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经验转向作为技术哲学的一种研究范式,有其出场的历史必然性、自身的理论特质及体系架构。就其出场的历史必然性而言,它是技术哲学发展中的自我诉求与学科借鉴的结果;就其自身的理论特质而言,它内蕴多层次、多语义的转向;就其体系架构而言,它拥有与学科自身及社会体系相观照的特质。经验转向开启着技术哲学研究的新路向,由批判范式转向经验范式,这种研究范式展现出显著的实践特质,其价值指向被置于并展现在"技术-伦理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2.
田野哲学并不只是一种从事哲学研究的新理念,更是一种新的哲学实践范式。它兴起于当代西方哲学危机加剧的背景下,强调哲学的社会参与及影响;具有主张"多学科"或"后学科"的研究方式、以非哲学家群体为受众、寻求制度化和以替代计量学为评价方法等规定性;倡导构建一种由学科哲学家、田野哲学家和哲学家官僚组成的富有弹性的哲学生态系统。它为哲学实践争取与学科哲学相同的地位,并为哲学在商业社会里寻找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7):123-128
环境科学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学科群,其性质体现在"应用科学论"、"交叉整合论"、"社会建构论"和"新范式革命论",其新意不仅在于"它应用整体观和系统论",也不仅在于"对旧有学科研究范式的同化、综合从而产生新质的过程",而且还在于新范式中体现的"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学揭示的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由此,考察环境科学的体系结构论,发现"1+4+X"的环境科学体系结构论,具有深入研究的必要:首先,它的建构,基于自然科学分类的类比,没有考虑哲学门类。其次,根据钱学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自然学科"的分类类比,把环境科学体系概括为"I+II+III",即"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环境自然科学和环境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层次和结构,其发展有五大特征。由此,建议建立"大环境科学学术共同体",形成"跨范式"的环境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生存论视域下的技术哲学范式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范式对于一门学科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同样,技术哲学的发展也需要合理的范式。但其自身的不成熟状况表明:技术哲学缺乏相应的范式。试图建立以认识论为基础的范式之努力隐隐显现着,但是这一努力缺乏对自身根基——认识——的理解。“认识”在生存论中显现出自身是另有基础的样式。如此只有将技术哲学确立在现象学所提供的生存论基础上并建构起相应的范式,这门学科才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编者按: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科学。这种"新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其产生及其发展的时间方面考虑的,它诞生于19世纪末,兴起于20世纪中叶,产生较晚,存在时间较短;二是从其研究对象的特征考虑的,它研究的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呈现复杂性、有机整体性、历史性等特征,与传统科学认识对象特征有很大的不同。这两方面决定了生态学的发展阶段大致处于库恩的"前科学"阶段,也是科学与哲学碰撞、交融的阶段,存在许多科学与哲学  相似文献   

6.
混合方法是作为定量和定性方法之外的第三种选择出现的,但被称作"第三种研究范式"并不合适,目前处于萌芽和发轫阶段的混合方法研究尚不具备"范式"的特征要件,其作为方法论体系的哲学立场和世界观究竟是什么,目前也未形成普遍共识,实用主义只能对混合方法的相容做出实用性解释,而缺乏对21世纪世界科学革命、思想变革的深刻理解。"复杂性范式"是一种具有世界规模的科学哲学思潮,作为混合方法研究的哲学立场被提出,能够从认识论基础、策略指导、世界观图景等层面为不同研究方法跨学科、多技术集成提供强有力的理论辩护。  相似文献   

7.
系统科学哲学在不同的研究阶段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范式,主要有一般系统理论范式、自组织理论范式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范式。一种力图运用系统概念、以复杂系统整体论理念为核心、以超越还原论的系统方法论认识和处理系统复杂性问题的系统科学哲学体系正在逐步成熟。中国系统科学哲学理论范式的构建,需要在科学哲学的层面,对各个理论范式进行新的分析和概括。特别是,需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整体论思想,用现代系统科学的语言重新阐释,吸收融入系统科学哲学的思想和方法论之中;以认识和处理复杂性为核心,提炼出复杂系统整体论、复杂系统原理和复杂系统方法论;在中国社会实践中发挥和发展其独特的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电脑游戏包含玩家、游戏的软件和硬件等诸要素,它可以模拟玩家的现实生活。电脑游戏哲学就是对电脑游戏及其相关现象进行哲学分析、理解,并利用所得成果对传统技术哲学问题进行解释的理论。其兴起有着深刻的理论根源与现实的必然性。沿着叙事学和游戏学这两条经典路径,考察了当前电脑游戏哲学的研究现状。目前的研究存在着诸如缺乏学科独立性、独有的方法论、预测和指导能力等不足。今后应建立健全电脑游戏哲学学科范式,从哲学高度对其进行论证和说明,以及注重研究电脑游戏在现实中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关于俄(苏)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经历了"以俄为师"、"以俄为敌"、"以俄为鉴"三个阶段,苏联解体后一度沉寂,近来出现了复苏的势头。不能把苏联的科学技术哲学完全等同于正统的教条主义而全盘否定,1960年代一批具有改革倾向的哲学家对科学哲学所做的认识论中心主义诠释,极富启发性。新世纪前后俄罗斯科技哲学出现了多元主义、社会文化语境论和人本主义等新发展趋势,具有俄罗斯特色的科技哲学范式正在形成,其中技术哲学的转向尤有代表性。马克思主义虽已不是俄罗斯的指导思想,但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在俄罗斯哲学中仍有深远的影响,前苏联和当今俄罗斯立足马克思主义的科技哲学研究,是与西方科学哲学不同的另一维度,是发展比较科技哲学的重要生长点。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苏联解体前后其技术哲学演化过程的全景分析,揭示苏联-俄罗斯技术哲学特色形成和演化的国内和国际动因.并以此为个案构建意识形态对技术哲学的"约束-筛选"作用模型和两者之间遵从自组织理论的作用机制,从而进一步阐明技术哲学的学科特点及其意识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1.
范式论心理学史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思考为出发点,通过揭示范式的本质并讨论以之为基础的库恩的科学哲学思想对心理学的影响关系,批判性地考察了范式论心理学史的研究背景及其基本结论,并指出,范式论心理学史研究不能在任何实质的意义上增加我们对心理学及其历史的理解.在此背景中,作者倡导用心理学理论同一性范畴来把握心理学及其历史,并认为,心理学的存在依赖于它的理论同一性的确立;心理学的发展,是对它的理论同一性的展开;现实形态的心理学史,是心理学对它的理论同一性的不断寻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技术哲学研究领域存在着明显的路径及路径转换现象。文章从技术哲学研究中的流派、伦理转向和经验转向等方面梳理了技术哲学研究中的路径及其演变,认为这对于从总体上把握技术哲学发展的脉络、洞察技术哲学研究的概貌、探询技术哲学研究的新动向以及技术哲学家们的思维触角等是有益的,也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技术哲学研究的前沿、明确技术哲学研究对象与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进行技术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逻辑经验主义向当代的自然主义与实践哲学的转变,背后实现的是对逻辑经验主义的理论预设的超越。就范导这一超越所遵循的路线和依据而言,图尔明的超前于科学哲学主流的工作占有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4.
在技术哲学内部,技术与价值问题曾成为一个主题被凸现出来,这是技术自主论批判在技术领域内的表现,但是技术价值论所蕴涵的意义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技术认识论的兴起,使技术价值论已经显示出某种衰落的迹象。但随着社会建构论研究的深入,技术价值论又显示出其技术自主论批判的新的生长点。对技术价值论兴衰过程的反思涉及到技术哲学的范式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大众多元文化取向引导下,科学技术论领域呈现一种明显趋势,即把关注点从科学技术的生产转向科学技术用户及其使用。文章集中对国外有关技术使用者的研究进行梳理,概括出三条来自于不同学科传统与范式的研究路径,即哲学范式、文化研究范式和经济管理学范式,逐一检视了它们的理论背景、分析视角、核心概念、基本观点和方法论,进而通过比较探讨了它们共存与竞争、互补与整合的态势。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上半叶,德国技术哲学界出现了两个令世界瞩目的人物,德韶尔与海德格尔,他们从不同传统对技术进行了形而上学的思考,把技术哲学的讨论带向了深入,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关于技术的争论>和<技术的追问>都被纳为技术哲学中少有的几部经典之作.他们从不同的传统,共同的视角(形而上学)考察技术,涉及许多共同的话题,得出的主要结论也往往具有表面的相近,根本的不同,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7.
荷兰技术哲学追从经验转向范式,在后现象学分析框架下形成的特文特模式具有描述性维度与规范性维度,通过双重聚焦技术价值的伦理和非伦理部分,提供了一种技术哲学的研究视角。并且,经验转向在特文特模式的后现象学纲领下引入文化元素,将推动技术哲学的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18.
技术哲学研究中应该注意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技术哲学的研究,在当前我国技术哲学研究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研究技术哲学应该注意技术史的研究;第二,研究技术哲学应该注意技术哲学的哲学基础的研究;第三,研究技术哲学应重视技术实践。只有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技术哲学才会真正成为有着伟大未来的学科。  相似文献   

19.
概念内容和非概念内容是当代心灵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对范畴。具有自然主义传统的大部分心灵哲学家在内容自然化研究过程中往往关注的是概念内容及其各种表现类型。而非概念内容的存在始终困扰着他们。那么,非概念内容有其哲学渊源吗?非概念内容的"非"该如何理解?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界又有哪些代表性的观点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