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古代陶瓷工业的铜呈色发展史经历了唐以前的低温氧化气氛下的铜绿釉到宋以后高温还原气氛下的铜红釉两大阶段。宋代河南禹州钧窑铜红釉的烧成是瓷釉铜呈色工艺达到成熟的表现,并且改变了以往只有青釉、白釉、黑釉等单色釉的单调局面,将中国的制瓷业带入到色彩斑斓的新时代,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并对后世瓷器生产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兔毫釉,亦称兔毫斑纹釉。兔毫斑纹釉是指在黑色釉或黑褐色釉层中呈现的一种均匀细密的状似兔毛的釉。"土釉"即以大自然中的黄土为主,配以草木灰风化岩石粉末而成的釉,亦即自然物配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配釉方法。土釉配制兔毫釉的方法及烧成,其过程本身就非常有价值,是了解我国古代制作瓷器的一种重要手段。恢复传统土釉烧造技艺,是当代美术工作者必须承担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3.
钧釉最好的传承方式是创新,但钧釉的创新有三个前提:必须以铜、铁为主要着色剂;必须是高温还原烧成;必须是自然窑变。新钧釉的特点是:釉中除加有铁、铜等着色剂外,还加有其他的着色元素;窑变色彩、纹理、斑点、意境等变化更加丰富;适当地突出了缺陷美;具有时代气息和现代艺术美感。钧釉创新的方法,一是调整烧成方法,二是不断调整釉的配方。只要不断地试验、摸索、研究、总结,钧釉品种定能不断推陈出新。钧瓷的窑变永无止境,钧釉的创新亦永无止境。  相似文献   

4.
铜着色颜色釉瓷器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宋元时期是铜红釉发展史研究中的关键一环。2010年广西宋代永福窑的科学发掘为铜着色釉的早期发展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条件。本文通过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EDXRF)对24件永福窑出土的铜红、铜绿等铜着色釉瓷器的胎釉成分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永福窑中铜红、翠青(绿)、墨绿等釉色的形成应与釉料中铜含量以及烧成气氛等因素有关。研究认为,铜绿釉是永福窑主烧产品,铜红及其他含铜釉器的出现应是制作与烧成过程中工艺控制不当所致,非有意为之。  相似文献   

5.
焦作矿山窑是当阳峪窑系一座重要的窑场,也是低温釉瓷器和绞胎瓷器更为集中、装饰技术与装饰风格发展得更为全面和充分的窑场。其生产年代跨越宋、金两个时期,品种繁多、工艺精细、富于装饰,显示了民用瓷窑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6.
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EDXRF)技术和热膨胀法对寿州窑瓷器的元素组成和烧成温度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寿州窑瓷器的瓷胎具有高铝低硅的特点;瓷釉属于钙釉,寿州窑的青釉和黄釉产品不是由于着色元素的差别引起的,很可能是在不同的烧造氛围中形成的;管咀孜窑口的青釉瓷器烧成温度在1 200℃以上,住院部窑口的黄釉瓷器烧成温度在1 100℃以上,1 200℃左右.  相似文献   

7.
高温雪花釉陶瓷的生产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主要介绍了作者多年来研制的高温雪花釉陶瓷的底釉、面釉的配方,底釉、面釉的制作的工艺条件及烧成工艺控制等。  相似文献   

8.
陶瓷微晶玻璃釉的制备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择CaO-MgO-Al2O3-SiO2系统作为微晶玻璃釉的基本组成,研究微晶玻璃釉的制备工艺,并考察施釉方法、坯釉结合、添加少量粘土对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湿法施釉应考虑制品对釉面平滑度和光泽度的要求,当湿法施釉工艺可以达到釉面细腻光滑时,可以得到具有亚光效果的微晶釉;以烧结坯作为微晶釉的基体时,坯釉结合良好,机械敲击无法使坯釉分离.外加少量高岭土可影响玻璃体起始析晶温度和晶化温度、微晶釉的显微结构和性能,对机械性能如硬度等会造成不利影响,并可能不利于其热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ZnO-B2O3-P2O5系统在卫生洁具低温无铅补釉工艺中的组成、工艺与性能,讨论了ZnO-B2O3-P2O5系统釉对烧成温度和补釉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钧窑是宋元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个制瓷传统,同时也是中国古陶瓷研究中疑问较多、争议较大的一个窑口。为此作者主持进行了2001年对禹州神垕镇钧窑遗址的考古发掘。经过严格认真的考古发掘工作和初步的整理,使我们对钧窑的烧造时间、发展阶段和工艺技术等诸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收获颇丰。通过发掘大体可以确认在禹州市神垕镇西南部的古窑场中,钧釉瓷器的生产大体始于北宋末期(12世纪前半叶);经过对刘家门窑址发掘资料的初步整理,可将钧窑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即北宋晚期到金代前期,金代后期到元代初年,元代时期;发掘中清理出一批遗迹;在下白峪窑址发现了中晚唐时期的遗存,清理了一座窑炉,出土了大量瓷片和窑具。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自还原法制备低温无铅铜红釉的工艺方法、工艺参数以及影响铜红釉呈色效果的因素。用XRD、SEM、CCM等现代测试技术 ,研究了自还原法生产的铜红釉的呈色机理。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一种一次烧成镉硒红釉的新工艺。阐述了产品缺陷的产生原因及其改善措施。该工艺具有工艺简单、能耗低、经济效益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窑以地名,钧窑名称之由来与"古钧台"关系密切。钧瓷之源起,除与"唐花瓷"等渊源至深外,更离不开"柴窑"匠师的精工绝技。正是在"唐钧"乳光蓝斑工艺的基础上,借鉴柴窑"雨过天晴"釉等精湛的制瓷工艺,才烧出了宋初的钧蓝釉(天青、天蓝)等分相乳光釉,钧瓷创烧才得以成功。  相似文献   

14.
早期钧瓷年代是金世宗大定时期(1161-1189)至章宗明昌时期(1190-1196),即十二世纪后半期,是汝瓷向钧瓷的过渡期。其窑址位于宝丰清凉寺、汝州严和店、禹州白峪三处。钧釉铜红斑技术的发源地,首先出现于严和店窑,然后才传到豫西各地。"钧瓷"概念需要做历时性纵深辨析。  相似文献   

15.
选取天青、天蓝、月白色汝官瓷样品27个、钧官瓷样品25个,将这些样品进行质子激发Χ射线荧光分析(PIXE),测定每个样品的化学组分.将所有样品的7种主量化学组成数据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得到以下结果:对于所分析的样品,其中钧官瓷胎样品的原料产地比较集中,汝官瓷胎的原料产地稍分散一些;多数汝官瓷胎和钧官瓷胎样品的原料产地接近但不相同,个别汝官瓷胎和钧官瓷胎样品有混在一起的情况;汝官瓷釉和钧官瓷釉样品的原料产地和配方明显不同但关系不是很远.  相似文献   

16.
通过介绍铜合金红冲加热的现行方式,探讨了新型铜合金红冲加热装置的设计。该设计充分利用了被加热工件的特性,能满足加热温度、工件出炉频率和环境保护等要求,实现了铜合金红冲加热装置的现场化、小型化和自动化。  相似文献   

17.
钧台窑作为官窑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少量传世器物及近年来出土的窑址残器,还是让世人了解了在造型和装饰上趋于完美的钧瓷艺术。宋代官钧的美学内涵和美学价值体现在本真之美、釉质之美、色彩之美和造型、线条之关四个方面。宋代钧瓷在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当世和后世贡献和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