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8 毫秒
1.
城市生态型居住区作为我国世纪居住区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是城市生态型居住区建设的重要环节,它是对居住区生态系统有机整合的过程,做好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以推动城市居住区建设,使其能够沿着节约型、健康型、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本文以物质环境系统角度出发,从小区区位选址、绿化系统、住宅布局、小区交通方面入手探析城市生态型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
“生态河道”是指在确保河岸工程具有抗洪防止河岸侵蚀结构的前提条件下,以恢复重建河流生态系统为目的,通过对河流及护岸工程的生态改造,河面、河坡长效保洁,采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人工辅助相结合的工程措施,提高河流自身的净化能力,逐步恢复“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河道面貌。文章介绍了生态河道建设的类型,分析了生态型河道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3.
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原则"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生态伦理观,遵循"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原则,提出了生态化"新农村"的指标体系及参数,引用生态环境质量模糊评价原理,建立了生态化新农村的复合模糊距离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4.
寻求生态型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布局,既不扑城市后尘,又要保留当地特色与新农村建设融为一体,这样既提高了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管理,又提升了农民生活品质和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明确提出的"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为了推进攀枝花市新农村建设,《攀枝花科技与信息》编辑部以"新农村建设"为中心议题进行了一次稿件征集活动,并从中遴选出优秀论文作成"新农村建设"专栏,将关心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对策等奉献给大家,以有利于加快攀枝花市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达到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优化土地结构、实现农村耕地的占补平衡以及新农村的统筹发展等几个不同方面阐述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土地整治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以改善农村的土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统筹实现新农村经济、社会与资源的协调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为全国新农村土地整治起到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农业面源污染环境效应及其对新农村建设耦合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传浩  张丹  铁燕 《贵州科学》2007,25(Z1):525-532
2005年,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远目标.然而,农业面源污染由于其污染物的广域性、分散性、相对微量性和污染物运移途径的无序性,而具有机理模糊、潜伏周期长、危害大等特点,从而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成为目前国内外环境污染治理的难点领域,也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尤其是环境建设的最大障碍.本文以农业面源污染对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土壤环境安全、地下水和地面水环境安全、农村视觉景观的环境效应的分析为基础,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环境效应对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以期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杨宗选 《科技资讯》2014,(33):38-39
城市绿地具有改善城市气候、蓄水防洪、绿化防灾、美化环境、承载游憩等功能。以红寺堡区城区绿地系统规划为例,在调查、分析红寺堡区城区现状园林绿地布局的基础上,提出红寺堡区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目标、规划结构,提出建设节约型、生态型园林绿地,突出当地文化特色绿地系统规划思路,通过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来推动红寺堡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富足、秀美、宜居、和谐"的生态型城市。  相似文献   

9.
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需要,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意义,是新农村建设取得成功的保障。湖北省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推手,着力推进全省新农村建设进程。但由于思想观念障碍、户籍改革的滞后以及规划本身的科学性等一系列问题,城乡发展仍然很不均衡,客观上存在"城市偏向",并据此提出了促进湖北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新农村建设史无前例,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合理规划,科学建设,积极探索,才能最终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本文以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徐闻县的新农村建设为例,探索我国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知识生态作为一种知识管理理念对于建设生态化图书馆,建立期刊阅览室知识生态共享机制,培养具有生态系统性知识、掌握生态型学习方法、环境适应能力强的学生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期刊阅览室管理与服务现状,以知识生态理论为指导,从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两个方面探讨了期刊阅览室管理与服务策略。  相似文献   

12.
低碳型新农村是低碳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中的实现形式.建设低碳型新农村为高等教育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而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低碳型新农村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撑.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供给数量、质量和结构等都不能满足低碳型新农村建设的需求,需要从观念和制度上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以适应低碳型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李文芳  丰燕 《甘肃科技》2010,26(19):139-140,130
新农村规划设计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不可估量。随着我国农业由政府、金融、农户、农村集体和企业以及外资共同构成的多元资金注入新格局的形成,以村民利益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村发展和改善村民生活为核心目标,以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土地集约利用、改善农村生态及人文环境等多角度综合考虑的规划设计,不仅要在宏观体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内涵,还要反映在新农村建设中全方位、多层次的有效建设成本上。  相似文献   

14.
杨志英 《科技资讯》2011,(15):164-165
随着农网建设和改造的深入开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电力部门服务节约型社会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山西省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农村排灌台区的用电量占农村总用电量的三分之二,农村排灌台区线损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的农电发展新战略。在建设新型农网,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适用、供电质量高农村电网的基础上,研究农网排灌台区线损管,为"三农"提供安全、经济、可靠的电力保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青海海北高寒草甸植被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和灌丛植被的分布、植物区系、生态特征进行了简要介绍,重点分析了青海海北地区高寒草甸植被类型、层片结构、生态型的多样性以及植物物种多样性、植物功能群多样性,旨在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及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顺天镇城镇化技术集成应用试点工作结合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五改五有五提高"为载体,以新能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推广应用为重点,突出绿色环保这一特色,有效地促进了城镇化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借鉴自然生态系统解决优化问题的思想和机制,提出了"城市土地生态系统"概念.首先定义城市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自主进化机理,然后创建城市土地生态系统自主进化过程的算法模型——城市土地生态系统进化算法(简称城市生态算法).最后,构建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优化数学模型,并使用城市生态算法进行求解.选取上海市作为算法应用实例,结果表明城市生态算法能够很好地解决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18.
原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现任浙江省政协主席周国富,一直来对象山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寄予厚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性任务,是中央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战略创新,也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任务、总抓手。象山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县域,具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经济社会基础条件,率先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中央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殷切期望。象山县委、县政府从提出校县全面合作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点设想,到携手浙江大学全面启动合作共建项目,都给我们一个全新的启迪,那就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新农村建设,才更"绿色",更长效,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原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现任浙江省政协主席周国富,一直来对象山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寄予厚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性任务,是中央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战略创新,也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任务、总抓手。象山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县域,具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经济社会基础条件,率先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中央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殷切期望。象山县委、县政府从提出校县全面合作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点设想,到携手浙江大学全面启动合作共建项目,都给我们一个全新的启迪,那就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新农村建设,才更"绿色",更长效,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原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现任浙江省政协主席周国富,一直来对象山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寄予厚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性任务,是中央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战略创新,也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任务、总抓手。象山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县域,具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经济社会基础条件,率先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中央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殷切期望。象山县委、县政府从提出校县全面合作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点设想,到携手浙江大学全面启动合作共建项目,都给我们一个全新的启迪,那就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新农村建设,才更"绿色",更长效,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