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氯化亚铁(FeCl2)/亚胺基二乙酸(IDA)催化体系引发对氯甲基苯乙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获得端基和线性单元上含有多个氯原子的超支化聚对氯甲基苯乙烯(PCMS).并以此为大分子引发剂再次引发甲基丙烯酸特丁酯(tBMA)进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得了具有超支化核的星状接枝共聚物P(CMS-g-tBMA),所得产物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后得到两亲性超支化星状共聚物P(CMS-g-MAA).  相似文献   

2.
ABA型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格氏反应制备1,1-二苯基乙烯(DPE),酰氯醇解法合成丙烯酸叔丁酯,以萘钠为引发剂,苯乙烯和丙烯酸叔丁酯为单体,采用顺序加料活性阴离子聚合法,合成了ABA型三嵌段共聚物,并对中间产物及产品进行傅立叶红外FTIR表征,结果表明,在0℃左右,以四氢呋喃为溶剂,DPE戴帽条件下,成功地合成了相对分子质量,嵌段组成均可控的ABA型聚丙烯酸叔丁酯-苯乙烯-丙烯酸叔丁酯嵌段共聚物。  相似文献   

3.
以9,9'-bixanthydrol (Bixan)为引发剂,在四氢呋喃溶液中于80℃下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合,制得了末端带有引发剂残片的聚合物PMMA-XTOH。1H-NMR分析证实了聚合物链中含有引发剂残片,紫外光谱分析说明聚合物链两端均含有引发剂残片,聚合过程中单体转化率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聚合物PMMA-XTOH分子量也随之增加,分子量分布为1.5~2。进一步以PMMA-XTOH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苯乙烯本体聚合,制得了PMMA-b-PS嵌段共聚物,随反应时间延长,共聚物的分子量迅速增长,分子量分布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4.
采用阳离子聚合的引发—转移(inifer)技术[1],首先合成α,ω-端氯基遥爪聚异丁烯(Cl-PIB-Cl),再以它为大分子引发剂,AlEt2Cl为共引发剂,对-甲基苯乙烯为单体,合成对-甲基苯乙烯、异丁烯三嵌段共聚物。用核磁、凝胶渗透色谱等方法,对产物进行表征,证明以端氯基聚异丁烯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对-甲基苯乙烯聚合,制得的产物是PPMS-b-PIB-b-PPMS三嵌段共聚物。用核磁、紫外方法测定了共聚物中对-甲基苯乙烯的含量,两者结果相一致,并且产物的分子量及组成比与预定值相符。  相似文献   

5.
以α-溴代丙酸乙酯为小分子引发剂、氯化亚铜和联二吡啶组成的混合体系为催化剂,引发苯乙烯单体聚合,得到端基为卤原子的单分散PS-X预聚体。并以此为大分子引发剂、氯化亚铜和N,N,N′,N″,N′′′-五甲基二亚乙基三胺/联二吡啶组成的混合体系为催化剂,引发聚合甲基丙烯酸叔丁酯,得到相对分子质量可控、分子质量分布狭窄的聚苯乙烯-b-聚甲基丙烯酸叔丁酯嵌段共聚物.最后使该共聚物在酸性条件下水解,从而得到了两亲性的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b-聚甲基丙烯酸.用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仪、凝胶色谱仪等对产物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6.
以固定化的脂肪酶(Novozyme-435)为催化剂,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为引发剂, 丙烯酸乙烯酯(VA)为封端剂,进行ε-己内酯的酶催化开环聚合,得到了α-丙烯酰氧基聚己内酯/聚乙二醇单甲醚嵌段共聚物型大分子单体(APCL-b-MPEG),其分子量为2510,分子量分布系数为1.11。对该大分子单体进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得到分子量为22784、分子量分布系数为1.19的梳状接枝共聚物。  相似文献   

7.
丙烯酸乙酯与2-溴丙烯酸乙酯乳液共聚合制备了聚(丙烯酸乙酯-co-2-溴丙烯酸乙酯)无规共聚物,用该共聚物作为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大分子引发剂,进行了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接枝聚合,制备了聚丙烯酸乙酯-g-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共聚物。接枝共聚物的分子量随单体转化率的上升而线性增加。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引发剂二-4-溴甲基过氧化苯甲酰[(BrCH2)2BPO],以(BrCH22BPO为引发剂,在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1-氧(T)存在下进行苯乙烯的本体聚合,再以所得聚苯乙烯为大分子引发剂,在80℃下进行苯乙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根据所得聚合物GPC谱图,对稳定自由基聚合中热引发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双分子引发体系的苯乙烯稳定自由基聚合,反应体系T浓度越高,热引发产生的聚合物链在所得聚合物链中所占的比例也越高。  相似文献   

9.
以4-氰基苄溴(CBB)为引发剂、Fe Cl3·6H2O/PPh3络合体系为催化剂、VC为还原剂实现了对苯乙烯(St)的电子活化再生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GET ATRP)。研究表明,聚合过程中单体转化随反应时间增加而线性增长、数均分子量随单体转化率提高而线性增长、得到的聚合物分子量分布指数(PDI)在1.07~1.31之间。为进一步研究取代基团对聚合的影响,选用了4-甲基苄溴(MBB)为引发剂作了对比研究,所得聚合物的结构用核磁氢谱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0.
先用酯化的方法合成了含有聚乙二醇(PEG)的降冰片烯大分子单体, 再用开环易位聚合方法使大分子单体聚合, 得到了PEG取代的聚降冰片烯接枝共聚物. 并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PC)研究合成的接枝共聚物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情况. 结果表明: 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为1.0万~4.4万; 分子量分布为1.11~1.22, 并且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随[M]/[I]的增加而变窄.  相似文献   

11.
均匀设计法在镍系催化SBS加氢体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环烷酸镍(Ni)/三异丁基铝 (Al)催化剂对SBS进行溶液均相加氢反应。研究了SBS质量分数、环烷酸镍质量分数、nAl/nNi、反应氢气压力、反应温度等工艺条件对SBS加氢度的影响。同时利用均匀设计法模拟并验证了优化的工艺条件:SBS质量浓度为80g/L、环烷酸镍的质量分数为 0.167%、nAl/nNi为6、氢气压力为2.5MPa、反应温度为45℃、反应时间为135min。优化工艺参数下的SEBS用溴碘法测其加氢度,用紫外光谱法测苯乙烯的变化量,结果表明碳碳双键加氢度达到97.1%,而苯环加氢度为3.1% ,说明了该催化剂具有高活性和高选择性。  相似文献   

12.
对化学沉淀法制备复相磷酸钙过程中无定型磷酸钙(TCP)前驱体(钙磷物质的量比为1.500)和羟基磷灰石(HA)前驱体(钙磷物质的量比为1.667)的相互转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体系pH=11.0时,TCP前驱体可以继续同一定量的Ca2+反应,在24h内完全转化为HA前驱体;相反,HA前驱体与PO3-4反应向TCP前驱体转化很慢。应用前驱体转化法制备了钙磷物质的量比分别为1.600和1.636的复相磷酸钙,发现900℃灼烧2h后得到α-TCP/HA复合物,与相同条件下传统化学沉淀法制得的产物α-TCP/β-TCP/HA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13.
采用反应性熔盐法以n(K2Se3 )∶n(Cu)∶n(In)∶n(Se) =2∶2∶1∶6的摩尔比,在773K下反应5d,得到四元金属硒化物K2CuIn3Se6。该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 ,晶胞参数a =1 .1484(2)nm,b =1.1458(2)nm,c =2.1327(4)nm,β =97.81(3)o,V=2.7802(1)nm3,Z=8.K2CuIn3Se6具有层状结构,含有二维共价结构的负离子,2∞[CuIn3Se6]2-.2∞ [CuIn3Se6]2-由配位四面体[CuSe4]和[InSe4]共顶点连接而成。2∞[CuIn3Se6]2-和K+ 以静电力堆积成晶体。漫反射光谱研究表明,该晶体具有1.6eV的光学能隙,属于半导体,对太阳能有选择吸收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根据第四统计力学——JRG群子统计理论,首次提出了形成原子核结构的四项原理及相应的原子核周期律。这四项原理为:一是原子核有群子结构单元;二是形成原子核时群子通过热核聚合反应过程使核素结构有严格的排列顺序;三是原子核内群子结构间有动态共振作用;四是偶数群子稳定,而非偶数群子是引起总角动量和β+-衰变的根源。基于上述四项原理,提出了核群子结构基本单元有(PB),(PB2),(P2B3),并随着质子数Z的增加,核群子结构由(PB)k过渡到(PB)k(P2B3)l;由(PB)n(PB2)m过渡到(P2B3)s(PB2)t。从而导出了k(-t)=2n(s)-Z,k(-t)=Z-2l(m)的关系式。基于此,可以画出等腰三角形原子核群子周期律。还发现,不管A,N,Z如何变化,有下列严格关系式:Z/N=(n+m)/(n+2m)或Z/N=(k+l)/(k+3l)并且Z=n+l。此公式高度地反映了所有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分布的整数规律。还可以通过等腰三角形周期律得知:k,l,m,n,s,t均与核素群子(PB),(PB2), (P2B3),(P3B4)的2,3,5,7整数倍有关。  相似文献   

15.
烷烃衍生物第一电离能的自相关拓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定义烷烃衍生物分子中非氢原子的染色序数(fi),它对于非氢原子具有优异的选择性。由fi建构1阶染色序数自相关拓扑指数(1F)的定义式为:1F=[Σ(1+k)-0.25·(fi·fj)-10.5,它对烷烃衍生物分子具有良好的结构选择性。32种脂肪族胺、醇、醚、硫醇、硫醚类化合物的第一电离能(Ip,eV)与1F及O,N,S原子的电负性(XPL)的关系式为:Ip=13.0264-3.82081F +0.1773XPL,R=0.9929。令人满意的27种卤代烷(F,Cl,Br,I)的关系式为:Ip=8.2727-2.64061F+1.5168XPL,R=0.9979。这两个模型较好地揭示了烷烃衍生物第一电离能的递变规律。经Jackknife法检验,具有模型稳健性,并对23种烷烃衍生物Ip估算,显示良好的预测能力。因此,文中为烷烃衍生物第一电离能的预测提供一种有效方法。上述59种烷烃衍生物的Ip1F的相关系数为0.9791,明显优于著名的Kier指数(1Xv)(其R仅为0.4190)。结果表明,所建定量结构性质相关(QSPR)模型的相关性高、稳健性好、预测能力强。  相似文献   

16.
矩阵序单位空间 (A, 1) 和矩阵 Lip-范数 L 构成了量子化的度量空间 (A, L) .通过研究紧群 G 在 C*-代数 A 上的作用, 证明了由紧群 G 作用的 C*-代数A 决定的量子化的度量空间 (A, L) , 存在一个有限维的量子化的度量空间序列 (An, L(n)) ,使得(An, L(n)) 按照量子化的 Gromov-Hausdorff 距离收敛到 (An, L) .  相似文献   

17.
原子核的裂变、衰变与核群子结构参数间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原子核结构理论中核素的裂变、放射性同位素的 β+、β-等衰变机理的研究占很重要的地位。到目前为止 ,没有一完整的理论来解释各种现象 ,如对称、不对称裂变等。从核素的群子结构出发首次研究了92235U14323290Th14220983Bi126 裂变机制。其中92235U143在一个热中子的冲击下发生不对称裂变,其根源在于核群子结构的剧变,(PB)41(PB2 ) 51-B(P2 B3)40 *(PB2 ) 12 有密切关系;23290Th142 在α粒子冲击下也发生不对称裂变,其原因同样可用原子核群子结构的不对称性加以解释。至于20983Bi126 在α粒子冲击下发生对称裂变, 是与核素中出现比较单一的激活态群子结构有密切关系。还详细考察了各种放射性元素发生 β+、β-衰变与核群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证实了核群子结构的存在同样是这些衰变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利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研究了不同条件下,N2O和苯在离子交换法制备的Fe-ZSM-5分子筛表面的吸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Fe-ZSM-5分子筛上B酸和铁离子对N2O有吸附作用;两种吸附位对N2O的吸附强度不同,B酸酸性位的吸附能力强于铁离子位对N2O的吸附能力;苯和N2O分子的吸附可以在不同形式的铁离子位进行;N2O为氧化剂的苯一步氧化制取苯酚反应遵循双活性位L-H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9.
文中以1,6-己二醇或其它类二醇、对硝基酚、对醛基苯乙醇为主要原料,采用Williamson醚合成法和其它方法合成了一类新型西夫碱化合物,其通式为HO—C2H4—C6H4—CH=N—C6H4—OCnH2nOH(n=2,3,4,5,6),重点研究了n=6时的西夫碱,并通过熔点测定、1H-NMR和IR等方法,对该西夫碱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