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9 毫秒
1.
在跨入新世纪的时刻,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我原是犹太人,两岁时随家来到中国,我今年80多岁了。除了抗日战争末期到1951年之间在美国生活了几年外,一生绝大部分岁月是在中国度过的。从15岁起我便开始了新闻工作的生涯。当天津被日本侵占后,我的父母去了美国,我却愿意留在中国,因为我相信中国必胜,  相似文献   

2.
威海可能并不是很多中国人眼中的热门城市,但对我来说,它不仅满足了我在中国看海的梦想,更让我读到了过去中国辉煌和黯淡的历史及帝王。  相似文献   

3.
“chinglish”记录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网上,有一个叫"Chinglish"的博客专门记录我们城市的各种中国式英语,博主纪韶融很乐意为我们讲讲他和中国式英语的故事。我与中国式英语的亲密接触2000年7月25日,从海德堡起航的飞机将我送往遥远的中国。当时我刚学了几个月汉语,也为我的中国之行做了不少准备,然而"中国"两个字在我脑海里还仅仅同课本上的那些黑白历史照片联系在一起。朋友为我预订好的出租车接我从虹桥机场驶向上海市区,一路上高楼大厦扑面而来,陌生,但是与大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喜欢在黄金周出国旅游已经在全世界出了名。对这位保加利亚旅游专家来说,中国人不但是好游客,还是热情好客的好主人。中国美在中国人3年前我第一次去中国,虽然启程前我进行了一番案头调研,也有一定心理准备,但呈现在我面前的中国还是让我异常震惊。无论从旅游学教授的职业视角,还是从一个普通旅行  相似文献   

5.
吸烟,不好!     
Juha  Vahti  贝加 《世界博览》2008,(18):8-8
我来到中国已经快十个月了,中国给我留下很多美好的印象:好吃的食物、美丽的景致、可爱的人民还有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但是中国人的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让我有些伤脑筋。比如抽烟。太多的中国人喜欢抽烟,而对于我这样一个最不喜欢闻到烟草味道的人.这个矛盾让我在中国的生活,每天都充满了挑战。  相似文献   

6.
我来自德国,今年30岁,中国朋友们喜欢叫我“小飞”。5个月前凭着对太极拳的喜爱我来到北京,希望在武术发源地——中国的旅行能够加深我对太极拳的理解。 首先要申明:我并不是一个典型的德国人,而且多多少少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所以一般“老外”关注的文化差异对我来说并不太重要。在开始讲述我的旅行之前,先要讲讲我与太极拳的渊源。  相似文献   

7.
我在吉隆坡出生长大,算是当地的第三代华人。可是来到中国之后,经常会被称作华侨。其实这么称呼是错误的,因为只有我爷爷才能被称为华侨,因为他是中国出生,海外发迹。而我们包括我父亲在内,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华人,所以在中国应该称为外籍华人。这个概念,在中国读大学的时候,一个研究海外华人历史的教授纠正过我。  相似文献   

8.
项兵 《科技智囊》2011,(5):I0010-I0012
2000年,当我提出并倡导中国企业建立“以全球应对全球”的战略时,支持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时,我曾建议在中国经济平稳度过危机的基础之上,中国企业可以考虑参股一些处于资金困境的韩国高科技企业以及东盟国家的一些优质资源型企业、金融企业,我呼吁中国企业开始着手在亚洲整合中国经济发展所需的市场、技术、品牌和基础原材料等稀缺资源。  相似文献   

9.
老外博客     
在中国的日子里,我跟着朋友一起度过了不少有趣的中国节日。我发现不少中国节日和美国节日的意义十分相像,可在风俗上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正在我发愁如何向我的中国女朋友介绍我的祖国时,"初识德国"展览帮了我的大忙。首先,要向大家通报一个好消息,生活在北京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交到了一位秀外慧中的中国女朋友,并且在国庆节期间跟她回了一趟位于江西省的老家。在她出生的小镇上度过安静悠闲的两周之后,我算是对她的故乡的风土人情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中脉启示录     
正2004年11月,距写这篇文章刚刚10年整,在成都西藏饭店,我第一次见到了如今的中脉道和掌门人周希俭先生——他刚刚在9月举行的如新香港年会上获得中国大陆地区第一户也是惟一一户超级销售精英(寰宇领袖)表彰。那一年,我们的杂志出于对直销行业未来的期待,启用了《中国直销》这个副刊名,这也让我们成为1998年禁传以来,中国直销行业的第一本专业杂志。对周希俭的跟踪采访让我对这个行业找到了感觉,做出了我在《中国直销》的第一篇封面报道,让我的工作由此上了路,也让我有机会亲历中国直销  相似文献   

12.
包建中 《科技潮》1999,(10):21-21
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最落后的领域是农业领域。我是从事农业科研工作的,我的喜怒哀乐自然也与农业有关。在我的生涯中,要说最激动、最难忘的事,莫过于1986年3月听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批准实施高科技"863计划"的消息。它让我看到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希望,  相似文献   

13.
公告     
我刊先后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在我刊向作者支付的稿酬中已包括上述机构使用作者作品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上一篇《随比利时电视台在中国拍片往事》中我写到,在中国举办奥运的前一年即2007年,欧洲媒体扎堆关注中国,我受比利时电视二台之邀参加十集纪录片《聚焦中国》的拍摄工作。我除了做节目主持人以外,还要陪同比利时十个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访问中国,并协助他们与中国同行交流思想和磋商技艺。在近三个月的拍摄过程中,我就跟护航唐僧去西天取经似的,历经千难万险,甜酸苦辣,啥激流都淌了,啥滋味都尝了。  相似文献   

15.
我谈世知     
我是一名高一学生,自从在学校阅览室偶然地发现了《世界知识》之后,便一期不落地看了下来,惊喜之情无以表达,我对贵刊喜爱至极!伴着对贵刊的阅读,我对时下之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而且我也更关心中国外交了。我从小就崇拜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他们超人的智慧常常令我惊叹不已,在外交方面,我崇拜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同时,我还希望中国多出几个沙祖康那样的外交家,让中国的外交挺起来。也许再过两年,我就在外交学院给您写信了!在此,我衷心祝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美好,我们的《世界知识》越办越好!在逛书店时,我看到了仰慕已久的《外交…  相似文献   

16.
郞朗 《世界博览》2010,(13):58-60
“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位来自日本的同学曾经兴致勃勃地请我陪她去逛温哥华的中国城。她觉得我是中国人,必然对中国城了如指掌,还可以在买东西的时候充当讨价还价的翻译。当我告诉她,来温哥华几年的时间里,我很少涉足大名鼎鼎的中国城时,她觉得难以置信,”在温哥华留学多年的楚楚向记者回忆。  相似文献   

17.
公告     
<正>我刊先后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在我刊向作者支付的稿酬中已包括上述机构使用作者作品  相似文献   

18.
陶坚: 两年前,同样在《世界知识》杂志组织的一次讨论中,我提出,中国国力上升未能在国际影响力上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崛起中国走向国际舞台中心过程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在这两年里,我和我的研究生针对这一现象,围绕国力的结构和传导机制进行了研究,得出一些有意思的结论,其中就涉及我国在软实力、公共外交、留学生教育、大众传播等方面有待改进的问题.今天举办关于中国智库建设问题的讨论,我认为很好,希望通过这次研讨,把对中国的软实力、国际影响力以及智库功能和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9.
旅途之忧     
Lena  贝加 《世界博览》2008,(18):7-7
一次跟几个朋友在聚会聊天,突然聊到厕所这个话题。我的这几个朋友都跟我一样是旅居中国的"老外",其中还有在中国呆了很多年的。然而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皱起了眉头。我相信对于大多数的外国人来说,在中国入厕是—件头疼的事情,同时也是有趣的经历。中国食物美名天下,而中国的厕所就臭名远扬了。说起中国的公共厕所,它的味道是让  相似文献   

20.
亲爱的朋友们:现在人们从四面八方用各种话来骂中国。我不准备花费时间和篇幅来列举扣的这些帽子。“与其咒骂黑暗,不如燃起一支明烛”。我不想咒骂任何人,只简单地讲一讲我为什么要到中国来,以及我看到了什么。我为什么在七十二岁的时候来到中国在我1946年第一次看到延安的时候,.我刚满六十岁。那时我已经经历过两大社会制度。我的前三十年是在美国西部度过的,我们曾在那里为争取较好的民主形式、妇女选举权、劳工参政以及通过公用事业公有化来反对“华尔街章鱼”而斗争。我成为西雅图教育委员会委员,后来成为中央劳工理事会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