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通过解剖镜检测分析了长白山林区不同地点、年龄组、性别及生活期中国林蛙肺线虫的感染情况.结果表明:中国林蛙肺线虫为双角棒线虫(Rhabdia bufonis),感染率为81.5%.不同地点肺线虫感染率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地点肺线虫平均感染强度差异显著(P〈0.05);不同年龄林蛙的肺线虫感染率差异较大,成体感...  相似文献   

2.
针对冷水鱼养殖中固着类纤毛虫检测难和污染源不明确、种类鉴定难的问题,对冷水鱼养殖环境中固着类纤毛虫的主要寄生种类及感染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在不同季节于河北省内采集冷水鱼和水环境样本。首先,采用形态学方法对鱼体及水环境中的固着类纤毛虫进行初步鉴定;然后,建立PCR方法进行分子水平鉴定,并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最后,对冷水鱼感染寄生虫的原因进行分析。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冷水鱼寄生的固着类纤毛虫主要有累枝虫(Epistylis sp.)和钟虫(Vorticella sp.)2类;引物设计、敏感性和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建立的寄生虫PCR检测方法有效,测序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其形态学结果;运用已建立的PCR方法检测出固着类纤毛虫在水环境中高达94.38%,鱼体广泛寄生,感染率达到了100%;且无季节差异,水体中的虫体可能是造成鱼长期感染的原因之一。研究数据可为冷水鱼病害的科学预测、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同时为冷水鱼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疫病防治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9条广东某野生动物急救中心死亡的巨蜥开展寄生虫调查,共发现4种线虫、1种蜱和1种绦虫。其中寄生于胃肠道的Kalicephalus schadi、K.guangdongens和Tanqua tiara的感染率分别为88.89%、55.56%和22.22%,感染强度分别为116(8~612)、23(8~49)和37(2~72);寄生于横膈膜、浆膜的双三齿丝虫(Diplotriana tricusp is)的感染率达66.67%,感染强度为7(2~11);外寄生虫巨蜥盲花蜱(Aponomma lucasi)的感染率为88.89%,感染强度为25(5~43);肠道绦虫(未定种)的感染率为55.56%,感染强度为88(1~260)。  相似文献   

4.
采用随机采样和统计学的方法研究了黄鳝隐藏新棘虫的寄生特性.结果表明:黄鳝体内隐藏新棘虫的感染率为27.3%,感染强度为6.2条/尾;不同体长组黄鳝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不同,感染率范围是23.1%~37.5%,感染强度范围为4.8~8.8(P〉0.05);隐藏新棘虫主要分布在小肠前段0~3cm范围内,在黄鳝体内呈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分别调查昆明市三家单位提供的共 90 只实验用 ICR 小鼠和 45 只实验用豚鼠的体内、外寄生虫感染 情况,以及小鼠及豚鼠仙台病毒(SeV)、小鼠肝炎病毒(MHV)、豚鼠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LCMV) 的感染情况, 为实验动物质量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所描述的方法及病毒检测试剂盒说明书的 说明,对昆明市三家单位随机提供的共 90 只 ICR 小鼠和 45 只豚鼠样本,分别进行体内、外寄生虫、小鼠 MHV 及小 鼠 SeV、豚鼠 LCMV 及豚鼠 SeV 的检测。结果 昆明地区实验用小鼠及实验用豚鼠均检出体内、外寄生虫;3 只小 鼠检测出体外寄生虫,检出率为 3. 3% ;20 只小鼠检测出体内寄生虫卵,检出率为 22. 2% ; 4 只豚鼠检测出体外寄 生虫,检出率为 8. 9% ;9 只豚鼠检测出体内寄生虫卵,检出率为 20. 0% ;小鼠 MHV 及 SeV 血清学检测无阳性; 豚 鼠 LCMV、SeV 血清学检测无阳性。结论 实验动物质量监测是实验动物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对医学及生命科学 的研究至关重要,昆明地区实验动物的寄生虫质量控制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次报导了武汉市郊区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孑孓体内寄生等索线虫(Isomermis sp.)的生活史。等索线虫在6月至9月份对宿主的寄生率的幅度为5%~48%。等索线虫一年内可发生多代,当气温在26°~33℃时,完成一代生活史的周期为22~28天;并成功地进行了室内人工感染;此外就等索线虫对宿主的感染强度,寄生部位;雌雄性比等问题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常用啮齿类实验动物寄生虫区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了武汉地区某实验动物室用啮齿类实验动物寄生虫感染情况。由昆明种小鼠和BALA/c小鼠检获三种肠遭寄生蠕虫,即四翼无刺线虫(Asplculuris tetraptera)、隐藏管状线虫(Syphacia obvel-ata)和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由普通大鼠、Wistar株检获三种肠道寄生蠕虫和一条绦蚴,即微小膜壳绦虫、缩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diminuta)、鼠管状线虫(Syphacia maris)和链尾蚴(Cysticercus Fascioloris);由豚鼠检获五种肠道原虫和一种体外寄生虫,即活动豚鼠毛滴虫(Trichom-ohas caviae)、豚鼠小袋纤毛虫(Balantidium caviae)、豚鼠小唇虫(Chilomitus cavlae)、梨形杯纤毛虫(Cythodinium pirilorme)、肠唇鞭毛虫(Chilomaslix intestinalis)及豚鼠长毛虱(Gliricolaporeelli)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龄动物寄生虫的感染率与感染度不同;饲养环境条件、饲养方式对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有明显影响。提出改善饲养环境条件,加强饲养管理是防治动物寄生虫病,提高动物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对危害较重的寄生虫病提出了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8.
临床剖检土鸭20只,通过体外及体内寄生虫检查,发现体外感染为阴性,体内寄生虫病中吸虫感染率较高,其中纤细背孔吸虫最高(45%),感染强度大(3~57条)。并发现食道粘膜的毛细线虫卵感染率甚高(65%),针对这些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与本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从而为养殖户防治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分析野生滇西亚种树鼩体内外寄生虫感染种类及特征,分析其可能对动物的致病性,为人工饲养树鼩的质量控制和保护树鼩群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0只野生滇西亚种树鼩,分别用活体漂浮法和直接拔毛法制片,置于体视镜和显微镜下鉴定体外寄生虫种类;体内寄生虫分别采用粪便漂浮法和粪便沉淀法进行检测,并在显微镜下鉴定。结果野生滇西亚种树鼩体外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虱20.5%、蚤5.5%、螨3.0%、颗粒硬蜱1.0%、黄蛛甲1%、圆胸皮蠹1%、水蛭1%、蛛甲0.5%;体内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线虫14%、线虫卵33%、绦虫9%、绦虫卵20%、变形虫2%。结论野生滇西亚种树鼩体内外寄生虫的自然感染种类繁多,对树鼩群体的影响不可低估,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绵羊和山羊球虫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寄生于绵羊和山羊的球虫种类较多,危害较大。为了摸清我省西北部草地藏系绵羊及引入该地的罗姆尼羊和汶川县繁育的成都麻羊中寄生球虫的种类、感染率和感染强度等情况,我们于1986年9~12月开展了此项调查研究,现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中国林蛙长白山亚种与青蛙的股骨显微结构的区别。方法:利用光镜观察。结果表明:中国林蛙长白山亚种与青蛙的股骨在光镜下显微结构方面存在看显著的差异。这对中国林蛙长白山亚种骨骼和青蛙骨骼的真伪鉴别和中国林蛙长白山亚种骨制品市场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11—2014年,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选取3条长10 km的道路样带,分析水体类型、水体面积、水深、距道路距离、相对潮湿度和干扰因素等6个生境因子对中国林蛙产卵量及卵损失率的影响.结果显示:3条样带共调查到479个水体,记录1 451个卵;每个水体样本平均卵数量为(3.02±0.322)个;卵总损失数量为898个,每个水体平均损失数量为(1.87±0.27)个,总损失率为58.44%.研究表明:仅水深(P0.05)显著影响中国林蛙产卵数量;中国林蛙在道路两侧产卵对繁殖地水深60 cm具有一定选择性;相对潮湿度(P0.05)显著影响中国林蛙产卵损失率;相对潮湿度中半干旱类型对卵损失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3.
<正>1979年南京博物院在江苏高邮县神居山发掘汉墓两座,前后经历四年时间。根据发掘资料初步考证,一号墓墓主人可能为西汉广陵国第一代历王胥,二号墓墓主人当为历王胥的夫人。刘胥为汉武帝之子,掌广陵王国,辖今扬州、高邮、宝应等地。神居山汉墓为大型“题凑”木椁墓。“题凑”木椁墓迄今全国已发掘出六座,但保存都不完好,唯高邮神居山汉墓保存较好。二号汉墓有三椁两棺,该墓木结构部分经推算约由500多立方米木材组成,用材种类很多。关于汉代墓葬结构所用木材,历史文献有所记载,为弄清这方面的问题,同时为研究中国古代丧葬制度及中国古代建筑史,我们对二号汉墓结构用材进行了鉴定。 一、材料和方法 送检木材分外棺木、内棺木、内椁木、“棺柩架”、中椁木、外藏椁盖木、“棺柩架”木栓、“题凑”木、“题凑”上盖木、“题凑”下盖木、木牍、地龙、底木、御马俑、木马等部分(附示意图),内木马因压缩变形,基本组织已无法分辨。棺椁由于埋入地下达两千余年之久,木材变色、腐朽,并压缩变形,有些已面目全非。鉴定工作主要以显微构造为依据,辅以肉眼和扩大镜下的宏观特征。  相似文献   

14.
吉林森工温泉度假山庄,座落于长白山腹地,温泉矿水含氡等多种稀有化学元素,对痛风等多种疑难病、常见病有特殊疗效,对健肤美容、促进身体健康功能显著。山庄环境幽美,距长白山主峰等自然风光景观较近,实为开展疗养、度假、旅游的理想之地。  相似文献   

15.
自1985年《长白山鸟类志》出版后,对长白山鸟类种数变化情况一直未再进行统计.通过文献查阅,全面总结了近30余a长白山鸟类新纪录进展情况,在此基础上按现行分类系统重新梳理长白山鸟类组成.结果表明:自1985年以来,在长白山被先后记载或报道的鸟类新纪录达35种;长白山鸟类由原277种另11亚种,隶属18目48科,修订为313种另10亚种,隶属20目60科.  相似文献   

16.
长白山显花植物数据库录入野生植物共1046种,有照片的874种。内容包括植物基本信息、经济利用信息、分类系统研究信息和植物图像信息,以及与数据库建设和服务有关的程序软件。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对长白山的演变历程、发展现状和历年旅游者接待量和历年旅游收入变化状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对长白山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判断,进而提出了长白山旅游地生命周期的调控策略,有利于延长长白山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实现长白山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长白山矿泉水补给径流与排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长白山地区广泛分布的偏硅酸型矿泉水的补给源,通过氢氧同位素与水化学分析,结合水文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确定长白山泉水接受来自于西藏羌塘盆地的外源水补给。长白山泉水TDS很低但富含偏硅酸的现象表明,地下水流经的含水层是由硅酸盐等火山岩组成,结合长白山地区火山玄武岩大量的喷发事实,推断地下水导水通道由孔洞玄武岩构成。指出应加强对西藏冰川、河流与湖泊的保护,从而确保长白山优质矿泉水能够持续地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9.
以吉林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并以此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