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河北省衡水市处于有咸水区,由于深层淡水长期超采,水位大幅度下降,致使浅、深层水水头差加大,在较大垂向水力梯度作用下,使地下水水化学环境发生了变化,引起地下咸水下移,使深层淡水第二含水组与第三含水组水质逐渐咸化,呈变差趋势。  相似文献   

2.
采用多种勘查方法,基本查明了惠州市应急水源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圈定了应急供水水源地的范围,重新计算和评价了区内地下水资源量,获得应急水源地允许开采量为23.8935万立方米/天.根据调查成果,进行地下水应急供水示范性建设,提出了地下水应急水源地环境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新集矿区地温分布特征,分析了影响地温异常的因素,得出矿区地质构造和地下水径流是影响该区地温异常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湛江市区水文地质概况及大量钻孔资料,对该地区含水层岩组进行了划分,建立了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地层、岩性),仔细研究该地区的地质构造、钻孔资料、地下水特征,概化湛江市含水层结构模型,并采用等效岩性法对各层进行岩性分区。旨在为湛江市区研究因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2013,(15):33-34
课题针对太湖流域蓝藻暴发、饮用水源地、跨界蓄积污染等环境风险问题及管理迫切需求,分别选择太湖流域省际跨界区、梅梁湖蓝藻水华频发区、嘉善河网污染蓄积污染K及淀山湖饮用水源保护区为研究及应用示范区,开展了资料调研、室内模拟、现场实测、模型及预警系统研发及风险评估预警平台构建等各项工作。课题在引进吸收和研发多项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集成创新形成5项关键技术,构建了太湖流域水环境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划分了预警阈值;研发了分别应用于蓝藻水华、湖荡饮用水源地及跨界蓄积污染风险预警的模型和预警系统;建成具有信息查询、风险评估、实时监控、趋势预测、应急处置和警情发布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太湖流域水环境预警平台,初步实现了流域水环境风险识别、预警、监管与控制。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环境不断恶化,饮用水安全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地下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地下水有机污染问题已经成为问题的焦点。而有关地下水有机污染的研究在国内较少。唐山市是河北省最大的重工业城市,又是全国最为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并结合目前环境水文地质和有机污染研究的特点,分别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多因子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唐山市地下水水质做出评价,并简要分析其污染原因。本次针对有机污染组分的评价,为唐山市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依据,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赵勇胜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5):15-15,19
文章介绍了“城市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的模拟与控制技术研究”的研究内容: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氧化还原分带实验研究;污染物在地下环境中的自然衰减作用及人工强化处理的研究;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的模拟与控制技术研究;阐述了本项研究成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廉江地区地下水类型中的松散岩类孔隙水为研究对象,通过雷州半岛地下水资源调查项目的数据,查明了廉江市地区松散岩类孔隙水水文地质特征及赋存条件,并通过布置8个民井和1个机井对松散岩类孔隙水进行了周期为12个月的水位、水温及水质观测。根据观测资料分析得出结论,引起廉江市地下水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象、水文和人类工程活动,填补了廉江市地区地下水动态观测和特征分析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9.
萧山区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由县变市,撤市变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气污染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先的粗放型污染过渡到灰霾频发的复合型污染。虽然由于大气污染整治力度的不断加强,粗放型污染得到较大程度的治理,大气中PM10浓度逐年下降。但由于复合型污染的产生,灰霾现象的出现逐步频繁。随着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PM2.5、03、CO等新指标的加入,给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和大气污染整治带来新的挑战。萧山区从2009年开始构建、2010年着手建立涉及理化光学特性的多指标大气复合污染监测系统,2011年8月正式运行,成为监测研究萧山大气复合污染的有力平台,并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长三角大气复合污染的重要站点。近五年来萧山区灰霾发生频率逐年增加;近两年的PM10监测结果表明,萧山区PM2.5的浓度处于较高水平,且在PM10中所占比例超过0.5,呈现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全球气候的变化对于水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储水量减少,水环境中氮磷污染物的浓度增加,气温升高加剧了水体沉积物中氮磷营养向上覆水体的释放,水库水体富营养化趋势加剧,藻类爆发频繁,水库水质恶化。如何提高和改善富营养化水体的水质、修复污染沉积物成为中国和荷兰科学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为此,中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黄廷林教授的研究团队和荷方瓦赫宁根大学蒂姆·格罗顿侯斯教授的研究团队合作开展“气候变化影响条件下改善和保护中荷水库水质合作研究”,进行了消减外源污染负荷、扬水曝气控藻应急技术、微污染水原位修复技术、水体沉积物持续修复技术等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为改善富营养化水库水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7):65-67
随着北京人口急剧增加,经济飞速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北京地表水来自官厅水库和密云水库,官厅水库最主要由氮、磷富集诱发了富营养化,已不能作为饮用水源;密云水库活性磷呈持续增长趋势,正面临着重蹈官厅水库覆辙的危险.占水资源主流的城、郊浅层地下水也受到污染,出现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和氯代烃类等有机污染物超标.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2013,(15):29-29
课题的研究目标是识别傍河型地下水水源区污染特征,研究在开采条件下的傍河型地下水饮用水源水质变化规律及典型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研发“三氮”在地下水中迁移转化的三维数值模型,建立傍河型地下水水源区水质监测预报系统,为傍河型地下水水源保护及安全防范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在洛塔岩溶石地山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基础上,实施岩溶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表层岩溶带、岩溶石山地区水土流失定量评价、生态重建与恢复试验等示范研究,系统总结生态系统对岩溶水循环的影响,构建洛塔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式,为西南岩溶石山区岩溶水资源开发及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与实用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项目客观地了解和确定了柴达木盆地北缘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分布现状,分析研究了其相互关系,掌握了其时空变化规律,预测了其发生、发展、演变趋势,进而寻求拟定了相应有效的生态环境防护治理对策和建议,为调查区盐矿、石油等矿产资源开发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区域性生态环境治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科学依据。其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化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及终端成盐系统理论对区内寻找地下淡水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如尕斯库勒油田阿拉尔水源地淡水资源边界的确定就是基于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1986年和2003年土壤质量的比较,探讨黄河三角洲土壤质量变化规律,为土壤质量监测提供依据。利用相关系数法确定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在ARCGIS中自动化评价土壤质量。研究结果表明:2003年与1986年比较,黄河三角洲土壤质量54.22%的区域基本无变化,林草地和旱地下降,西部水浇地提高;土壤有机质41.14%的区域下降,耕地区基本不变或增加;土壤碱解N46.96%区域基本无变化,西部的耕地区和东南部林草地区增加,而黄河两侧的旱地区下降;土壤有效P在耕地区增加,滩涂下降,盐荒地基本不变;土壤速效K除林草地上增加外,一半以上(50.74%)土地有下降趋势;土壤盐分47.29%的区域下降,耕地区基本不变,而沿黄两侧增加。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技成果》2013,(12):25-26
该课题为“典型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共性技术研究”项目“地下水源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共性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的子课题。地下水资源因其数量大、水质好、分布广泛、便于就地开采利用等优点,成为我国主要的供水水源。尽管地下水赋存条件独特,具备一定的天然防污性能,但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国家饮用水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因此,研究出切实可行、经济高效的地下水体污染修复技术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消耗量急剧增加,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我国的大气污染呈区域性、复合性、复杂性特征已十分突出。自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后,我国开始了有针对性的对城市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经历了从点源治理到综合防治、从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向区域污染控制转变,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大气污染仍十分严重,尤其在环境管理技术体系方面仍缺乏针对性,不能适应严重污染城市的空气质量管理。欧洲、北美和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二氧化硫和颗粒物为主要特征的煤烟型污染基本得以控制,但以氮氧化物和臭氧为特征的光化学污染仍在控制中,多年的大气污染控制历程,使得欧美、日本等国在空气质量管理和控制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不仅要借鉴国外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更重要的是结合我国自身污染特点,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现状的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基于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主持并联合多家单位针对重污染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管理关键技术开展了深入且综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为识别东莞市颗粒物污染特征,于2004年12月12日-26日在东莞辖区设置5个观测点,采用TH-150CⅢ型大气采样仪及P&P2025S双通道自动采样仪进行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加强观测。对获得的样品进行了日均浓度、粒径分布特征的分析,研究了东莞市冬季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和二次污染特征。结果显示:加强观测期间,5个站点PM10日均质量浓度为0.045mg/m^3-0.443mg/m^3,位于西北部的望牛墩站点PM10质量浓度二级超标率相对最高,为100%,位于东南部的塘厦镇站点PM10质量浓度二级超标率相对最低,为46.7%。莞城市区站点PM2.5/PM10为53.4%-70.8%。粒子粒径谱分布特征显示该市可吸入颗粒物以粒径较小的积聚模态粒子为主。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成果》2013,(15):18-19
洱海是我国富营养化初期湖泊的典型代表,近年洱海水质污染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湖泊生态系统的破坏得到了控制,生态修复工作已逐步展开。但目前洱海初步修复的大规模湖滨带(58km)仍然存在着生物多样性低、稳定性不足、缺乏有效管理的问题;东区陡岸型湖滨带自然岸带受到破坏、生态系统受损,亟待修复;而且洱海周边经济快速发展,污染严重,尚未设立湖泊缓冲带,洱海周边区域的发展对洱海水环境保护构成严重威胁。为此,“十一五”水专项洱海项目设立了“湖滨带生物多样性恢复与缓冲区建设技术及工程示范”课题。课题针对洱海处于富营养化初期湖泊的特征,以湖滨带生物多样性恢复及缓冲带污染控制与绿色发展为思路,提出了整个洱海湖滨缓冲带生态建设方案;研发了湖滨带(缓坡型)生物多样性恢复技术、陡岸湖滨带生态修复技术,并与现有技术相结合,集成形成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成套技术;研发集成了缓冲带生态构建技术。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成果》2008,(1):60-60
城市污染物的排放导致了城市河道污染日益严重。在沿海河网复杂且经济发达的地区,城市河道几乎普遍存在黑臭现象,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居民的健康生活。为改善城市河道污染现状,推动河道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根据目前城市河涌的黑臭和有机污染严重等污染特征,在历经两年多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工程应用后,成功开发出了成套城市污染河涌治理技术,该技术能有效的解决城市内河涌黑臭现状和削减河涌水体COD、BOD、氮、磷等污染物负荷,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浓度和透明度,改善城市河涌水质和水体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