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原始资料的梳理,研究了20世纪头30年灵学与催眠术在中国的伴生现象,描述了灵学机构将催眠术建制化的情况,梳理了灵学机构开展的催眠术活动和相应的推广活动,分析了灵学借用催眠术的原因,讨论了灵学机构利用催眠术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2.
17世纪左右,以伦敦皇家学会为代表的科学组织的相继成立,使科学活动组织化,为科学的制度规范的兴起创造了条件。本文考证了伦敦皇家学会的首任秘书亨利.奥登伯格在学术信息交流的演变和学术讨论的开展、学会的建立和理念的传播、学术期刊的创立、优先权的确立和同行评审制度的建立等科学的制度规范方面的历史贡献,探讨了17世纪科学的制度规范的兴起与演变。  相似文献   

3.
要灵学,还是要自然辩证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人体特异功能”问题,一个多钟头里是不可能讲清楚的。我已做了“广告”,要写一篇长文章,在《知识就是力量》上陆续发表。估计有六、七万字。总的题目叫“评两年多来耳朵认字的宣传”。文章写出来,是对还是不对,请大家再来评论。今天我想专门讲讲: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就是灵学的一个变种;灵学是一门伪科学;灵学是同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严肃批判过的,它同自然辩证法是不能同时并存的;我们这个研究会是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参加我们这个会的同志在这个问题上应有明确的立场,要在灵学和自然辩证法之间给出一个明确的选择:要灵学还是要自然  相似文献   

4.
从科学宣传到科学研究--中国科学社科学救国方略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辛亥革命后,在国家建设潮流影响下,“科学救国”成为时代思潮。创立学会团结同志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科学社循此在美国诞生。由于当时中国科学的落后现状及其社员自身能力所限,中国科学社最初选择了科学宣传作为科学救国的良方。然而只有进行实实在在的科学研究,中国科学才能真正发展。1918年中国科学社迁回国后,将社务重心从科学宣传向科学研究转变,不仅在舆论上鼓吹科学研究,社员们也身体力行,具体实践,并创建生物研究所,使之成为近代中国科研机构的典范。这一新文化运动期间最为特出的“科学之音”,对近代中国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18世纪的皇家学会被视为不受重视的业余爱好者的科学团体,非科学会员被视为阻碍皇家学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团体的重要因素.然而,这种科学会员与非科学会员的划分带有明显的辉格色彩,并不符合18世纪皇家学会对自身活动的基本定位:以报道和交流经验事实为主.科学会员与非科学会员的划分也不符合当时“科学”的标准,以实验为标志的自然哲学和着重搜集事实的博物学是当时“科学”的基本内容.众多非科学会员自视为科学的庇护者,为皇家学会的活动和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和资金支持.18世纪的皇家学会在学会自身发展和科学知识生产方面都有显著增长,是英国科学网络的中心.在班克斯就任皇家学会主席之后,皇家学会与英国政府之间建立了稳定持久的联系:皇家学会利用全球博物学采集网络为帝国扩张和商业利益提供科学服务.  相似文献   

6.
科学反灵论是《新青年》的核心议题之一,现有研究框架并没有超越科学启蒙语境,大部分理论叙事具有科学"辉格史"~①色彩。这种科学中心论的研究进路严重遮蔽了科学与灵学的论辩逻辑,忽视了二者辩理的文化生成性功能,使现代中国文化建构缺失了一种传承意识和反思性的观照镜像。为此,我们跳出科学启蒙视域,从文化哲学视域重新审视《新青年》科学反灵论的逻辑构成,揭示出二者论辩蕴含着新文化中国生成的思想结构张力,为重新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提供一种修正视域。  相似文献   

7.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早期的科学出版市场兴盛,许多传播通俗科学知识的期刊在市面上互相竞争,争取城市里新兴的中产及工人阶级读者的青睐.本文以1830至1840年代期间出版的《钱伯斯爱丁堡周刊》《便士杂志》《科艺杂志》《自然史杂志》与《自然史年鉴》为代表案例,探讨不同类型期刊的出版策略,以及编辑对于公众参与科学的态度如何影响期刊...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期刊在普及科学知识与宣传科学文化上发挥了积极作用。除学术性期刊外,一般性期刊也都热衷于介绍科学知识,尤其是国外最新的科学发现和理论。以相对论为例,自1917年被介绍到中国后,多种期刊刊载、报道了有关该理论及其进展的文章。本文基于《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对1917-1949年间关于相对论和爱因斯坦的期刊文章进行全面统计和整体分析,不仅为相对论在中国传播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补充,还进一步揭示了民国期刊在宣传和普及科学知识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序幕的"科学救国"思潮,在甲午战争之后让位于"改良"与"革命"的"政治救国"浪潮。民国建立后,在实业建国和"政治并不能救国"的影响下,"科学救国"思潮再次勃兴,并促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但就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涨之际,"科学不能救国"的声音出现,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中西文化论争中,科学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祸首";二是在政治革命实践如火如荼影响下,政治革命再次取代科学成为救国的工具;第三,随着中国科学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变动,国人逐渐认识到科学不仅仅是救国工具,它自身还具有丰富的内涵,其本质是扩展人类知识视野,科学终于完成了从救国工具向追求真理的学术事业转变,回归科学本身。"科学救国"思潮在近代中国的演化,展现了学术与政治的一种关系:如果不是因为学术本身而是其他因素诸如外敌入侵或意识形态等外在力量使学术成为某种工具,那么,一旦这种外在因素与条件不存在了,学术作为工具的作用也就消失,最终恢复其本身的面目,其发展也就步入正轨。但吊诡的是,学术在中国大多时候总是作为一种工具被利用,不能显现其本来的面目。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人对科学的认识与接受,与救国的历史语境有很大关系,大致经历了技术救国、政治救国、实业救国和文化救国几个阶段。科学在每个阶段几乎都成为各种救国主张背后的价值基础和推动力量。然而,在不同的阶段,人们对于科学本质和科学功能的认识又不尽相同,导致了科学本土化与普遍性之间出现了一定张力。  相似文献   

11.
近代科学的传入与中国人对科学的误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9世纪,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近现代科学,把科学祝为救国强国的工具,这种观念一直持续至今。但是科学从本质上说是求知活动,科学是在求知精神的激励之下发展起来的。尽管科学的成果可以是救国强国的工具,但是仅从工具价值的角度认识科学的意又是对科学的误解,这种误解妨碍了中国基础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科学救国作为一种爱国主义进步思想,萌芽于林则徐的师敌之长技以制敌和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的科学救国思想及其实践影响广泛而深远,对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但洋务派的科学救国思想毕竟是在封建专制的社会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的10来年间,为了实现“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目的,国内翻译出版了大量中小学科学教科书。这些译书对中国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借助于统计工具,对这一翻译现象进行概括性的描述,包括影响和制约翻译选择的历史文化语境、教科书的翻译和翻译批评。科学教科书的翻译在表层和深层都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其批评应结合宏观的文化因素,以求达到更高程度的相对全面、科学与客观。  相似文献   

14.
政治革命或是社会革命通常倚仗暴力活动,实现一种突发、剧烈的变革。科学革命则是对科学思想进行一些重大的重新组合,其内在动力发端于科学家的能动作用。科学革命有别于其他革命的基本特质就在于科学认识、科学方法、科学心理的产生,而科学的认识、方法、心理被激发之动力源于科学家本人之心灵静思。宁静是沉思的前提条件。而在宁静中沉思乃是科学革命得以成功的必要夺件。  相似文献   

15.
<正>建设世界一流期刊关系我国科技创新的首发权和在世界科技界的话语权,世界一流学会与一流期刊建设是中国科技由大变强的必然选择。"这是中国科协的头号工程。"中国科协党组书记怀进鹏曾接连主持三场调研会,与科技期刊主编、学会与出版机构负责人深度座谈,聚力推进一流期刊建设。怀进鹏提出,世界一流学会与一流期刊建设是中国科技由大变强的必然选择。在新时代高起点上,要做好品牌化、国际化和平台化,  相似文献   

16.
发刊词的作用在于阐明办刊的缘由、目的,是编者办刊思想的浓缩。民国时期科普期刊的发刊词,明确了科普的对象、目的,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蕴含了强烈的科学救国思想,是科学文化精英科普实践的理论依据。对该时期科普期刊发刊词的考察,有助于深入把握当时科普思想的内涵。对民国时期科普思想的探讨,是科普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为当前科普理论与科普实践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正>《自然辩证法通讯》(双月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大学主办,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属哲学类和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本刊是1978年经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创刊于改革开放伊始的1979年。著名哲学家、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担任第一任主编,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担任首任社长。本刊是关于科学和技术的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综合性、理论性期刊,以弘扬科学精神、撒播人文情怀为旨趣,以科学与人文珠联璧合、学术共思想相得益彰为归宿,曾被美国《科学》杂志誉为"声望卓著的学刊",  相似文献   

18.
<正>《自然辩证法通讯》(双月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大学主办,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属哲学类和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本刊是1978年经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创刊于改革开放伊始的1979年。著名哲学家、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担任第一任主编,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担任首任社长。本刊是关于科学和技术的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综合性、理论性期刊,以弘扬科学精神、撒播人文情怀为旨趣,以科学与人文珠联璧合、学术共思想相得益彰为归宿,曾被美国《科学》杂志誉为"声望卓著的学刊",  相似文献   

19.
<正>《自然辩证法通讯》(双月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大学主办,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属哲学类和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本刊是1978年经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创刊于改革开放伊始的1979年。著名哲学家、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担任第一任主编,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担任首任社长。本刊是关于科学和技术的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综合性、理论性期刊,以弘扬科学精神、撒播人文情怀为旨趣,以科学与人文珠联璧合、学术共思想相得益彰为归宿,曾被美国《科学》杂志誉为"声望卓著的学刊",  相似文献   

20.
富兰克林学会与费城工业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富兰克林学会史是研究科学、技术与工业乃至整个社会.文化之间复杂共变关系的一个重要案例。文章对富兰克林学会核心成员群体以及这个群体的社会理念、行动方式以及主要社会行动进行了辨认和描述:这是一个享有相近社会地位和社会理念的群体,其成员均为当地“机械师和制造业者”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且大多拥有自己的工场或工厂以及所需要的技术。在此基础上,将富兰克林学会史与费城工业化史这两个历史研究层面联系起来进行历史考察,就学会的产生,学会所进行的科技教育、技术研究以及展览会这三大类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性质,学会在当时费城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乃至工业革命的概念,陈述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