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1 毫秒
1.
作为负责任创新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反思"研究停留在抽象的、普遍原则的描述阶段,特别是对"reflexivity"与"reflection"的混用,给负责任创新实践中创新主体如何践行"反思"行为带来了困惑。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个启发式框架。明确反身性反思(reflexivity)与反映性反思(reflection)的不同,突出反身性反思在培养创新者认知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提高反思性治理能力中的作用。同时基于"反思"对情境的敏感性,厘清了独处、产品设计、创新的社会治理、国际间跨文化合作等四种类型的反思情境。  相似文献   

2.
乔治·索罗斯反身性理论的解释学处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金融投资家乔治·索罗斯在抽象和实践的两个层面上提出了反身性的历史理论。反身性意指人的思考主动影响人们参与其中并对之思考的事件(或处境)。解释学的处境同样表明:人们并不处于其活动处境的对面,因而也就无从对处境有任何可对象化的客观性认识。基于反身性和解释学处境概念的共同性比较,人们对一些基本概念(历史实在、不完备性理解、可错性、偏见和真理)有了新的理解视域。  相似文献   

3.
对布迪厄思想关键词reflexive sociology,现至少有"反思社会学""反思性社会学""反观社会学""反身社会学""反身性社会学"等五种译法。鉴于"反思社会学"之"反思"混淆了reflexive和reflective,前者尚可译为"反身",后者除了"反思"再无词可译。使用"反思社会学"无异于让reflexive抢了reflective的地盘,而reflective在布迪厄著作中同样常见。reflexive本义即为"反身",且布迪厄赋予实践突出的意义,而实践仰仗行动者的身体。在汉语中,"身"有"我自己""你自己""他自己"之意,如"反求诸身";又有实践的意蕴,如"身体力行"。故建议使用"反身社会学"翻译reflexive sociology。  相似文献   

4.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基本观念有多种哲学源头。作为科学知识社会学兴起之里程碑之一的试验者倒退难题与维特根斯坦遵循规则的难题在哲学论证的结构上具有相似性。遵循规则难题的存在及其哲学意义可以为试验者倒退的存在性及其科学知识观奠定某种哲学基础。但这并不能为走向一种全面的科学知识社会学观念提供充足辩护。  相似文献   

5.
论科学合理性与科学进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科学在当今世界所取得的惊人进展和璀璨成就相比,科学哲学对于科学何以是合理的和进步的之解读,似乎显得异常地滞后和相形见绌,本文通过澄清科学合理性和科学进步的概念,从合理性的多元性,科学进步合理性模式的社会历史性和不完备性等对此作了试探性的阐释,并指明只有用科学知识社会学来补充科学哲学以及把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结合起来,才有可能“令人满意”地解读科学是何以合理和进步的。  相似文献   

6.
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工业革命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技术集成与资本重组,其有效性建立在对"度"的把握。传统工业革命追求"速度",在技术集成方面表现为生产的功能叠加和过程加速,在资本重组方面表现为资本增殖的效率提升。新工业革命的技术集成与资本重组方式呈现出反身性方式,既可保持一定的生产速度和资本的增殖效率,又可促使新工业革命在社会可接受度范围内,涌现出"智慧"新特性。  相似文献   

7.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解释学批判--追问SSK理解科学的先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库恩以解释学为特征的范式理论解构了科学的特权地位,凸现了科学的历史与境性,这使科学知识社会学赢得了合法的学术地位。而强纲领作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方法论原则,其核心是以控制为目标的因果型解释模式。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本体论的解释学蕴涵和方法论的工具理性共同构成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先见,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张力是导致科学知识社会学一方面取得许多成果,另一方面又面临巨大的理论困难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8.
阿佩尔认为,西方传统哲学中尤其是康德哲学以来的二元论的知识论预设只适用于自然科学领域,它严重地限制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合法地位和其发展与繁荣。他所提出的认知人类学理论即是对二元知识论的一种改造,认知人类学将为人类的知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提供广泛的合法性基础。认知人类学将为西方哲学走出困境提供一个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区块链技术被称作具有整体性社会影响的重要技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消解了在真实社会与网络空间之间的壁垒,可以实现真实和价值交换;其分布式架构既可借助加密技术保证其内容的真实,也能够在节点间的交互方式中保证其参与方式所承诺的真实。它在陌生人之间建立信任的特点,让未来网络从异化状态回归,也促成人的本质异化势头朝向回归方向发展。区块链技术应用对社会的突出影响在于它可促成社会变革朝向建设诚信社会方向推进。区块链的反身性既体现在构建未来诚信社会的区块链技术与逐渐推进的区块链应用进程相互决定和影响,也体现在未来区块链可能塑造的诚信网络空间与我们关于这个基于区块链的诚信网络空间的构想之间也是相互决定和影响的。  相似文献   

10.
孙思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27(3):46-52,111
"强纲领"是埃丁堡科学知识社会学学派(简称SSK)提出的研究知识社会成因的社会学形而上学理论.巴里·巴恩斯和大卫·布鲁尔是这个学派的理论家.他们把自己的纲领定位在"相对主义知识观"上,其批判的矛头直指科学哲学研究中的理性主义.在20世纪曾经占统治地位的科学哲学理性主义知识观受到挑战后,如何评价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相对主义知识观?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批判SSK相对主义知识观的几个主要观点,并对现代科学哲学中相关的理论做出历史反思和辩护来审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巴黎学派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其哲学意蕴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巴黎学派的行动者网络理论是基于对科学知识社会学“强纲领”的批判而提出的,认为应当对称地看待自然和社会对科学知识的解释功能,并通过法国社会的巴斯德化等经验研究把科学知识看作异质型行动者网络借助转译机制进行建构的结果或产物。这一理论在哲学意义上显然消解了传统的主体/客体、自然/社会二分法,走向了一种科学实践研究的整体论进路,为人们揭示知识与社会的复杂联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12.
波兰尼的意会认知理论指出,人类知识大多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个人知识”,这种知识是“两种文化”的桥梁,它的“支援成分”是不可解蔽的。波兰尼的理论是有缺陷的,解蔽科学知识不仅必要且有可能,SSK试图沿着波兰尼的线路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然而,其结果却导致了“科学知识只是一种社会建构”的结论,科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因此被彻底消解了。这种解蔽显然是过犹不及的,其后果是在客观上对萨顿、波兰尼等人倡导和实践的科学人文主义的叛逆与反动。  相似文献   

13.
西方学术传统所坚持的科学普适性信念,多年来受到来自数学哲学、物理哲学等多条进路的批判。布鲁尔的SSK思想也是对这种信念的一种批判,作为其SSK组成部分的SLK思想,是这种批判的集中体现。他以逻辑学这门硬科学为例,从逻辑基础和逻辑规则社会性两个方面,提供了对于科学普适性信念更为深入的批判路径,从而导致了科学形象的极大变革。  相似文献   

14.
费氏与第二代SSK后现代科学知识观既相通又不尽相同."告别理性"表征了费耶阿本德的激进历史主义科学知识观,而"制造知识"可谓SSK建构主义科学知识观的典型特征.从前者到后者的历史演变体现了后现代科学知识观的必然进路.后现代科学知识观不仅没能促进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反而陷入了非理性主义的泛文化主义泥潭.  相似文献   

15.
国内的科学文化研究是在不改变科学的客观性、真理性和表象论的前提下,把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过程来研究,可划归为大众理解科学的科学传播视域。欧美后SSK的科学的文化研究是SSK从科学的社会研究扩展到科学实践的文化研究,是从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论转向科学实践的文化建构论,是对科学客观性和表象论的进一步背离和消解,强化和放大了各种异质性文化因素对制造科学的作用;背离了科学家的真实立场和科学的核心问题,成了反科学的帮凶,不会结出真正的果实。二者在研究内容、方法、理念和科学观上是根本不同的,他们都有自己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An evolutionary point of view is proposed to make more appropriate distinctions between experience, awareness and consciousness. Experience can be defined as a characteristic linked closely to specific pattern matching, a characteristic already apparent at the molecular level at least. Awareness can be regarded as the special experience of one or more central, final modules in the animal neuronal brain. Awareness is what experience is to animals.Finally, consciousness could be defined as reflexive awareness. The ability for reflexive awareness is distinctly different from animal and human awareness and depends upon the availability of a separate frame of reference, as provided by symbolic language. As such, words have made reflexive awareness – a specific and infrequent form of awareness – possible. Conciousness might be defined as the experience evoked by considering, i.e. thinking about experiences themselves.If there is a hard problem of explaining consciousness, than this actually must be considered as the hard problem already met when trying to explain basic experience, since its nature remains elusive.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三个方面探析了批判实在论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贡献。它把社会实在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分层与超验性、突现性和社会结构的能动转化性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它探讨了“认识谬误”的实质、根源和后果,从知识论、因果关系解释论和科学研究程序等方面阐述一种新的认识论。其方法贡献主要集中在回溯法、水平与垂直因果关系解释法和社会行动转化模型三个方面。它批判了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的两极张力,从五个方面克服它们各自的二分法缺陷。批判实在论方兴未艾,面对学术界的一些质疑,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We argue that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framework and interaction theories should be taken carefully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dealing with the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of fundamental theories in physics. In particular, conclusions concerning the nature of reality can only be consistently derived from assessing the ontological and epistemic purport of both types of theories. We put forward an epistemic form of realism regarding framework theories, such as Quantum Field Theory. The latter, indeed, informs us about the general properties of quantum fields, laying the groundwork for interaction theories. Yet, concerning interaction theories, we recommend a robust form of ontological realism regarding the entities whose existence is assumed by these theories. As an application, we refer to the case of the Standard Model, so long as it has proved to successfully inform us about the nature of various sorts of fundamental particles making up reality. In short, although we acknowledge that both framework and interaction theories partake in shaping our science-based view of reality, and that neither would do by itself the work we expect them to accomplish together, our proposal for a coherent ontology of fundamental entities advances a compromise between two forms of realism about theories in each case.  相似文献   

19.
刘易斯的可能世界实在论阐释是传统哲学本体论追求与现代逻辑分析技术相结合的特殊产物,是唯名论时代的理性实在论。刘易斯在模态逻辑与哲学本体论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却放弃了我们现实世界的优先性和绝对性这样一个现代认识论的基本前提和基础,使人类的认识变成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也使刘易斯在后现代语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走进神目观的误区。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