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湖南省14个市州为研究对象,在明确新发展理念内涵的基础上,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5个方面构建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采用泰尔系数、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了2008年和2016年湖南省城乡一体化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湖南省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区域差异不断缩小,且有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但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减弱;城乡一体化水平具有明显的东西分异格局,呈东中西部阶梯状分布,其中,长株潭地区城乡一体化水平最高,大湘西地区水平最低;从局部自相关分析来看,城乡一体化、创新、协调、开放指数空间与经济发展格局有较强且稳定的相关性,高高区域分布在长株潭地区,低低区域为湘西地区,其共享指数分布与经济格局有脱钩趋势,绿色指数空间分布则正好相反,形成以长沙为中心的低值洼地﹒  相似文献   

2.
以湖北省市域为研究单元,借助GIS对数据的采集、分析功能,获取各市道路网密度、站场密度.在道路网基础上深化对站场的研究,以此探讨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与地形、人口密度、GDP密度等多维因素的相关性,评估湖北省交通发展水平,并为预测未来湖北省各市路网发展变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湖北省道路、站场(加权)密度具有集聚特征,并由鄂东地区至鄂西地区依次减小;交通设施密度随地势增高而降低,并且与人口密度、GDP密度呈正相关性,但有少数城市交通发展水平较湖北省整体水平偏低.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8年度重庆市的博物馆名录,采用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估计法、标准差椭圆、地理联系率等方法,分析了重庆市博物馆的结构类型、空间分布、演变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重庆市博物馆类型丰富,以名人类、专题类和综合类为主,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沿主要公路干线分布; 1930—2018年,重庆市博物馆由随机点状向集聚式扩散分布发展,平衡趋势显著,渝西地区呈圈层式扩张,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博物馆呈放射状增长;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和政策条件是影响重庆市博物馆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洪涝灾害作为自然灾害的重要险种之一,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根据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从洪灾危险性、敏感性和易损性3个角度出发,选取降水、地形、植被指数、单位面积GDP等8个评价要素指标,以县级行政区划作为评估单元,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重庆洪灾进行综合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洪灾危险性、敏感性和易损性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地域特征,危险性呈由西向东逐级递增的特点,峰值集中在渝东南和渝东北的两翼地区;受地形、河网密度和植被指数综合影响,洪灾敏感性指标分布与长江干流流向体现出了高度的空间相关性,峰值集中在长江干流沿岸的永川、江津、江北、涪陵、垫江等区县;而易损性指标则基本上与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分布相吻合.综合来看,研究区洪灾风险等级整体呈现出由西向东减小的趋势,经济较发达的主城、渝西地区风险等级较高,经济欠发达的渝东南、渝东北地区风险等级较小.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经济发展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选取了1990—2003年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GDP、人均GDP等指标,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对山东省内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相对差异进行分析,同时运用重心测度公式,分析了山东省10多年来经济重心转移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山东省东、中、西3大地带与17地级市(地区)发展的绝对差异、相对差异总体上呈现出拉大的态势;地级市(地区)之间的差异程度较之3大地带间更为显著;依据人均GDP与全省平均水平的比较,利用2003年的数据,将山东省内107个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4种类型:山东省经济重心位于几何重心偏东,且东、西偏移波动大.  相似文献   

6.
以石家庄市区县为研究单元,以各区县内总道路网密度和加权道路网密度为主要指标,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插值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石家庄市县域道路网密度的空间分布差异,在此基础上,对道路网密度与地形及社会经济因素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石家庄市各区县道路网密度的空间分布具有集聚特征;(2)石家庄市中部主城区为道路网密度高值区,东南部及西部为道路网密度低值区;(3)石家庄市道路网密度分布格局与地形地貌的地区分异大体吻合,与人口密度和GDP密度分布有一定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OpenStreetMap(OSM)道路数据,探讨OSM中国道路密度与类型多样性的空间格局及相互关系,以期为国家道路规划和设计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中国东部OSM道路密度整体较高,中部道路密度内部差异性大,西部道路密度低;2)OSM中国道路多样性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沿边沿海以及城市群中心区域的空间格局;3)OSM中国道路高密度高多样性型集中在沿海城市群和内陆经济发达区域,低密度低多样性型集中在广大中国中部地区、西南及东北地区,高密度低多样性型主要毗邻高密度高多样性区域,低密度高多样性型主要分布在内陆边境省份及中心城市腹地。  相似文献   

8.
人类活动是土地生态系统演变的重要驱动因子,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环鄱阳湖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套人类活动定量化的方法,该法筛选了建筑用地、耕地、水产养殖用地、公路、铁路、人口密度以及GDP格网数据作为衡量人类活动强度的指标,采用多指标叠加的方法获取人类活动强度综合指数,并从总体变化、时空特征变化及空间自相关性等3个方面分析环鄱阳湖城市群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整体上人类活动强度并不高,但是强度大小和分布均有差异,其中南昌市及其周边人类活动最为剧烈,抚州的广昌县、宜黄县、资溪县等地人类活动强度最低;以2005年为界,环鄱阳湖城市群人类活动强度前期增长相对较为缓慢,后期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类活动强度指数增长加快;从空间自相关方向看,研究时段内环鄱阳湖城市群地区人类活动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聚集性,高高(HH)聚集主要分布在南昌市新建县等地区,并且有向朝着南昌市区方向聚集的趋势;低低(LL)聚集主要分布在抚州的广昌县、乐安县、南丰县等丘陵地区。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县区为单位统计的GDP数据不能客观反映县级内部地区的经济差异,对GDP 统计数据进行空间化是解决该问题的手段之一.本文以河南省为例,在GIS平台下采用分产业建模方式,结合土地利用 数据、人口数据、DMSP/OLS数据、GDP统计数据,利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实现GDP的空间化.结果表明,第 一产业与土地利用类型有密切的线性关系;第二、三产业之和与人口数据、DMSP/OLS数据都有很好的相关性,将人口 数据与DMSP/OLS数据相结合构建的综合因子与GDP2,3之间的相关性更好,相关系数为0.949,R2 为0.901.利用综合 因子与第二、三产业GDP数据回归建模,可以提高第二、三产业空间化的精度.验证结果显示乡镇尺度模拟值与统计值 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0.34%,本研究的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空间化后的GDP的密度图能够反映地区内部的经济情 况,对研究该地区的经济空间差异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0年和201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利用ArGIS和GS+Version 7软件对乌鲁木齐市街区人口数据空间化,分析其人口变动情况,并运用莫兰指数和半方差函数探索10年来各街区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相关性和变异性.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人口增长迅速,且各辖区表现出"人口数量增长率大密度小,增长率小而密度大"的差异性格局;各街区人口增长分布不均匀,街道之间人口数量差异越来越明显;2000—2010年乌鲁木齐市各街区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相关性分析显示呈正相关性,且相关性增大;空间变异性分析显示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整体结构越来越稳定,但影响空间分布的随机因素不确定性也在增加.  相似文献   

11.
研究旅游景点空间结构分布特征,对优化全域旅游业态布局,提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POI数据,以洛阳市旅游景点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叠置分析、空间相关性分析、最近邻指数等方法对洛阳市旅游景点空间布局及便利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洛阳市旅游景点空间分布呈现中心城区集聚、以“条带状”向县域拓展的特征,且主要集聚于洛龙、西工、涧西和老城区交界处附近;其空间分布方向呈西南—东北走向,与洛阳行政区划形状相吻合;餐饮、住宿、交通等服务设施与旅游景点的空间匹配度不同,其中交通设施与旅游景点的空间匹配程度最高,旅游景点倾向于分布在交通发达、食住便捷的区域;便利度空间上呈沿中心城区向四周阶梯递减、县域块状分散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2.
选取湖北省县域2001年~2012年份人均GDP数据,基于ArcGIS9.3空间分析模块,采用相对发展率、锡尔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Getis-Ord Gi*指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与演化进行定量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1)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较大,且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其相对差异在波动中递减,且各地经济运行较为平稳.(2)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并随着年份的增长其空间正相关性也在波动中加强,这表明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其相邻县市区之间的相关性随着年份的增加也越来越强,同时也说明各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是逐渐趋于收敛的.(3)湖北省县域经济呈现出"西低东高"、"中部高,周边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热点地区基本集中于鄂东环武汉城市圈,且从年份的变化来看,热点地区有向荆襄宜城市群地区转移的趋势;而冷点地区则基本位于鄂西北、鄂西南、鄂东北、鄂东南山区,且随着年份的增加,热点地区增多,冷点地区减少,反映了湖北省县域经济整体趋好.(4)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基本呈现西北-东南格局,12年间其重心东西移动的距离大于南北方向的距离,且2005年~2008年的偏移速度快于其他年份.  相似文献   

13.
陈丽 《科技资讯》2015,13(4):28-29
基于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在ARCGIS软件和Geo DA空间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利用宁夏回族自治区2008年的县域人均GDP数据,对宁夏县域经济之间的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全局Moran’s I指数为0.7426,在空间上相关性很强,且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在空间上经济水平差不多的地区空间上分布较集中,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了局域Moran’s I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  相似文献   

14.
以MODIS/NDVI数据、气象站点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利用回归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法,详细地分析了河南省2000-2015年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驱动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河南省16a的年际NDVI呈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不均匀,植被覆盖整体上呈改善状态.(2)河南省各地区年均NDVI值与降水量变化呈负相关性、与温度变化呈正相关性,降水对各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状况的影响比温度更显著.(3)河南省植被覆盖状况与人口数量和GDP均呈现显著负相关.本研究表明河南省植被覆盖变化受到温度、降水、人口数量和GDP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人均GDP作为经济差异变量指标,选择标准差、极差、极差率和变异系数这四个统计学指标,通过Excel表格计算并绘制出2011年~2015年各指标的变化趋势图,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两方面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县域经济差异呈逐年扩大的态势,各县域间贫富差距增大,形成两级分化.然后基于ESDA的空间自相关分析,利用空间统计分析软件Geoda对甘肃省2011年~2015年人均GDP数据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和计算,得到甘肃省2011年~2015年人均GDP Moran's I系数变化图和人均GDP Moran's散点图.从全局和局域两方面对甘肃省县域各单元间经济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人均GDP整体上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体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局域自相关分析表明甘肃省县域经济形成了经济发展的两个空间集聚区.即以酒泉市和兰州市为中心的经济发达地区,以临夏、甘南、陇南和定西等组成的经济落后地区.最后分析了县域差异变动的原因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福州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软件和sDNA模型,运用核密度、椭圆标准差等空间分析方法和空间句法分别研究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和道路结构特征,并分析二者的关系.结果 显示:(1)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呈"东—西"走向,多核心均匀分布,与道路结构相关性最弱;(2)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依托局部可达中心形成三个集聚核心,与道路结构呈中等相关;(3)休闲娱乐旅游资源形成多个"抱团式"集聚核心,受道路结构影响最大,但存在服务半径受限的短板;(4)整体而言,旅游资源与道路结构呈较强相关性,且空间分布方向与人文景观、休闲娱乐旅游资源一致,均为"西北一东南"走向.研究结果可为福州主城区的旅游空间规划和道路交通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人口分布是人口发展在空间上的综合体现,也是区域发展格局和协调性的重要表征。本文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选取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人口、人均GDP、河流和道路数据,运用人口收缩指数、核密度、空间相关性分析、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了2013—2019年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收缩格局的特征,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从整体来看,黄土高原人口收缩趋势明显,且空间的关联性较强,其格局基本稳定;2)从局部来看,人口集聚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河谷平原地区和省会城市是人口集聚的主要区域;3)黄土高原人口在不同高程与坡度上的分布差异明显,尤其在海拔0~1 500 m、坡度0°~15°的地势低平区域,人口密度较高,空间集聚趋势明显;4)人口分布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地理因素的综合影响,且一般会朝着社会经济条件好、交通便利的地区流动。  相似文献   

18.
基于多源数据的四川省GDP公里格网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空间化是地理、社会、经济等领域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针对以行政区为单元的经济统计数据难以反映单元内详细分布的问题,通过分析一、二、三产业GDP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对第一产业建立面积加权的空间化模型;第二产业中水电业建立装机容量加权的空间化模型,其余第二产业建立面积加权模型;第三产业中交通业建立路网长度加权的空间化模型,其余第三产业基于城镇规模,建立距离衰减加幂指数模型,以建立的模型进行四川省2009年GDP空间化实验,得到1km2的格网GDP空间分布数据,分析表明四川省GDP高值区分布在以成都市为中心的成都经济区,较真实地反映了区域经济的空间分布特征,其结果对灾害风险评估、区域经济分析、资源环境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安徽省546处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为研究样本,运用W函数、经验贝叶斯修正的空间自相关及空间冷热点分析,定量化地分析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空间自相关效应,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探究其冷热点分布,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地理加权法,探究旅游密度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①安徽省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在空间上呈现均匀分布状态,而3A以下景区空间上表现为聚集状态,市域间差异较大;②安徽省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旅游密度呈正的空间自相关性,旅游密度总体上表现为南热北冷的分布特点,与安徽省旅游资源南多北少实情一致;③旅游地区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等因素影响着旅游密度的空间分布,市域间旅游密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众创空间在各地大量涌现,成为新时代中国创新创业新的空间经济景观,对于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具有重要作用.以全国2 469个国家级众创空间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网格维数和地理探测器对国家级众创空间的空间演变及影响机理进行探究,研究表明:1) 众创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出集聚的特征,但集聚程度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2) 研究时段内众创空间的核密度总体格局基本一致,呈现出东高西低、东部沿海地区高于内陆的弓型格局,且密度差异显著,时间变化上表现出集聚与扩散并存的演变态势;3) 分形特征明显,在空间上呈现不均衡分布的状态,集聚主要围绕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等沿海地区以及主要的交通线展开;4) 众创空间的空间演变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政府创新投入、技术创新水平、对外开放水平、资本市场以及科教文娱投入对众创空间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