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最大力量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决定因素,它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和影响,其中科学的训练方法是发展最大力量的主要决定手段。此外,运动员最大力量水平与训练中各种肌肉收缩形式所占比例高度相关。肌肉的生理横截面、血睾酮水平和血皮脂醇水平等与运动员最大力量水平发展关系密切。最大力量发展的敏感期、发挥肌肉潜力的能力与技术等因素对发展最大力量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举重运动是一个以力量和技术相结合的体育运动项目,在进行各项训练中“肌肉”的训练是训练中的重中之重,所以每个运动员都希望自己有着非常出色的“肌肉”,下面将举重运动员如何训练“肌肉”进行一下简要分析,以便不断提高自己的训练和比赛成绩。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跳远运动员专项力量的概念、影响因素及训练进行分析探讨认为:起跳力量是跳远运动员的专项力量,它是通过“反射”的方式,将肌肉3种不同方式的工作紧密衔接,爆发性地完成收缩,弹性能量利用率是影响起跳力量大小的重要因素;而退让收缩时,肌肉被拉长的速度、长度及肌肉由离心收缩向向心收缩的转换速度,是影响弹性能量利用率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对快速反应力量的训练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影响投掷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认为力量训练是投掷运动员取得良好成绩的基础。通过加强投掷运动员各部位肌肉的力量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投掷运动员的训练水平。除了强化力量训练之外,还应将力量训练与投掷技术、投掷技巧结合,才能提高投掷运动的成绩。  相似文献   

5.
等速测试系统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肌力是影响运动能力的主要因素,等速测试和训练技术是一项用于肌肉功能评定和肌肉功能训练的有价值的技术,因此等速测试系统在体育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通过等速测试系统不但可对肌肉功能进行定量和客观的评价,而且可以通过运用该系统进行力量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肌肉力量,用于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铅球运动成绩 ,运动员除了要掌握完善的运动技术外 ,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 ,力量是运动员的重要身体素质之一。如何发展铅球运动员的力量素质 ,是提高铅球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根据铅球运动员推铅球时所需要的力量以及肌肉用力的特点 ,全面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铅球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的多种方法和具体手段。  相似文献   

7.
通过等速肌力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河北省优秀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各部位肌肉力量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肩关节肌肉力量屈肌大于伸肌,有别于其他研究的运动项目;通过对肩关节、髋关节、膝关节部位肌肉力量的综合比较,表明运动员上下肢肌力较为均衡.  相似文献   

8.
举重是一项以发展力量为主的项目,相同体重与级别的运动员脂肪含量低者,可以更好的发展肌肉力量.方法:选取举重运动员16名,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观察两组运动员的体重、肌肉量与脂肪率以及血脂指标的变化.结果:实验组体重与脂肪率实验前后呈显著性差异(p<0.05),肌肉量与血脂指标没有发现显著性变化(p>0.05).优秀运动员在十运会中取得好成绩.结论:有机铬与L-肉碱对举重运动员脂肪控制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少年网球运动员专项能力的内涵;从专项起动、专项跑动、快速挥拍能力、体力、肌肉力量、肌肉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网球技战术能力等方面,对如何提高少年网球运动员专项能力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指出发展少年网球运动员专项能力应注意以下问题:敏感期专项能力优先发展;重要专项能力重点发展;一般身体素质稳步发展;科学进行力量训练.  相似文献   

10.
对田径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展开研究,明确核心力量的概念范畴,分析核心力量训练在提升田径运动员身体机能、确保其在运动过程中的身体协调性、避免肌肉损伤方面的作用,提出爆发力训练、静力性动作训练和无负荷运动训练等核心力量训练方法,以期更好地提升田径运动员的训练质量和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11.
增大肌肉围度的健美训练强度通常控制在70%-80%,而针对肌肉最大力量和爆发力训练增大肌肉围度的理论以及实践应用的研究较少。肌肉的力量决定了肌肉围度,为指导健美练习者科学地进行力量训练,寻找健美训练中最为有效的内容,通过训练经验和实验结果以及对国外文献中所获得的资料分析发现,合理的极限力量和爆发力的训练更有助于健美训练者肌肉围度的增加和力量素质的增强。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篮球跳投动作中各肌肉的激发顺序和用力大小,采用表面肌电仪和SONY摄像机同步记录了篮球运动员完成原地跳投动作时上下肢肌的表面肌电信号,观察了定量运动训练时肌肉的疲劳情况.结果表明:跳投动作上下肢肌肌电活动开始与结束的激发顺序各不相同,在整个跳投动作中,腓肠肌后段在各组中作用最大,其次是手伸肌群和肱三头肌;上肢肌群比下肢肌群的作用大.结论验证了“用力顺序”是“自下而上”的观点;运用肌电技术的研究方法能够准确测试篮球运动中各肌肉的激发顺序和作用大小.  相似文献   

13.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 is a severe and progressive muscle wasting disorder caused by mutations in the dystrophin gene that result in the absence of the membrane-stabilizing protein dystrophin. Dystrophin-deficient muscle fibres are fragile and susceptible to an influx of Ca(2+), which activates inflammatory and muscle degenerative pathways. At present there is no cure for DMD, and existing therapies are ineffective. Here we show that increasing the expression of intramuscular heat shock protein 72 (Hsp72) preserves muscle strength and ameliorates the dystrophic pathology in two mouse models of muscular dystrophy. Treatment with BGP-15 (a pharmacological inducer of Hsp72 currently in clinical trials for diabetes) improved muscle architecture, strength and contractile function in severely affected diaphragm muscles in mdx dystrophic mice. In dko mice, a phenocopy of DMD that results in severe spinal curvature (kyphosis), muscle weakness and premature death, BGP-15 decreased kyphosis, improved the dystrophic pathophysiology in limb and diaphragm muscles and extended lifespan. We found that the sarcoplasmic/endoplasmic reticulum Ca(2+)-ATPase (SERCA, the main protein responsible for the removal of intracellular Ca(2+)) is dysfunctional in severely affected muscles of mdx and dko mice, and that Hsp72 interacts with SERCA to preserve its function under conditions of stress, ultimately contributing to the decreased muscle degeneration seen with Hsp72 upregulation. Treatment with BGP-15 similarly increased SERCA activity in dystrophic skeletal muscles. Our results provide evidence that increasing the expression of Hsp72 in muscle (through the administration of BGP-15) has significant therapeutic potential for DMD and related conditions, either as a self-contained therapy or as an adjuvant with other potential treatments, including gene, cell and pharmacological therapies.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资料法,阐述了功能性力量训练的概念、作用、训练理念及作用机制,探讨了功能性力量训练现有的训练手段。结论:(1)功能性力量训练以提高全身肌肉整体工作能力和效率为其训练目的;(2)功能性力量训练具有提高力量的传递、组合及控制的功能,对运动技术具有重要的支持及预防运动损伤的功能;(3)训练理念:强调躯干部位及各关节周围肌肉的训练,强调稳定与平衡及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强调自身的"柔性力量"作用,最终达到提高多块肌肉参加完成整体力量的目标;(4)作用机制:神经肌肉控制作用机制、"三亚系"模型作用机制;(5)已报道的与功能性力量训练有关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悬吊训练、振动力量训练、核心力量训练、本体感觉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5.
自行车运动员力量与柔韧素质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文章根据自行车运动员骑行动作的力量和柔韧素质的要求,从解剖学和形态学角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发展相关肌肉力量和身体伸展性的若干锻炼方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大学生下肢力量的强弱与肌肉电信号进行研究,将两种不同固定方式下下肢力量的峰值与肌肉电信号进行比较。分析影响大学生下肢力量相对薄弱的主要因素,并根据测得实验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寻找大学生下肢最大力量训练方法的最优方案,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为提高大学生下肢力量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尚文霞 《科技信息》2013,(25):87-88
运用表面肌电与摄像同步测试技术,本文分析重剑复合步法腿部肌肉的用力特征,旨为运动训练和教学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向前两步出弓步过程中,前腿所有肌肉和后腿股内外肌积分肌电出弓步时显著性大于前两步;弓箭还原后退两步过程中,前腿股内外肌、股二头肌积分肌电弓步还原显著性大于后退两步。结论:后腿腓肠肌是前两步启动和前移的主要用力肌肉;弓步的加速,主要是后腿股四头肌力量变大和前腿发力变大的协调配合;复合向后步法过程中前腿股内外肌是推动身体后移的主要用力肌肉。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tate ligament,ACL)断裂后患者的跑步步态以及合并内侧半月板后角撕裂对其进一步的影响,基于三维运动捕捉分析方法,定量化分析了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8名单纯ACL断裂患者,8名ACL断裂合并内侧半月板后角撕裂患者,22名健康志愿者)的跑步步态改变。研究表明,慢跑时ACL断裂的膝关节主要表现为外源性屈曲力矩显著降低,这不仅与ACL断裂侧伸肌力量减弱有关,且与神经肌肉控制模式改变有关。ACL断裂合并内侧半月板撕裂患者膝关节在慢跑时表现出显著的外旋不稳,分析与内侧半月板后角撕裂降低了对旋转稳定性的控制功能有关。研究提示,ACL断裂患者的康复训练方案应关注并参考其跑步步态的异常,加强屈伸肌及旋转稳定肌群的训练,结合神经肌肉训练,改善其跑步步态异常,降低继发损伤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