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探究少数民族山区不同地形因子对聚落生态位分布空间格局的影响,以岷江上游少数民族山区为例,基于DEM和遥感影像及GIS技术,研究了山地县域聚落生态位在不同地形因子上的分布特征,结合6个景观指数的计算,定性和定量分析了聚落生态位格局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聚落生态位总面积较小,仅占区域面积的3.98%,单个面积也较小,平均仅为0.61 km~2,分布存在明显的垂直梯度特征,且集中分布于15~35°之间的缓斜坡及斜坡,45~135°与225~315°的半阳坡以及135~225°的阳坡面上;景观格局指数也显示出聚落生态位分布随地形变化的梯度特征.由此可见,高程、坡度和坡向这三类地形因子对山地聚落生态位的大小、形状和空间分布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佳惠 《河南科技》2023,(17):86-90
【目的】伊洛河流域属于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研究伊洛河流域的土壤保持功能对科学认识伊洛河流域土壤侵蚀特征、防治土地退化等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研究基于伊洛河流域1990年与2020年降雨侵蚀力因子、坡度坡长因子、植被、土壤等数据,利用InVEST模型,估算伊洛河流域土壤侵蚀量和土壤保持量,从流域尺度与县域尺度分析了伊洛河流域土壤侵蚀量和土壤保持量的时空格局。【结果】研究结果显示,1990年和2020年实际土壤侵蚀强度主要处于强烈侵蚀(50~80 t hm-2)、极强烈侵蚀(80~150 t hm-2)等级,此两类约占流域面积的50%,其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坡度较大的西部低山丘陵区。未利用地、建设用地、耕地地类的平均土壤侵蚀量较高。【结论】与1990年相比,2020年各地类平均土壤侵蚀强度有所下降。1990年与2020年土壤保持能力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部低山丘陵区,低值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形平坦、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与1990年相比,2020年伊洛河流域土壤保持能力呈降低趋势。研究结论可深化对伊洛河流域土壤侵蚀特征的科学认识,为编制水土保持规划,防治土地退化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潜在土壤侵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SLE模型计算并分析了在无水土保持工程和耕作措施条件下黄河中游河龙区间土壤侵蚀各因子特征值以及2011年的潜在土壤侵蚀情况.结果表明:降雨侵蚀力因子和坡度坡长因子的分布与潜在土壤侵蚀的分布呈一定的相反趋势,土壤可蚀性因子和植被覆盖与生物措施因子则表现出一致性.2011年潜在土壤侵蚀模数为2 600.1 t/(hm2·a),潜在土壤侵蚀面积占整个区间总面积的50.45%,并且以强烈侵蚀为主,造成的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通过定量分析得出影响小兴安岭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方法:以小兴安岭地区典型城市伊春市为例,采用全国土地利用数据库精确解译的土地利用类型图,基于GIS解析了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前后各10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相关分析法识别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驱动因子.研究结果:20年间,交通用地面积增长了24.6%,第三产业等经济因素是其主要驱动因子;林地面积增长了0.2%;居住地面积增长了1.4%,主要驱动因子为居民生活水平类指标;耕地面积变化不大,共增长1.9%;工矿用地面积增长了5%,主要驱动因子为第二及第三产业产值;湖泊水体大多位于林地地区,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林业发展及政策的保护,面积共增长5.1%;草地面积减少7.3%,合计65.6km2;裸土完全消失.研究结论:土地利用类型并未因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禁采禁伐和经济的转型发展发生大的结构性波动.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土地的土壤肥力高、供肥能力强,是中国粮食生产大本营之一.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壤数据、DEM数据、温度数据,选取立地因素、土壤因素、气候因素建立耕地适宜性评价体系.此次研究结合GIS技术,对七台河市土地进行耕地适宜性评价,将评价结果分成4个等级,其中七台河市高度适宜地区面积为168.54 km~2,占全市面积的2.70%;中度适宜地区面积为1982.67 km~2,占总面积的31.78%;勉强适宜地区面积为1798.03 km~2,占总面积的28.82%;不适宜地区面积为2289.23 km~2,占总面积的36.70%.  相似文献   

6.
基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和GIS技术,以位于东北黑土耕作区的乌裕尔河流域为研究区,以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提取土壤侵蚀模型的各种因子,估算土壤侵蚀模数.根据SL190-96的分级标准,对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分级,获得乌裕尔河流域土壤侵蚀现状图,并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乌裕尔河流域土壤侵蚀以轻度侵蚀为主,共有8116.16 km2,占65.05%,其中轻Ⅰ型面积为4068.62 km2,占32.6%,中度侵蚀面积为1394.82 km2,占11.2%;轻度侵蚀集中连片分布,而中度以上侵蚀主要集中在坡度较大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中以旱田侵蚀最突出,主要表现为大面积的轻度侵蚀强度;但未利用地侵蚀最严重,主要体现在中度以上侵蚀;林地、草地和居民地以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为主;0~3°、3~8°以下以轻度侵蚀为主,强度侵蚀和极强侵蚀,在坡度为8~15°时达到最大侵蚀面积.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Landsat TM影像提取研究区的植被覆盖信息和土地利用信息,结合ASTER GDEM 30m分辨率的DEM数据提取的坡度信息,采用水利部部颁标准评价窟野河流域的土壤侵蚀风险。研究得出:1窟野河流域整体侵蚀风险不高,侵蚀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66.47%。2坡度在8°~15°的地区,侵蚀面积最大,坡度在5°~15°的地区占侵蚀总面积的95.65%;在1 150m~1 300m高程带内,侵蚀面积最大,高程小于850m和大于1 450m的地区侵蚀面积占的比例小。此研究结果可作为研究区的基础性数据,为以后管理部门作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格局演变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区域特征。利用DEM数据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中的地形梯度规律进行讨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是河南省土地利用的基质类型,其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平原地区,林地和草地则分布在其北部、西部和南部的山地丘陵地带;(2)1988-2008年间河南省除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外,各土地利用类型均发生着波动变化,耕地面积在波动中面积不断减少,未利用地呈现较为激烈的变化态势,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正由温和型向加速变化型转变;(3)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地形和土地利用类型的过渡地带,集中在1 000m、10°以下地区,在0-200m之间主要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在这一区域耕地与建设用地的矛盾更为激烈,在500-1 000m之间主要是耕地向林地和草地的转换。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地形起伏度对风速的影响,以SRTM DEM数据为数据源,利用均值变点分析法确定了云南省地形起伏度的最佳统计单元,以最佳统计单元作为统计单元提取了云南省地形起伏度;利用曲线拟合分析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讨论地形起伏度与风速的相关性、空间关系。结果表明:(1)基于SRTM DEM数据的云南省地形起伏度的最佳统计单元是19×19(最佳统计单元面积2.92 km~2);(2)云南省地形起伏度在0~2 382 m之间,地区起伏悬殊,整体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3)云南省地形起伏度与风速的相关系数为0.689,拟合效果较好,表明地形起伏度是云南省风速的重要影响因子;(4)通过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地形起伏度与风速在空间上呈现负相关,以LH(低地形起伏度,高风速)聚集为主。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研究黄河流域河南段的生物多样性的情况,本文采用NPP法对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进行评估分级。结果表明,一般重要区域总面积为23 730.63 km~2,占河南省黄河流域国土面积的64.91%,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重要区域总面积为10 958.83 km~2,占比29.98%,主要分布在自然保护区毗邻的山区等区域;极重要区域总面积为1 868.24 km~2,占比5.11%,主要分布在太行山、熊耳山、伏牛山等山区的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11.
基于湖南省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数据及3 000余处自动雨量站逐小时雨量资料,判别和筛选了雪峰山地区降雨型滑坡灾害589处(2013—2017年)。针对滑坡灾害数据的完整程度采用合理的计算方法确定降雨致灾概率,得出不同时效内滑坡灾害的临界雨量;同时建立滑坡灾害敏感性等级与临界雨量的相互关系,分析不同临界雨量状态下不同敏感性等级区域内滑坡灾害发生的可能性,确定雪峰山地区滑坡灾害预警区划等级。研究结果不仅为雪峰山地区滑坡灾害的空间预测提供了资料和参考,而且对建立由面到点的地质灾害精细化预警预报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地形因子是影响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2019年7月MODIS MODl3Q1数据提取了秦岭牛背梁植被指数,研究牛背梁植被指数(NDVI)在高程、坡度、坡向、地形平面曲率4个地形因子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NDVI在海拔1 156~1 820 m随着高程的增加而增大,在1 820~2 053 m随高程增加而减小,在2 053~2 294 m达到峰值,后又随高程增加而减小;(2)NDVI在坡度0°~35°随坡度升高而增大,在35°~40°随坡度升高而减小,在40°~45°达到最大值,当坡度大于45°时随坡度增大而减小;(3)受太阳辐射影响,植被在0°~22.5°(北)、22.5°~67.5°(东北)坡向长势较好,其他坡向长势一般;(4)NDVI值在平面曲率为157.5°~202.5°(南)时达到最大值,在67.5°~112.5°(东)时达到最小值。研究结果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具有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采用RULSE分析模型,对水土流失相关性因子进行分析,同时借助全新的分析技术、建立融合GIS、RS以及RULSE模型的分析方法,准确的定位水土流失敏感性因子,分析的因子包括植被覆盖度因子、降雨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等内容.模型利用空间叠加运算方法,借助矢量叠加分析、栅格叠加分析工具对所有因子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龙江县水土流失敏感性分级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体现:不敏感区域占比10%、一般敏感区域占比65.93%、敏感区域占比22.34%、高级敏感占比1.73%.同时龙江县水土流失敏感度依据地域划分呈现出明显的分布规律,水土流失敏感程度自东向西敏感度逐渐增加.应用此分析结果可以对水土保持规划、水土流失监测、水土保护及生态环境修复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耕地质量评价是科学开展退耕还林、评价实施效益的依据,而退耕还林作为山区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方式,对不同区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大田村为例,基于地块尺度以坡度、面积、高差、耕作距离为指标评价耕地质量,从土壤保持价值、固碳价值、释氧价值、水源涵养价值、环境净化价值5个方面,评价质量较差耕地退耕还林后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对比退耕前后耕地价值变化,评价退耕还林效益.结果显示,(1)研究区耕地质量较差,一、二等地占耕地面积的22.26%;耕地质量受地块坡度影响较大,坡度越小质量越高.(2)假设对五等耕地退耕还林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99.211 3万元,退耕还林对土壤保持价值、固碳释氧价值的贡献较大.(3)五等耕地退耕还林后其综合价值增加了34.971 7万元,服务功能价值远高于作为农作物生产时的价值,产生的生态效益对改善区域环境具有巨大贡献.(4)退耕还林规划不应仅以坡度大于25°为硬性条件,还应综合考虑耕地质量.基于耕地质量评价的退耕还林效益研究不仅为退耕还林优化提供依据,同时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具有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以乌江北源2000年、2010年两期土地利用和DEM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空间分析软件,探究喀斯特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规律.结果表明:1)2000—2010年期间,耕地大幅度减少(-2.29%),林地、草地和水域用地却在增加(+1.53%、+0.21%、+0.47%).2)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差异显著,在高程1 200~1 600 m、坡度15°~25°、与河流主干距离10 km区域内变化最为剧烈.3)主要地类转化包括:以耕地转向林地、草地、水域用地为主,多发生在高程1 200~1 600 m、坡度15°~25°的与河流主干距离10 km区域内;林地、草地转向水域用地,多发生在高程1 200 m、坡度8°~15°的与河流主干距离10 km区域内;林地向居住用地转化,多发生在高程1 200~1 600 m、坡度8°~15°与河流主干距离10 km区域内.4)土地利用变化程度与高程、坡度和河流主干距离有高度的相关性,且随着高程、坡度的增加先增加再减小,随着与河流主干距离增加明显急剧较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崩岗集中发育于华南丘陵谷坡及山间地以风化花岗岩残积物为基底的红土地貌,被称为南方地区的"生态溃疡",是该地区最严重的土壤侵蚀类型.降雨、气温等气候因子的极端变化,内部各种节理等软弱结构面的广泛分布,加之过度的植被破坏是崩岗形成、发展的主要的驱动因素.通过对南方红壤侵蚀区(根溪小流域)野外调查,分析坡向、形态、发育阶段和活动状况上的数量及面积状况,在此基础上得出:南坡崩岗的数量和面积要明显多于其他坡位;中期崩岗数量最多,面积最大;从形态来看,条形崩岗数量最多,混合形崩岗数量最少,爪形崩岗面积最大,弧形崩岗面积最小;半稳定型崩岗个数最多,且面积最大,活跃型崩岗个数最少,稳定型崩岗面积最小.  相似文献   

17.
通过2000~2006年对黑龙江省两栖爬行动物的种类及分布情况进行实地深入调查,并结合黑龙江省两栖爬行动物研究的历史资料及现代有关成果,从经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平均降水量、海拔、生境、垂直分布等生态因子对黑龙江省两栖爬行动物的物种分布格局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两栖爬行动物的物种总数与海拔、纬度成负相关关系;而与年平均温度、年平均降水量成正相关关系;在经度E128°~E130°之间物种数较多,其他地区则较少;灌丛、阔叶林等为黑龙江省两栖爬行动物适栖生境.在平原、丘陵低山灌丛、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分布着全省所有的物种.  相似文献   

18.
一、河南省重要生态服务价值 1.水源涵养区为下游地区提供优质而充沛的水资源.水源涵养功能区占河南省总面积的25%,其中,具有极重要水源涵养功能的区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和"河南省淮河源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这些区域除了对本省的水资源利用有着重要作用外,对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水资源供应、淮河下游的水资源利用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福建省长汀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选取地形因子中的高程和坡度,结合“3S”的空间分析技术,对根溪河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流域内海拔为300~350m所占的面积最大,比例为34.06%,而坡度在25~35°之间的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27.27%;海拔在300~400m之间,因人类活动频繁而又缺乏合理规划与保护措施,导致此区域内成为水土流失分布最广和最严重的地带,而坡度为15~20°的土壤侵蚀率最高.  相似文献   

20.
刘夏茹  姚梅 《河南科技》2009,(10):23-23
<正>一、河南省重要生态服务价值源。水源涵养功能区占河南省总面积的25%,其中,具1.水源涵养区为下游地区提供优质而充沛的水资有极重要水源涵养功能的区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和"河南省淮河源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这些区域除了对本省的水资源利用有着重要作用外,对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水资源供应、淮河下游的水资源利用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