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度在独立后妄图继承英印时期安全政策,维护印度国家安全。在表面承认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的同时,暗中支持西藏分裂势力,维护印度既得利益。印度对西藏分裂势力的支持以及不断侵占中国领土行径随中印关系的恶化而不断加深,严重损害了中印关系的发展。随着西藏地方民主改革成效明显、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印度对藏独势力的支持有所收敛,但由于地缘政治等的原因西藏问题依旧影响着中印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藏文白话报》作为蒙藏事务局主办的三种白话报之一,宣扬“五族共和”理念;以多种形式发布国家的大政方针及中央政府的对藏政策;关注涉藏机构的变革,及时传达涉藏信息。研究《藏文白话报》与中国西藏的关系,可以更全面、更透彻地了解民国时期西藏社会的变迁,也可为批驳“西藏独立”论提供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3.
试论清末驻藏大臣对近代西藏政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中央王朝,在治理西藏的过程中,根据西藏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政策。清朝末年,54名驻藏大臣在如何反对外国侵略的问题上,由于清朝中央政府确定的对外“妥协退让”的政治策略,使驻藏大臣在执行中央“妥协退让”政策上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坚决抗英出现了严重裂痕,这不仅给英、俄帝国主义挑拨离间,培养民族分裂势力提供了历史契机,而且也使坚决抵制外国侵略的西藏地方政府一度产生过向外寻求政治依靠的倾向。后来,由于清朝中央政府为抵制帝国主义侵略,挽救危局,让驻藏大臣在西藏推行了一系列近代化改革,这种改革又影响和威胁到达赖喇嘛的统治地位。在这个过程中,驻藏大臣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反对民族分裂方面,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文章从清朝末期帝国主义入侵的角度入手,分析和阐述清末驻藏大臣对近代西藏政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民国初期传媒关于袁世凯对藏政策的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破坏镇压人民斗争、强化独裁统治、投靠帝国主义、出卖国家利益是舆论界对袁世凯的基本评价。关于袁世凯在对藏政策方面的评论和介绍或语焉不详,或很少介绍。通过对民国初期传媒材料的梳理并结合各类历史资料,发现袁世凯执政时期,继承了孙中山“五族共和”思想,主张以汉藏民族间平等团结为基础,以“谋内政之统一”和实现“民族之大同”;在中英交涉中,充分利用外交手段、依据国际惯例,拒绝签订出卖西藏的各类条约;调整政府机构,采取由剿到抚的策略,争取西藏内向中央。袁世凯在处理边疆西藏危机时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使萌芽中的“现代中国”在西藏主权问题上占有一定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5.
西藏教育的特殊性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育是实施"科教兴藏"战略的基础,也是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要求和强大助推力。由于特殊的发展历史、政治环境、经济基础、自然条件、人口状况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西藏教育的特殊性,形成了西藏教育的特点。文章通过分析西藏教育历史进程中的制约性因素,提出将特殊性转化为特色和优势,围绕"七个坚持"对西藏民族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实施"科教兴藏"战略的基础,也是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要求和强大助推力。由于特殊的发展历史、政治环境、经济基础、自然条件、人口状况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西藏教育的特殊性,形成了西藏教育的特点。文章通过分析西藏教育历史进程中的制约性因素,提出将特殊性转化为特色和优势,围绕"七个坚持"对西藏民族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7.
西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但由于地缘、政治、历史等因素,西藏问题成了影响中印关系的重要问题。边界冲突是中印关系的直接表现形式,印度对西藏问题的立场和态度则成为中印关系的症结所在。文章从国际法的视角分析了“西藏问题”历。史渊源和现实情况,以期对中印关系的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云南怒江州最北端的贡山县及与之相邻的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是当代中国唯一的怒族与藏族杂居区。古代怒族与藏族在怒江流域迁徙,民族之间交往频繁。近代,在不同时期国家政权与地方权力交织的背景下,文献记载反映了怒江流域怒族与藏族关系的主要特征是藏族统治阶级对怒藏杂居区的统治,而隐藏在政治关系背后的是普通民众之间交往互动的逐渐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政策的实施消除了怒藏民族之间历史上的不平等,形成了民族关系融合、多元文化共存共享局面。  相似文献   

9.
"西藏问题"与中印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但由于地缘、政治、历史等因素,西藏问题成了影响中印关系的重要问题.边界冲突是中印关系的直接表现形式,印度对西藏问题的立场和态度则成为中印关系的症结所在.文章从国际法的视角分析了"西藏问题"历史渊源和现实情况,以期对中印关系的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西藏和平解放的实现取决于诸多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在于以毛泽东为中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顺应了西藏地方与祖国之间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制定了正确的指导方针。和平解放的方略,丰富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在西藏和平解放中的实践;在解决民族地区相关问题时“慎重稳进”的方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政策的实践;涉藏问题是中国内政的思想,彻底粉碎了外国势力对西藏的控制与干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处处为西藏人民群众的利益着想,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毛泽东在和平解放西藏进程中的战略决策对当代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成功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藏的清真寺在历史上共有11座,其中拉萨有6座,日喀则有2座,昌都有1座,山南泽当和阿里古格各有1座。西藏清真寺有着藏穆文化相互交流与相互融合的印记。西藏清真寺的载体表现出两种文明相互碰撞的综合体,同时也体现出伊斯兰教向西藏本土化的过程。西藏清真寺文化即西藏穆斯林文化已成为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正>中华文化传播是构造中国周边学战略框架和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论述中华文化传播在中国周边学建构中具有的特殊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从历史角度观察,中国处于亚洲中心的地缘特征,决定了中国可以从周边东南西北方吸收邻邦文化,也利于将中华文化传播四邻,中国成为整个亚洲文化互相传播的渊源、中心、桥梁和中转站。中华文化以中国为中心向四周幅射,进行文明交流与传播,有助于构筑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对于西亚和西南亚,中国更多是进行对等、频繁的文化交流。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与中华文化同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国主要通过中国新疆—波斯—阿拉伯—印  相似文献   

13.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西藏大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始终肩负着继承和弘扬藏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任务,在培养藏语文教学和研究的现代人才、建立西藏传统学科教学研究体系、抢救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拓藏学研究的新领域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西藏大学在藏学研究领域所取得成果,成为我党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藏族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传统学科领域人才的培养、高度重视提高藏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生动实例。  相似文献   

14.
<正>8月28日,非法入侵中国西藏洞朗地区的印度人员和设备全部撤回到了边界印方一侧,中方现场人员对此进行了确认。这一事件对中印关系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充分地暴露了印度的"霸主心态"。追根溯源,印度的这种心态源自其漫长的英国殖民历史,印度一直认为自己是英属印度帝国的继承者。南亚次大陆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河畔的城邦国家。但毫无疑问,英国统治印度时期(可进一步划分为东印度公司统治印度时期和英属印度时期)是影响现代印度  相似文献   

15.
西藏岩画最初的发现者大都是入藏考察的外国学者,弗兰克、杜齐等人最早在藏西发现岩画,杜齐教授很早便推测出这些古老岩画为北部游牧民族所为。中国西藏自己的岩画发现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迄今为止,在众多考古工作者及相关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西藏岩画发现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各地经调查发现并记录的古代岩画已有近百处地点,上千幅画面,近万个单体图像,分布在西藏自治区的十几个县境内。瞻望前景,西藏岩画的发现可能还拥有一个比较乐观的前景。基于岩画发现的一般规律,西藏高原几乎具备岩画大规模存在的诸多条件——牧猎经济传统;鲜明而突出的苯教文化特色;古象雄王国的所在地等等;它们不仅意味着藏北羌塘草原在西藏的铜石并用时期,曾经是文化、经济相当发达的地区,也就为岩画的存在奠定了基础,西藏岩画的发现应该是对传说中的古象雄国的揭密,是我们认识藏北高原古代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图象资料。  相似文献   

16.
藏民族的传统法律制度是中华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西藏历史上几部重要法典的分析,总结了西藏传统法律制度的几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7.
佛教在印度本土式微后,中国事实上已成为世界佛教的中心。但藏传佛教的复兴不仅未能促进涉藏问题的有利解决,反而成为制约我国涉藏问题国际话语权的战略"负资产"。将这种战略"负资产"转化为"正能量"的一种可行思路是,重视藏传佛教信众的心理认同,加强藏传佛教统战工作,争取宗教文化认同,占领道德制高点。  相似文献   

18.
2017年底特朗普政府抛出"印太战略"并启动美日印澳"四边机制"以来,外界普遍认为印度是"四边机制"中的薄弱环节。这一方面是因为印度有奉行不结盟政策的传统,且与日澳不同,并非美国的同盟体系成员国,另一方面,印度是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缺美"机制的重要成员,并且莫迪总理在2018年6月香格里拉对话会上阐述的印太政策与美国的印太战略"立意不同",似乎表明印度不会完全"随美而动"。  相似文献   

19.
研究分析了印度国家知识产权发展特征,以及印度通过重启经济特区建设,实现制造业腾飞战略对中国的影响。建议:①配合我国经济特区建设,发展个性化知识产权政策;②配合国有企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升知识经济创造力;③配合高校改革建设,积极建设“国家知识网络”、“国家知识平台”,提升大学系统的知识产权挖掘力、传播力、转化力。最后建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应选择成渝经济区进行综合改革试验。  相似文献   

20.
清朝末年,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的农耕时代,在已经完成工业化的西方列强面前,显得贫困落后,在落后挨打的局面中采取屈让、赔款的软弱姿态。在英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西藏前夕,临危受命的驻藏大臣文硕抱着抵御外侮、整顿西藏地方政务的决心,坚定支持西藏上下抗击英军的正确主张,反遭革职处分。这对西藏人民抗英斗争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新上任的驻藏大臣升泰真实执行清朝政策的退让政策,导致抗英斗争以失败告终。文章就文硕在危难时期的治藏态度、防御措施、革职原因及其革职后对西藏地方局势的影响作出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