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江波 《科技信息》2009,(14):334-334
目的:初步研究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像方法。材料与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扫描机,采用对比剂团注示踪自动触发扫描技术,对临床疑诊冠心病的患者36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在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探讨形成高质量冠脉图像的最佳成像方法。结果:36例共108支冠状动脉中,图像质量优者84支(77.7%),良21支(19.4%),差3支(2.9%)。结论:心率的快慢与稳定是影响图像质量的最主要的因素;各种后处理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清晰、直观、立体地显示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主动脉夹层,全部进行128层螺旋CT胸腹联合平扫及增强,并将原始数据在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阴影表面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处理(VR)等后处理。结果:15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夹层全程及其分支,真腔、假腔、内膜片及夹层动脉瘤的部位、范围。结论: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准确、快捷、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CT表现,探讨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0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进行分析,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应用价值.结果:90例CT冠状动脉成像中,56例冠状动脉呈粥样硬化,26例钙化性斑块血管管腔轻度狭窄,34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狭窄,右冠状动脉病变20例,左前降支病变25例,左回旋支病变14例,支架术后21例.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筛查及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随访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扫描与MRI扫描在胆管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与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两种检测手段在胆管细胞癌中的诊断效果.结果 34例胆管细胞癌患者肿块型发生率明显高于腔内生长型、浸润狭窄型、不明确型,64层螺旋CT扫描的图像质量(Ⅰ级29例、Ⅱ级5例、Ⅲ级0例)明显好于MRI扫描(Ⅰ级16例、Ⅱ级14例、Ⅲ级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形状不规则肿块型发生率高于圆形与类圆形肿块型发生率,结节状腔内生长型发生率高于菜花状腔内生长型发生率,片状浸润狭窄型发生率高于星芒状浸润狭窄型发生率,64层螺旋CT扫描的定位准确率和定性准确率均高于MRI扫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扫描与MRI扫描均是胆管细胞癌的有效诊断方法,64层螺旋CT扫描的图像更为清晰,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影响其成像质量的因素.方法 采用MSCT对42例拟诊冠心病,4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1年患者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将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级予以评价,分析其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索.结果 图像质量优良率为83.3%(35/42).结论 MS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较可靠的冠状动脉评价方法,在冠心病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血管成像(3D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men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 DCE MRA)技术参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106例行三维动态增强血管造影检查的病例,分为三组分别采用以下方法成像:①智能(smart)跟踪法;②test小剂量测试法;③经验法.同时将可变参数进行对比,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三组间图像质量差异具有显著性(P=0.038).测试法成像质量优率最高. K空间中心充填和K空间顺序充填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5),K空间中心充填图像质量好于K空间顺序充填.结论:3种3D DCE MRA成像方法中,test小剂量团注测试法是3D-DCE MRA成像最佳的延时时间计算方法,其成像质量最佳.高质量的3D DCE MRA图像依赖于患者的配合、合理的扫描序列及参数选择、最佳扫描延迟时间的把握、合理的造影剂剂量和注射速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可变螺距(VHP)技术在320排CT急性胸痛三联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连续收集44例采用320排CT行胸痛三联检查的患者,与54例单独行320排CT主动脉成像、52例肺动脉成像及48例冠状动脉成像患者生成的图像分别进行对照,针对患者基本资料、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差异对比无统计学差异.三联组与对照组中主动脉、肺动脉及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优良率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联组与对照组中降主动脉、右冠状动脉中段、左主干、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左冠状动脉旋支近段及左冠状动脉旋支远段血管强化CT值不同,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上所有血管增强CT值均大于300 HU.两组患者剂量长度乘积、有效剂量结果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VHP技术可以一次扫描完成急性胸痛患者主动脉、肺动脉及冠状动脉的CT血管造影(CTA)检查.与单纯主动脉、肺动脉及冠状动脉CTA成像对比,图像质量无区别,对于急性胸痛病因的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20排螺旋CT低管电压技术联合低碘浓度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可行性.方法将4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使用东芝320排螺旋CT进行冠状动脉扫描,分别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和客观评分,对比有效辐射剂量及碘摄取量.结果 A,B两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及碘摄入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有效辐射剂量低于A组,且有效辐射剂量较A组降低72.95%,B组患者有效碘摄入量较A组减少18.29%,两组图像噪声值、左冠脉开口处强化C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图像噪声高于A组,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采用"双低"扫描方案能降低有效辐射剂量和碘摄入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64排螺旋CT冠脉序列扩大增强扫描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研究在诊断大血管疾病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31例临床怀疑主动脉疾病患者,全部行64排螺旋CT平扫及冠脉序列扩大增强扫描加后续重建,观察主动脉夹层包括范围、破口位置、内膜病变,主动脉瘤及有无合并其他先天性疾病等,总结和归纳病灶的影像学表象及特征。结果:大血管疾病(如主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夹层及并发的相关疾病、主动脉瘤及先天性疾病等)的影像表现在图像上显示清楚,能够确切显示微小病变结构,克服了搏动伪影等多种干扰因素。结论:运用64排螺旋CT冠脉序列扩大增强扫描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大血管的搏动伪影,清晰显示血管壁、管腔以及病变波及的范围等,从而作出精准的诊断,对临床抢救及治疗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寻找降低儿童头颈部X射线辐射剂量以及对比剂剂量的方法.方法应用西门子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儿童头颈部血管进行扫描,A组行常规扫描,B组行优化扫描,以降低X射线的辐射剂量.结果运用优化方法后,发现辐射剂量明显低于传统方法.结论优化方式扫描不仅能降低辐射剂量,还可以提高图像质量和组织对比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病人的护理方法,提高病人的造影质量,以期达到最佳造影效果.方法:对我院进行的147例造影病人实施全程的心理干预.结果:造影病人积极配合,图像质量佳,造影效果良好.结论:在进行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护理是保障病人造影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对眼环组织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检测。方法对我院28例53只高度近视眼和32例64只正视眼,采用GE Lightspeed pro 16层螺旋CT机进行CT灌注扫描,获取眼球赤道后眼环血容量值(BV),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分析。结果高度近视眼赤道后眼环BV值均值为(4.61±1.48)ml/100g,正视眼为(7.72±1.92)ml/100g,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提示该区域血管的大小、多少和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存在明显差异。眼球屈光度与眼环CT灌注BV值呈正相关(r=0.793,P〈0.01),即随近视屈光度数增加,眼环灌注BV值减少。结论16层螺旋CT眼环灌注成像BV值能反映高度近视眼眼环组织微循环内血流动力学变化,是一种较好的定量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扫描技术的综合运用对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选择41例经过病理证实的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肿瘤及其他结节性甲状腺疾病若干,全部行64排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加后续重建,观察病灶的大小、形态、密度、边缘、强化特点及有无侵犯和转移等,总结和归纳病灶的影像学表象及特征。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肿瘤及其他结节性甲状腺疾病在CT影像上的表现可能少部分有所重叠,但大多数趋于不同,且有一定规律可循。结论:基于64排CT扫描技术的综合运用可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结节性甲状腺肿及相似疾病的表象及特征,对结节性甲状腺肿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128-SCTA)检测冠状动脉斑块CT值,联合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评价冠脉斑块的易损性.方法选择100名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50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0例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行冠脉CTA检查,并根据CT值的不同,将这些患者的冠脉斑块分为易损斑块(CT值60 Hu)、混合斑块(CT值60-129 Hu)和硬斑块(CT值130 Hu).所有患者均采集血样,进行炎症因子hs-CRP,IL-6及MMP-9检测.结果 1)血清hsCRP,IL-6及MMP-9水平在UAP组明显高于SAP组(P0.01).2)UAP组易损斑块占总斑块数的52.9%,硬斑块组占总斑块数的17.6%,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1);SAP组易损斑块占总斑块数的19.4%,硬斑块数占总斑块数的51.6%,后者显著高于前者(P0.01);易损斑块在UAP组的分布显著高于SAP组(P0.001).3)hs-CRP,IL-6及MMP-9与斑块CT值呈负性相关(P0.01).结论 128-SCTA可用于评估冠脉斑块的形态学特点,为冠心病患者早期发现易损斑块提供一种安全、简单、无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进行三维、多平面重组等后处理并对其分型.结果:52例胸腰椎骨折中,单节椎骨折37例,双节椎骨折12例,三节椎骨折3例。以压缩性骨折(占44%)、粉碎性骨折(占33%)多见,骨折脱位占23%,三柱受累中以前中柱和前中后柱受累多见。结论:螺旋CT检查及三维重建联合应用对胸腰椎骨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胸腰椎骨折的分类,同时有助于临床医师根据椎体骨折情况选择手术方式,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发生,对预后评价也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临床及CT证实的急性胰腺炎病例的临床表现及CT影像学改变.结果: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急性及弥漫性上腹疼痛、呕吐,均伴有血、尿胰酶及淀粉酶增高.CT检查表现为胰腺体积增大31例;密度改变18例;胰腺包膜改变11例;胰周间隙渗出26例;肾旁筋膜增厚及脾肾间隙模糊32例;并发假囊肿7例;少量腹腔积液4例等影像学改变.结论:螺旋CT对急性胰腺炎及炎症累及范围显示细微、准确,其有效特征性表现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提供具有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声门上型喉癌N_(0~2)颈部淋巴结的治疗方法进行讨论。方法 对64例声门上型喉癌颈部淋巴结N_(0~2)行改良性颈清术与改良性颈清术加放疗两种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64例声门上型喉癌中,改良性颈清术32例38侧,改良性颈清术加术后放疗32例34侧,N_0N_132例34侧,N_232例38侧。3a总生存率64.06%,5a总生存率57.81%。结论 对N_0N_1病例,改良性颈清术与改良性颈清术加放疗一样有效(P>0.05),对于N_2病例,改良性颈清术加放疗明显好于单纯改良性颈清术(P<0.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两种肠道准备方法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中的对比效果.方法选取行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患者152例,根据肠道准备方法分为两组,76例患者先行肥皂水清洁灌肠后口服泛影葡胺充盈肠道为对照组,76例患者口服甘露醇和泛影葡胺混合水溶液充盈肠道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检查舒适度、肠道充盈效果、造影图像质量、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检查舒适度、肠道充盈效果的有效性均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造影图像质量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露醇和泛影葡胺混合水溶液充盈肠道是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有效肠道准备方法,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检查舒适度,明显改善患者的肠道充盈效果和造影图像质量,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少,具有较高的操作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