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 《红楼梦》一书,其所以脍炙人口,经二百余年不衰者,它所揭示的封建社会内含之深刻,人物性格的生动活泼是主要原因,但其中所包蕴的人生哲理,也是颇耐人寻味的。本文试就书中人生哲理作些探讨,以就正于同好和读者诸公。贾宝玉是红楼主人公,对人生有一套看法,我们按“贾宝玉是曹雪芹的影子”这个说法来看,贾宝玉对人生世事的看法,可说反映了曹雪芹的观点。贾宝玉对人生事世有哪些看法和理论主张呢?首先是他的“水泥骨肉”说,或“女水男泥”说。他曾道“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这是他的人性论。贾宝玉这种以性别来划分人的善恶好坏的理论,被冷子兴说是“奇怪”的理  相似文献   

2.
贾宝玉以“出家做和尚”作为《红楼梦》全本的大结局,笔者认为对贾宝玉这一悲剧处理并非完全出自后续者主观愿望,而是前八十四伏笔的结果,是贾宝玉这个只以“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为座标的情感世界在情节发展中水到渠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女儿情结是《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魅力独具之所在。黛玉仙逝,宝钗、袭人等因道学的侵袭女儿本性已被扭曲,是失去了个性精神徒有女儿之身的假男人。贾宝玉女儿情结随女儿们人性的异化而消释。男权意识的强势也注定了宝玉女儿情结消释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正>《红楼梦》是中国非常了不起的文学作品,围绕《红楼梦》已经形成了一门学问——"红学"。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解读《红楼梦》:美食家在《红楼梦》里找到很多美味且能养生的菜肴,诗人研究《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园林师探寻《红楼梦》中的古典园林设计……今天,我们从气象的角度来看一看《红楼梦》中的季节,并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人物吧。在《红楼梦》中,对自贾宝玉降生到贾宝玉  相似文献   

5.
周汝昌、周伦警在《红楼梦与中华文化》中写道;“他(曹雪芹)借了他对一大群女子的命运的感叹伤怀,写了他对人与人之间应当如何相待的巨大问题……他借了男人应当如何对待女子的这一根本态度问题,抒发了人对人的关系的亟待改善的伟思宏愿”。并且进一步断言:“假如对待女子的态度能够有所改变,那么人与人的关系,定能够达到一个崭新的崇高的换界”。笔者认为,这一观点与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并不相符,带有很大的臆想成分。《红楼梦》不是曹雪芹身世的简单描摩,但其中确有曹氏自身经历的痕迹。贾宝玉的言语行止,理当或多或少地反映出曹…  相似文献   

6.
花袭人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物。自《红楼梦》问世以来,或褒或贬,众说纷纭,时至今日仍有争议。笔者认为,当从历史的观念出发解读这个角色。袭人信守主流道德,固然有“奴性”,无可苛责;但并非“小人”,她安份守已、息事宁人,忠于职守。而她与贾宝玉之间的世俗情缘贯穿一生,加大了读者解读其复杂性格的难度。在曹雪芹的笔下,袭人在红楼诸艳中结局是最好的,颇耐人寻味。应该说这也是《红楼梦》艺术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许多学者把《红楼梦》仅仅理解为一部情书,或者仅就文本表现层面来分析贾宝玉性格。笔者认为贾宝玉思想的核心是对封建仕途经济、封建纲常名教、封建男权社会的极端厌恶与背叛,而其“女儿论”仅仅是一个厌恶与背叛的表层形态,一个追求与探寻的寄托与象征。  相似文献   

8.
《水浒》和《红楼梦》的主题都是反封建的,其中却有个非常有趣而奇怪的问题。《水浒》中的女人几乎没有一个好人,《红楼梦》中的男人也几乎没有一个好人。《水浒》中的圣地梁山泊忠义堂几乎不容许女人插足其中,《红楼梦》中的圣地大观园也不容许男人混迹进来。《水浒》中的天罡星榜上是清一色的三十六位汉子,地煞星榜上虽列有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三位女头领,其实都是男性化了的;《红楼梦》太虚幻境金陵十二钗情榜上也列  相似文献   

9.
夏金桂的形象塑造颇具特殊性。作者是把她作为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物来塑造的,是作者直观现实世界的结果,是恶的化身。作者塑造夏金挂这一恶女形象,是让她在书中形成一条独立的情节线索,来发挥表现主题的作用;并通过这一形象表明作者对贾宝玉官自尊崇女儿的观点的否定,从而寄寓自己的色空思想。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是一个很好的话题,既可以用自己的观点、经验解释《红楼梦》,也可以用《红楼梦》的故事、见解来解读自己的经验、观点。我们如果只是谈自己的创作显得狭窄了一点。在这里说明一下,《红楼梦》与中国文化,其实《红楼梦》就是中国文化,谈《红楼梦》就是谈中国文化,《红楼梦》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毛泽东主席曾经有一句名言:中国有什么呢?中国有悠久的历史,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众多的人口,  相似文献   

11.
关于《红楼梦》中“宝玉挨打”一事,诸多红学家有不同的解读,但均忽视其法律意义。以《大清律例》为视角,时贾宝玉“违反教令”的行为予以法律考察,可以发现贾政杖责贾宝玉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而《清律》对家长权的规制是这一事件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基石。由此可以管窥《红楼梦》塑造的法律世界。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第六十六回贾宝玉因与柳湘莲言语龃龉,说了对尤三姐不负责任的话,导致柳、尤的婚姻悲剧,这与贾宝玉一贯宽宏大度,与人为善的性格不相符合;第三十一回林黛玉称袭人为“嫂子”,表现了黛玉的庸俗与轻浮,这与黛玉清高、孤傲的性格相抵触;第五十七回,薛宝钗央求母亲将黛玉“聘作媳妇”,即与薛蟠为妻,表现了薛宝钗的自私与浅薄,这与宝钗虽工于心计但表面上却一贯稳重、大方的性格相矛盾.这三个情节因为歪曲了人物性格,有损于人物形象.所以成为《红楼梦》的三处败笔.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贾宝玉之"意淫"?从《红楼梦》最早的批书人脂砚斋到今天的红学研究者,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意淫"所包含的深刻意蕴作出解释,可谓众说纷纭。认为"意淫"是"天下古今第一淫人"贾宝玉独有的性格情怀,是贾宝玉对女儿特有的非肉欲非功利的真性情。"意淫"与"皮肤滥淫"水火不容,前者是"情天",后者是"孽海";前者是至真至纯、深入骨髓、浸入灵魂的情的极致,后者是"淫污纨绔"与"流荡女子"对"情"的玷辱与戕害。  相似文献   

14.
香菱,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同时也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一个较为重要的人物。《红楼梦》中大约描写了二百多个女子,香菱是开卷第一个出场的女儿形象,后来在第一百二十回中,又以甄士隐“引渡”她到“太虚幻境”销账而结束全书。作者在第四、四十八、五十、六十二、七十九、八十、一百、一百零三、一百二十等回目中,都写到香菱,特别是在四十八、六十二、七十九、八十等几回中,集中地描写了她。她的悲剧命运,象征着全书中薄命女儿们群体悲剧的命运。由她的被拐、被转卖,引出了贾雨村这个贯串《红楼梦》全书的贵族官僚的典型代表,引出了“护官符”,揭示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互相勾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封建贵族网络关系,从而深化了全书揭露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腐朽、反封建的思想主题。因此,在对《红楼梦》的人物进行研究中,专门对香菱这个人物作一些研究,我以为是极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挂靠于我院的浙江《水浒》研究会,于1997年5月10日至13日在千岛湖镇举行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省内外《水浒》研究专家、学者以及《水浒》爱好者50余人.会议着重讨论有关方腊问题.首先,在《水许》中占了近十回的“征方腊”,这个方腊在历史上是怎样一个人物?他到底是哪里人?他被俘的帮源洞到底在何处?他被写入《水浒》之后,又是怎样一个人物?尤其是,历史上这样一个方腊为什么会变成《水浒》中那样一个方腊?关于方腊的籍贯,会议发言认为:方腊自古以来是北宋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县人。可是,近年来出现一种“最新…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以情爱观为切入点,其最终归宿却在于生命的解脱。贾宝玉的性格与《红楼梦》中的解脱观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贾宝玉身上"正邪两气"相互激荡,必然会导致"正气"最终战胜"邪气",从而走向修行解脱的正路。生命的解脱必须有正确的理论与方法,它是建立在一定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上的身心实践。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对女性的关注及其显著的“女儿化”特征,自然容易使人把它跟西方现当代的“女权主义”思想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联系起来,并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角度来考察曹雪芹的女性观。作为男性的曹雪芹无法完全摆脱传统文化中的男性中心意识,因此难免受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的怀疑和批判,但曹雪芹确实在《红楼梦》中为女性说话,对“父权制”或“男性中心主义”进行批判。《红楼梦》中有关女性的话语具有“复合的双声性”。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与《飘》都蕴涵着家园追寻的母题。面对身体和精神的放逐,“水男儿”贾宝玉退守大观园,审美化地建筑起身体的家园,又用林黛玉的知己之爱营造起清神的家园。当这两个“此岸”家园毁灭后,贾宝玉升入“庄禅”的“彼岸”家园,以求得向上的解脱。而“女海盗”斯卡利特则冲入亚特兰大,征服般地建构起身体的家园,并用瑞特.巴特勒的知己之爱营造起精神的家园。当“此岸”的双重家园失去后,斯卡利特回到“基督”的“彼岸”家园.以求得向下的救赎。中西民族精神和宗教精神虽有殊途.但对“家园”的追寻终究同归。  相似文献   

19.
郭岸 《世界博览》2012,(16):84-84
正《红楼梦》翻译成英文后有2500页,400多个人物也让读者一头雾水。陈宝琳决心将其简化改写。中国人熟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但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故事却不为西方所知,原因可能是这部中国古典著作翻译成英文后有2500页,书中涉及到400多个人物,让普通的西方读者望而却步。不过很快,英语世界的读者就要看到一部另类的《红楼梦》了。同名小说7月在美国出版,作者  相似文献   

20.
有些人评《红楼梦》的文章,常常只看到《红楼梦》“万境归空”的色空意向,却没有分析因色变空的轨迹流程。细读《红楼梦》大作,联想佛学中的“成、住、坏、空”,就会越发觉得《红楼梦》是在揭示宇宙万物运动和变化的终极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