又是互有区别的。本文旨在通过阐明其中的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性思想的三个理论柱石来表现其复杂性理论的基本特色。这三个理论柱石是:建立在有序性和无序性统一的基础上的关于能动主体的理论;关于整体与部分相互决定的多中心的或无中心的系统的理论;"把观察者整合到他的观察中"的自我批评的理性主义的认识论理论。由此显示出莫兰的复杂性理论涉及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9.
经典技术哲学分为前后不同的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工程学的传统为主,其学科范式特征表现为人类学的、唯物论的和技术乌托邦主义的倾向;后一阶段以人文主义的传统为主,其学科范式特征表现为视域的多元化、理论基础上的后现代性和方法上的规范性。两种传统的融合促进了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的对象是自然,自然所蕴含的三重特性及其所伴随的三个历史阶段逐渐为人类所认知,并显示出独特的生态伦理价值。第一阶段,自然具有自在性,表现为抽象性、实体性和复多性。其生态伦理价值在于人对自然的崇敬和畏惧。第二阶段,自然具有他在性,表现为不可知性、历史偶然性和人的意志能动性。此阶段内,上帝凌驾于自然之上,不仅表现出宗教对自然的压制,而且也逐渐展现出人与自然对立与割裂。第三阶段,自然具有有机性,表现为科学技术的构成、技术理性资本化与自身矛盾。生态伦理价值所展示的则是人的关怀,形成人与自然的既对立又同一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当今生态文明的主题。自然生态既是科学的奠基性实体,也是技术的对象,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