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多重著作权是伴随经济及社会的发展,产生于版权法中的一个新课题。本文着重探讨了演绎作品中多重著作权的产生及行使,认为多重著作权根源于著作人身权及财产权,其行使的最佳方式是合同一次性买断。  相似文献   

2.
委托作品中的著作人身权归属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著作人身权理论中,著作人身权只能由作者基于创作行为享有,我国《著作权法》第17条中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可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的规定引发了很多争论。通过对著作人身权性质和《著作权法》及其司法解释对著作人身权保护的分析,比较研究两大法系现行的相关规定,对于解决委托作品中保护作者的人格利益和促进作品有效流通的矛盾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传统著作人身权理论中,著作人身权只能由作者基于创作行为享有,我国《著作权法》第17条中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可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的规定引发了很多争论。通过对著作人身权性质和《著作权法》及其司法解释对著作人身权保护的分析,比较研究两大法系现行的相关规定,对于解决委托作品中保护作者的人格利益和促进作品有效流通的矛盾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于违禁作品的讨论迄今仍未达成共识,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学界主要争议集中在以下三点:违禁作品的概念问题、著作权问题和保护问题.违禁作品应指内容违法的作品.有学者从程序和实体、公法和私法的角度对于违禁作品所做的实证意义上的界定,客观上进一步加大了对违禁作品的保护力度.违禁作品在著作权法范围内享有完全著作权;但当作品的出版传播与公共利益相冲突时,则需要予以公法上的限制.关于违禁作品著作权的保护,应采权利行使限制说.著作权人有权主张侵犯著作人身权的精神损害赔偿,无权主张与著作财产权益相关的损失赔偿。  相似文献   

5.
刘平 《科技与经济》2014,27(2):44-48
著作人身权是基于作品的创作而产生,并通过作品这一媒介来涉及作者人格利益的非财产权利,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人身权。不能简单地根据人身权与自然人的人身不可分离的民法原理得出著作人身权不可转让的结论。除署名权以外的其他著作人身权可随著作财产权一道转让。  相似文献   

6.
期刊编辑侵犯著作人身权的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作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人身权是著作权的基础和核心。对编辑工作实践中侵犯著作人身权的行为进行详细归类分析.能引起期刊编辑们对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期刊编辑应认真学习《著作权法》及有关法规.增强版权法律意识.消除侵权行为.避免著作权法律纠纷.切实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法人作品在著作权法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我国法律也作出了相应规定,但此种规定在理论与实践中却暴露出法人作品在定义与职务作品的界定存在混乱。文章通过对法人作品人格权和财产权的分析,以两大法系各国就法人作品的理论为基础,探寻我国法人作品问题的根源,提出完善建议,即:人身权归作者为原则,财产权以双方约定为基础,未约定或约定不清的则由法人享有。  相似文献   

8.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投资与智力投资的分离趋势愈加明显,委托他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和要求创作作品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然而我国《著作权法》关于委托作品的相关规定比较概括和模糊,学界对委托作品著作权的原始归属以及其著作人身权是否可以转让等问题存在着较多的争议。从立法上完善对委托作品的规定,不仅要从法理上找到依据,使其符合基本的法律逻辑,更要符合人们的日常经验法则,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最终实现法律逻辑和生活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从立法、法理两个角度对人像摄影作品著作权和人身权的冲突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权利的相互性,冲突的解决应遵循人格权高于著作权的一般原理,完善权利的配置机制,并提出解决之最有效途径便是使肖像权和著作权的权利主体归于同一,即通过立法规定肖像摄影作品的著作权属于肖像权人.  相似文献   

10.
肖像摄影作品著作权与肖像权的冲突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出现并逐渐增多,解决该问题已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在界定肖像摄影作品的基础上分析了肖像摄影作品著作权与肖像权冲突的原因及其具体形式,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当适用人格权高于财产权原则、保护在先权原则、利益平衡原则、双重许可原则等来解决权利冲突,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研究电影作品属性是对电影作品著作权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是妥善解决电影作品的权利归属和利益分配问题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国《著作权法》第15条的相关规定集中体现了我国对电影作品属性的定位,但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方面对原作品作者的权利保护不足;另一方面对电影作品作者构成的规定过于僵化。目前,各国对电影作品属性的立法主要存在三种模式。三种模式各有千秋,是我国选择自己的立法模式、同时完善《著作权法》第15条之不足的重要参考依据。我国应抓住《著作权法》再次修订讨论的契机,结合本国实践并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对电影作品的属性进行系统地规定,并对相关条款做出修改。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字库、字体是否应该予以保护,我国著作权法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而国际社会则通过不同的立法模式给予其不同程度的保护。从方正公司诉宝洁公司著作权侵权纠纷一案来看,我国法律应当给予具有独创性的字体“美术作品”著作权保护,赋予计算机字库权利人“演绎作品”著作权。  相似文献   

13.
期刊论文作者的版权应以作者与期刊社之间的合同关系为优先考量,作者的版权不仅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而且受到版权合同的约束。期刊作为汇编作品,其版权应受到尊重和保护。学术期刊的责任编辑为所责编的文章付出了智力性劳动,应享有相应的署名权。  相似文献   

14.
演绎作品是一种特殊的著作权客体。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对其著作权的归属以及行使规则规定较为简单,难以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大量关于演绎作品的著作权纠纷,尤其是涉及在其他作品基础上制作的电影作品时,情况更为复杂。2011年7月,国家版权局启动了《著作权法》的第三次修改工作,在《著作权法》修订稿中,立法者引进了"演绎作品"这一法律术语,并细化了演绎作品著作权行使的一般规则,明确利用已有作品制作的视听作品是演绎作品,并规定其特殊的行使规则。相关修改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身份权就是婚姻家庭法上的权利,包括亲权、配偶权和亲属权,不包括监护权、著作人身权和荣誉权。在身份权客体问题上的特定人人身说、利益说和身份说三者均存在瑕疵,不足以完全服人。笔者认为对于身份权的客体,应区分纯粹身份权和身份财产权并分别予以确定,笔者关于身份权客体的这种看法,可称作"身份权客体两元论"。  相似文献   

16.
委托他人代写论文,在我们生活的社会大舞台上演着,并呈愈演愈烈趋势。就法律属性而言,论文代写人与定制人之间存在承揽合同法律关系,代写人创作的论文属于我国著作权法中的委托作品。论文的财产权利可从约定,但精神权利不可与作者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