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记述了寄生于广东阳山的蛇鲍体内的原睾吸虫—新种—潘氏原睾吸虫:虫体小,0.538-0.864×0.316-0.506毫米.口吸盘亚端位,腹吸盘位于虫体前1/2的后部,肠短,末端终止于体中部水平.两睾丸并列于虫体后侧;阴茎襄发达.卵巢分四叶,位于两睾丸之间,偏前.卵黄腺位于腹吸盘前肠支两侧.卵长椭圆形,新种以其卵巢分四叶而区别于本属的已知各种.其肠支的位置或卵黄腺的分布亦与其他种不同.  相似文献   

2.
1980年夏,我们在武夷山地区检查脊椎动物,检得一批寄生蠕虫标本,经鉴定有100余种,其中有5种线虫是新种,分隶于4科4属,兹记述如后。模式标本保存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寄生动物研究室。 (一)丽尾科Cosmoceridae Travassos,1925 1.小头蛇似丽尾线虫 Cosmocercoides oligodontis Wang,新种(图一) 宿主小头蛇 Oligodon chinensis(Guenther)肠。虫体细小,体表具侧翼,头端具三唇,口腔短,食道有后食道球,神经环位于食道中部,排泄孔开口于食道球前  相似文献   

3.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对皇冠沙鳅消化道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皇冠沙鳅的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肠及肛门5个部分组成,肠道系数为(0.53±0.02),为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口咽腔及食道粘膜层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内含杯状细胞、粘液细胞,偶见味蕾分布;胃"U"形,粘膜层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无杯状细胞,贲门部及胃体部具丰富胃腺,幽门部稀少甚至消失,幽门部肌肉层发达.肠由前肠、中肠和后肠3个部分组成.前肠粘膜褶皱数最多,中肠粘膜褶皱最高,后肠杯状细胞最多且肌肉层最厚.皇冠沙鳅消化道的组织结构特点与其消化和吸收作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对大鳍刺鰟鮍的消化系统进行解剖观察,发现消化道可以分为口、口咽腔、食道、肠和肛门等5个功能区.口腔内有咽及鳃耙,鳃耙形成了对食物颗粒的屏障,面向食管保护鳃丝.短的食管起源于咽腔,终止于肠.肠发达,分前肠、中肠和后肠,肠终止于肛门.消化腺有肝和胰,胰弥散在肝中,与肝合称肝胰脏.  相似文献   

5.
长鳍吻鮈消化系统组织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长鳍吻鮈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肠和肛门几部分组成,食道粗短,肠较长,在活体内呈"N"形盘旋状;消化腺分为肝脏和胰腺,肝脏暗褐色,分被、腹两叶,胰为弥漫型,分布于口咽、食道肠壁和肝脏内,肉眼不可分辨;食道上皮为复层上皮,而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少量杯状细胞分布于食道、肠前段、肠中段上皮细胞之间,肠后段杯状细胞丰富;消化道肌肉层分2层,内层为环肌,外层为纵肌。肌肉层从肠前段到肠后段逐渐加厚;肝小叶不明显,肝细胞呈卵圆形或多角形。  相似文献   

6.
寄生在鳖体内五种吸虫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扫描电镜研究了五种寄生于湖北及湖南鳖体内的复殖吸虫——东方簇盾吸虫、杯盾吸虫、细口吸虫、武汉后睾吸虫、高麻吸虫的体表形态.较详细地论及它们的体棘及体棘变化、口吸盘、腹吸盘、排泄孔、交接囊及感觉乳突的亚显微结构.  相似文献   

7.
陆地蜗牛是可供多种重要寄生虫作为中间宿主的种类,其中对人及牛羊等经济动物危害严重的双腔科吸虫即是需要陆地蜗牛作为它的第1中间宿主(唐仲璋和唐崇惕1975[1],1977[2]1978[3]),也是寄生在鸟类和哺乳类的短咽科吸虫、寄生在两栖类的半肠科吸...  相似文献   

8.
贝氏高原鳅消化道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解剖学、组织学、组织化学以及透射电镜技术等方法,对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消化道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贝氏高原鳅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肠和肛门5个部分组成.口咽腔宽阔,顶壁粘膜层粘液细胞和味蕾丰富,底壁棒状细胞含量较多.食道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上皮细胞顶端有短微绒毛,胞质内常见线粒体,偶见粗面型内质网、滑面型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溶酶体.上皮细胞之间夹杂大量粘液细胞,有发达的微管泡系统.基膜内有少量的纤维细胞、网状纤维以及大量胶原纤维束.肌肉层为横纹肌,环肌发达.胃为"V"形,粘膜上皮为典型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内含大量分泌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线粒体发达,多位于细胞基底部.粘膜层无杯状细胞,但贲门和胃体固有膜内具有发达的单管状腺体,胃腺细胞内含大量酶原颗粒、线粒体和粗面型内质网,胃腺细胞周围有发达的微管泡系统.胃体肌肉层变化较大:近贲门部内层为纵肌,外层为环肌;胃体中部内为薄层环肌,外为厚层纵肌;近幽门部内层为环肌,外层为纵肌.肠绕胃呈"φ"形,粘膜皱襞发达,单层柱状上皮游离面有很多微绒毛.上皮细胞之间分散有大量的粘液细胞,其内充满均质的分泌颗粒;整个肠段,粘液细胞自前向后数量逐渐减少.粘膜层细胞间有大量空泡状结构,近基膜处形成发达的微管泡系统.肛门为半开放结构,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粘膜下层为致密结缔组织,由较厚的横纹肌层支持.  相似文献   

9.
本文记述福建10种海鱼肠内寄生的吸虫,其中,1.卵形多腺吸虫新属新种(Polylecithus oviformis gen.et sp.nov.),宿主鳄形短体鳗,形态与拟盘肛属(Proctotrematoides)的种类相似。但无眼点,肠支短,卵黄腺滤泡细小呈葡萄状,分布于咽后至睾丸间的两侧等方面与拟盘肛属不同。2.长拟赫利吸虫新种(Hurleytrematoides longus sp.nov.),宿主褐篮子鱼,其形态与C.coronatus, (Manter et Pritehard,1961)相似,但体呈长形无棘,阴茎囊较长,生殖孔位于体中部,卵黄腺分布于腹吸盘与卵巢之间,卵丝甚长,3.鲻膜科特吸虫新种(Hymenocotta mugilis sp.nov.),宿主梭鲻,其形态与H.muili(Manter,1961)相似。但无眼点,口孔周围为6个大小不等的叶瓣,具前咽,受精囊位于卵巢之后。4.大眼鲷离肉吸虫新种(Apocreadium priacanthi sp.nov.),宿主短尾大眼鲷和月腹剌纯,其形态与A. longisinosum (Manter,1937)相似,但虫体细长,8.16~11.84×0.520~0.560毫米,虫卵细小(46~62×36~42微米)。5.东山孔管吸虫新种(Opechona dongshanensis sp.nov.),宿主横带绯鲤,其形态与O.orientalis(Layman,1930)相似。但口吸盘与腹吸盘大小相等,卵黄腺起自腹吸盘之前,分布至体末端,虫卵较大(70~80×40~42微米),此外,鳐耳双口吸虫Otodistomum plunketi(Eyfe,1953),宿主及达犁头鳐,竹英鱼新背门吸虫Neonotoporus trachuri(Yamaguti,1938),宿主鳀,对称前充殖吸虫Prosogonotrema symmetricum(Oshmarin,1965),宿主短吻三剌鲀等三种是我国新记录。  相似文献   

10.
黑颈鹤消化道的组织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对一雌性5龄黑颈鹤的消化道进行了组织学的观察。粘膜层、肌层和消化腺发达为组成消化管壁的主要结构,咽、食道、嗉囊均为复层扁平上皮,角化层明显,粘液腺数量多,体积大、腺胃固有膜内有单、复两种管状腺。肌胃的类角质膜发达。单管状肌胃腺常4-6或12-14个组成一束,肌层仅为厚层环肌组成,小肠绒毛肠腺发达。粘膜肌明显,大肠壁厚肠腺少,肌层相对发达。  相似文献   

11.
并殖属吸虫新种初报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最近我们采集了一批并殖吸虫,其中有的我们认为是科学上的新发现或地区的新记录。茲简单报导如下:异盘并殖在广西及云南马关县发现,在广西鼠类有自然感染。实验动物可以感染成功的有犬与猴。虫体大小平均为工0.54×5.48毫米,宽长比例约为1∶2。体棘单生,分散排列。口吸盘大小为0.849×0.906毫米,与腹吸盘的大小有显著的差别,在个别标本口吸盘的宽度有大过腹吸盘一倍的。咽只略小于腹吸盘,分别为0.477×0.468及0.501×  相似文献   

12.
中华沙鳅消化道组织学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和扫描电镜技术对中华沙鳅消化道的显微结构及亚显微结构做了较详细的观察,结果表明:顶壁和底壁黏膜层均由复层扁平上皮组成.食道前段黏膜上皮为鳞状复层上皮,在上皮细胞之间分布着少量的味蕾和棒状细胞.食道后段黏膜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细胞表面微绒毛发达,管腔面PAS反应呈阳性.食道腺丰富,食道肌肉比较发达,为内纵外环.胃呈"V"形,可分为贲门部、胃体和幽门部.黏膜为典型的单层柱状上皮,细胞表面极度粗糙,微绒毛非常发达.上皮细胞管腔面PAS反应呈强阳性.胃腺发达.肌肉层很发达,贲门部肌肉为内纵外环,胃体和幽门部为内环外纵,其间有大量斜肌.肠黏膜皱褶发达,黏膜表面平滑.在上皮细胞之间分散有大量的杯状细胞,杯状黏液细胞自前向后数量逐渐增多.黏膜上皮肠腔面PAS反应呈阴性,大部分杯状黏液细胞PAS反应呈阳性.肌肉层为内环外纵.肛门为复层扁平上皮.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记述了采于武汉市武昌区寄生于三带喙库蚊孑孓的罗索线虫一新种,命名为武昌罗索线虫(Romanomermis wuchangensis sp.nov.)其鉴别特征是:体细长;角皮较厚;6个头乳突在同一平面上排列为一圈;食道极细长而多折曲,其末端终止于接近尾端处。阴道呈梨形而阴道管明显弯曲。体长与交合刺长度的比率为35.7。已发现的自然宿主为三带喙库蚊、致乏库蚊等6种库蚊。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组织学技术对华北蝼蛄消化道的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其消化道具有特殊的组织结构,消化道各部的内壁均有隆起的纵脊;口腔和咽上有较粗的短齿;胃盲囊、前胃上有排列紧密的细长刺;食道、嗉囊及后肠上均有纹状缘;直肠上生有成群的纯刺。此项研究为进一步防治病虫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环宫属(Encyclomctra)属于腹殖目(Digenca)斜睾科(Plagiorchiidac),在1924年由Baylis与Cannon提出。本属的主要特点是体扁,呈梭状或长卵圆形,半透明,体表无棘。口吸盘与腹吸盘中等大小,二者接近于等大。肠管简单,左右等长或不等长。精巢前后排列或斜列。阴茎囊位于腹吸盘前,内有贮精囊、前列腺与阴茎。生殖孔开口在腹吸盘前的左侧。卵巢位于腹吸盘的后缘,有时可与腹吸盘后缘重叠。受精囊较小,有劳勒氏管。卵黄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犁头鳅Lepturichthys funbriata Günther标本摄食器官和消化系统的解剖观察和测量发现:犁头鳅口角须3对,吻须2对,同时上、下唇具有乳突;口裂微弧形,仅为头宽的0.36,口腔平滑无齿;无咽齿;食道短,食道之后无食道囊,直接连接在胃贲门部;胃属"U"型胃,壁较厚,有弹性;胃幽门处较细,与之后较粗的前肠形成明显对比,在连接处缢缩呈一结,无幽门盲囊;肠短,平均肠道系数为0.54±0.06;后肠较长,占整个肠长的0.53±0.08.肠长、后肠长等随体长的增加而增加,但肠道系数及后肠占肠长的比例不随体长增加而变化;肝脏分三叶,腹面一叶,较大,背面两叶,较小;胰脏呈线状,插入到最大那叶肝脏中.犁头鳅属肉食性鱼类.  相似文献   

17.
利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的方法,对0~50日龄(Days after hatching,DAH)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消化系统胚后发育进行显微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大鳞副泥鳅初孵仔鱼口咽腔封闭,消化道为一条封闭的柱形直管;3DAH仔鱼卵黄囊体积明显减小,肠道前端开始膨大;4DAH时,仔鱼开口摄食,口咽腔可见味蕾和杯状细胞,消化道迅速发育,食道结构开始分化为前后两部;5DAH时,卵黄囊基本耗尽,肝脏呈网状结构,肝血窦出现;7DAH时,仔鱼的口咽腔味蕾和粘液细胞大量增加,肝脏出现脂肪空泡;15DAH后,食道前后段结构差异显著,后段呈"I"形状;20DAH时,食道粘液细胞丰富,肠道、肝脏和胰脏发育逐渐完成;50DAH幼鱼前肠粘膜褶皱结构复杂,粘液细胞丰富,中肠到后肠毛细血管逐渐丰富,管壁也逐渐变薄,形成明显的消化区与呼吸区。研究认为20DAH后大鳞副泥鳅消化系统逐渐发育完善;10~20DAH为肠道呼吸功能形成期,肠道呼吸功能的形成与之生存在静水低氧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8.
在厦门沿海的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体内发现了自然感染的鹭无领平睾吸虫(Pittacium egrettus)的幼虫.成熟尾蚴在脊尾白虾(Palaemon carincauda)体表结囊.本文描述了鹭无领平睾吸虫末代雷蚴、成熟尾蚴和囊蚴的形态结构特点.鹭无领平睾吸虫尾蚴无头领或头棘、腹吸盘明显大于口吸盘、食道长度为口吸盘到腹吸盘间距的1/3~1/2、排泄管回折处靠近口吸盘后缘、排泄管前后支汇合于腹吸盘的两侧、生殖腺原基位于腹吸盘到体部末端的1/2水平之后、在脊尾白虾体表结囊、囊壁2层、外壁的外廓呈蝴蝶形、内囊呈椭圆形.这些特征与嗜眼属(Philophthalmus)、泄殖腔属(Cloacitrema)、平睾属(Parorchis)、棘冠属(Echinostephilla)的尾蚴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考察了厦门地区龙海麻鸭盲肠寄生的球虫,经鉴定为菲莱氏盲肠温扬球虫亚种.该球虫寄生于盲肠,卵囊的最早孢子化时间为24 h.组织切片显示内生殖虫体有三型裂殖体,成熟大配子体位于绒毛中部或肠腺上皮细胞核的下方,椭圆形.成熟小配子体位于绒毛中部和基部上皮细胞核的下方,内有50 个以上逗点状小配子.卵囊位于绒毛基部上皮细胞核的下方、绒毛固有层和粘膜肌层.盲肠病理切片显示盲肠绒毛上皮、肠腺上皮细胞遭到破坏,并伴有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0.
考察了厦门地区龙海麻鸭盲肠寄生的球虫,经鉴定为菲莱氏盲肠温扬球虫亚种,该球虫寄生于盲肠、卵囊的最早孢子化时间为24h,组织切片显示内生殖虫体有三型殖体,成熟大配子体位于绒毛中部或肠腺上皮细胞核的下方,椭圆形,成熟小配子体位于绒毛中部和基础上皮细胞核的下方,内有50个以上逗点状小配子,卵囊位于绒毛基部上皮细胞核的下方、绒毛固有层和粘膜肌层,盲肠病理切片显示盲肠绒毛上皮、肠腺上皮细胞遭到破坏,并伴有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