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州科技》2008,(1):23-28
塔里木河中、下游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地处塔里木盆地平原区,自身不产流,水源靠干流上游和开都河一孔雀河补给。随着上游人口的不断增多,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工农业用水逐年增多,上游源流来水不断减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下游河道出现季节断流,且断流河长连年递增,尾闾一台特玛湖干涸,下游绿色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沙漠化加剧。为了恢复和改善下游生态环境,国家开始对塔里木河流域实施综合治理。从2000年开始,通过向下游“绿色走廊”应急输水,2001年11月水流到达台特玛湖,下游生态环境开始恢复。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河干流特别是下游河道断流生态环境恶劣,已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日常工作生活,叶尔羌河为塔里木河干流四源流之一,根据整个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统一安排,2005年叶河多年平均向塔里木河干流输送3.3亿m^3生态用水,改善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为减少上中游无效耗水,提高向塔里木河下游输水保证率,结合干流输水堤工程布置生态闸(堰),有效保护上中游生态的同时,恢复改善下游生态。工程设计原则要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管理运行方便。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河地处塔里木盆地平原区,自身不产流,水源靠上游源流和开都河~孔雀河补给。随着源流区人口的不断增加,工农业用水逐年增大,源流来水不断减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下游河道(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出现季节断流,且断流河长连年递增,尾阁-台特玛湖干涸,下游绿色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沙漠化加剧。为了恢复和改善下游生态环境,国家开始对塔里木河流域实施综合治理,从2000年开始,通过向下游“绿色走廊”应急输水,2001年11月水流到达台特玛湖,下游生态环境开始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5.
宁静 《巴州科技》2004,(2):44-46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陆河,是南疆人民的生命之源,其流域内也是新疆重要的石油和棉花生产基地。进入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农业的开发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源流供给干流的水量明显减少,不受约束的人们在塔里木河上随意堵坝引水,导致下游河道干旱形势日益加剧,大西海子水库以下断流达二十六年,台特玛湖干涸。因此必须对塔里木流域水资源实施法治管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强化流域统一管理,制定大流域规划和用水定额.规范水土开发行为。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流域水资源管理需求,揭示塔里木河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以更好地发挥区域水资源整体性功能,采用HSPF-MODFLOW耦合模型对塔里木河流域进行日径流模拟,并选用纳什系数E_(ns)、确定性系数R~2、均方根误差σ对模拟结果进行率定,以明晰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转化规律。结果表明:率定期和验证期地表水模拟纳什系数均大于0.7,对长期连续径流模拟效果较好;地下水位模拟随补给量变化与实测值基本一致,随着干流下游间歇性输水的延续,下游整体地下水位明显回升,但生态走廊以下河段抬升幅度较小,2004年下游地下水年平均埋深约6.21 m,而在规划年预计达到4.73 m;耦合模型能较为准确地模拟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动态变化过程,对水资源联合评价与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对地下水的累积效应,以阿拉干断面和第12~18次生态输水为例,建立塔里木河下游典型平原断面间歇性输水下的局部地下水数值模型。采用基于互补相关理论的平流[CD*2]干旱模型计算实际月最大蒸散发速率,模型经率定验证后可应用于生态输水对地下水的累积效应评价。刻画地下水对生态输水的时空响应规律是评价累积效应的有效手段,通过地下水对输水的有效响应距离和受水面积2个指标,揭示输水前后地下水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输水后812m地下水距河道的最大响应距离扩大到1100m,中高水位受水面积达到低水位受水面积的161倍,输水有效范围主要分布于距河道1000~2000m内。  相似文献   

8.
根据生态径流量的概念,应用逐月最小生态径流量计算法和逐月频率计算法计算了黄河干流唐乃亥、头道拐、花园口3站的生态径流量;根据黄河下游来水来沙量变化规律、断流资料以及利津站入海水量的变化特点,分析了黄河干流不同断面的生态问题.结果表明,逐月频率计算法算出的最小生态径流量,无论在枯季还是丰季都能达到很好的生态条件.  相似文献   

9.
参考前人对绿洲的定义和分类方法,对塔里木河下游人工绿洲、天然绿洲进行提取,分析生态输水前后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的面积变化特征、转化过程、重心迁移情况以及扩张与退缩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1990—2015年,塔里木河下游绿洲总面积先下降、后上升,人工绿洲不断扩张,10 a平均增长量为46.78 km~2,天然绿洲面积不断缩减,在2000年后有所上升。生态输水前(1990—2000年),塔里木河下游来水量减少,导致大面积草地退化,天然绿洲面积减少;生态输水后(2000—2015年),部分未利用土地得到了利用,变成河渠、水库、湖泊、灌木林和高覆盖度草地,塔里木河下游生态有所恢复。下游绿洲重心先往西北,再往南方,最后又往东南方向迁移。绿洲主要向西北和东南方向扩张,1990—2000年的扩张区域主要集中于英苏上游区域;2000—2010年期间,台特玛湖地区绿洲面积增加明显;绿洲缩减区域分布广而零星。  相似文献   

10.
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的第二大内陆河流域,地下水电导率γ的研究对保护流域地下水资源,减少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黑河流域地下水γ的空间变化及其与主要离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整体上,上游浅层及深层地下水γ均较低,明显低于中下游地区,中游浅层地下水γ明显高于深层地下水,下游浅层与深层地下水γ差异不大;2)从区域上来看,中游干流地区浅层地下水γ沿流程呈增加趋势,中、下游沿河道附近浅层地下水γ高于距河道较远地区,上游及中游山前平原地区深层地下水γ较低,明显低于中游细土平原地区,下游居延海—中蒙边界地区与狼心山—额济纳旗城河道附近地区的深层地下水γ存在明显差异;3)地下水γ与各主要离子的关系表明,上游山区地下水γ主要受到Na~+、Cl~-浓度的影响,中、下游地区地下水γ主要受到Na~+、Cl~-和SO_4~(2-)浓度的影响.此外,中游距河道较远地区的深层地下水γ以及下游沿河道附近的浅层及深层地下水γ均受到了农业灌溉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河下游输水后地下水动态变化及天然植被的生态响应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通过总结自2000年开始的对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后的地下水和天然植被的详细调查资料,从输水后地下水的时空变化和天然植被对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响应差异上展开了针对性的分析,结果显示:生态输水后塔里木河下游沿河一定区域的地下水受输水影响出现了明显的响应,其抬升和回落存在着明显的时空差异,而正是这种水位的时空差异导致了地表植被在时间和空间响应上的明显不同;在空间上表现为从上到下的差异和距河由近而远的差异,从时间上表现为随输水持续时间的增长而响应的越来越明显的特点.同时,根据输水后地下水和植被响应的关系以及输水对塔里木河下游天然植被的保护和恢复进行了讨论,目的是为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治理工程提供植被保护和恢复的理论依据,同时为其他地区开展类似的生态工程提供可供参考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天然河流水温变化规律的原型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求天然河流水温沿程变化规律以及水电站运行对河道水温的影响,作者选取某河干流及主要支流,依托现有水文水位站开展了水文水温同步原型观测.观测结果表明,该河干流水温变化从上游至下游每100km升温0.85℃,并且随高程每降低100m升温0.27℃.作者分析认为,水电站运行方式是影响下游河道水温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结合2000—2005年塔里木河下游间歇性输水过程中地下水化学与地下水位变化的监测资料的分析发现:地下水化学特征对间歇性生态输水的响应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在地下水化学特征对输水响应的不同阶段,地下水化矿化度和主要离子含量的变化量与采样点距输水河道距离有较强相关性,而地下水埋深的变化是地下水化学特征阶段性变化的直接影响因素;地下水埋深在5m左右时主要离子含量和矿化度最小,水质状况最佳,植被盖度远大于荒漠化临界盖度.在该埋深条件下既能满足生态恢复的需要,又能避免水分的过度蒸发浪费.因此间歇性生态输水条件下,能维持较好水质并抑制荒漠化发展的合理生态水位为5m.  相似文献   

14.
王静新 《科技资讯》2011,(24):23-23,25
通过对东江干流博罗站的1954年至2002年的流量、含沙量和输沙率月序列的变化趋势及其非线性分形特征的分析,发现东江干流的流量长期变化趋势是逐渐递增的,而含沙量与输沙率是逐渐递减的;流量的分维数大于含沙量的分维数,表明东江干流的水沙同源性较差,异源差异性较大,这与东江流域水利工程对河道水、沙再分配的调节强度很大有关,这种高强度、大范围的水沙调节,不仅影响这东江干流及其下游三角洲的河床演变,而且对整个流域的航道整治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利用环境同位素技术结合水化学特征,对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生态输水影响下地下水循环规律进行监测分析。结果显示:塔里木河中下游各断面地下水p H值变化不大,矿化度和各离子差异明显,地下水水样以Na+、Cl+占绝对优势;矿化度较低的断面其离子浓度变化较小,反之,矿化度高的断面其离子浓度变化幅度较大;塔里木河中游δ2H和δ18O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距河道距离的增大,δ18O的值呈增大趋势,下游H、O同位素变化波动较大,下游各样点距河道最近处(即50m处)H、O同位素最小,随着距河道距离的增大,H、O同位素亦呈增大趋势变化;塔里木河中下游地下水、地表水中δ2H和δ18O之间均呈明显的线性关系,中游地表水补给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下游地下水中H、O同位素则普遍高于地表水,说明水体受到严重的蒸发作用,导致同位素富集外,也说明存在地下水对河水的补给。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陆河,对新疆整个南疆生态环境、交通、工农业生产都有着深刻影响,是南疆各族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上个世纪中后期,由于人类在塔河流域大规模农牧业开发,使塔河下游生态遭受了严重破坏。为此,国家于2001年起拿出专项资金治理塔河。塔河项目自2001年实施以来,已在干流形成了11亿元的供水资产,这些工程为塔河两岸人民谋取了福利,为生态恢复发挥了效益。但有的工程在为区域带来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改变了河流自然演进的方向,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就塔河干流修建输水堤工程对生态产生的利弊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对濑溪河(荣昌段)干流及濑溪河主要汇入河流水体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濑溪河(荣昌段)水体超标严重,超标因子有TN、CODCr和CODMn等.利用综合污染指数(K)法和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法对濑溪河干流水质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濑溪河各采样点水体均属重度污染水体和富营养化水体,其中汤家河坝和洗选厂排污小河下游水体综合污染指数最高,其次为虹桥安置房处及泸县小河入汇处濑溪河水体.对汇入河流水体及其下游濑溪河干流水体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入汇河流水体和濑溪河干流水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影响.并针对濑溪河复杂的污染来源,提出现实可行的综合防治对策,以有效及时的恢复其生态和环境功能.  相似文献   

18.
以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河段生态输水为背景,根据间断性输水河道充水和停水2个阶段周期性交替重复出现的特征,建立了断流河道间断输水两岸地下水运动的一维非稳定流模型,并通过水位与流量边界条件相互转换的一种方法实现模型的求解,最后应用该模型分析了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河段生态输水两岸地下水位恢复状况,其结果比较满意,表明了模型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为查明宜春四方井水库副坝区地下水流系统的分布,指导副坝区地下工程注浆帷幕的设计与施工,采用现场盐示踪试验,结合水化学和同位素数据分析测试,揭示副坝区地下水与下游村庄(四方井)泉水的水力连通关系。结果表明: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蒸发和水岩相互作用是控制地下水水化学形成的关键因素;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Ca,沿着地下水径流的途径,地下水的矿化度(total dissolved solids, TDS)呈现增加的趋势,表征副坝区地下水与其下游四方井村的泉点间具有潜在的水力联系;现场盐示踪试验和δD、δ~(18)O分布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副坝区地下水与四方井的泉水点SD-3、SD-4和SD-7的水力联系较好,与泉点SD-5的连通性较弱,SD-5主要来自径流路径较短的上游水补给。研究结果有助于建立局部地下水流循环模式,查明地下水流系统的分布规律,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屈君霞  喻生波 《甘肃科技》2007,23(4):119-121,237
文章在分析疏勒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基础上,识别了疏勒河干流不同地带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分析结果认为:(1)祁连山区,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转化以地下水向河流排泄为主;(2)南盆地,在山前洪积扇出山河水入渗转化为地下水;溢出带地下水以泉的形式转化为地表水;在农灌区引河水通过田间入渗补给地下水;(3)北盆地双塔灌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引水灌溉入渗补给,沿途蒸发排泄并向地势低洼地带排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