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读概念已被广泛使用。文学中的解读,作为文学的术语,是文学生命活动系统中与创作相对应的一个重要构成环节。文学解读的基本规律可从三方面求索:在语言媒介与文本蕴涵矛盾关系的辩证理解与审美感悟中释义;在两个"主体"以"作品"为中介,"社会"为指归的对话中解析;在不同时空的应照与融通中进行分解式阐发。文学解读具有层次性。对作品涵盖面的展示程度,是考察文学解读层次的核心标尺;对作品审美价值的鉴别档次,是审视文学解读层次的标志性依据;满足不同需求的适应性体现,是辨别文学解读层次性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传播视域下文学与媒介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媒介文学化”与“文学媒介化”两个维度。考察新世纪文学的第一个十年发现,“文学媒介化”借助于新媒介(网络与手机)得到了大力彰显。网络文学与短信文学既是“文学媒介化”的结果,也是“文学媒介化”的“新宠”。“文学媒介化”不仅使网络文学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革,也使短信文学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更,从而在整体上促使新世纪文学的生产方式发生变迁。  相似文献   

3.
文学活动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活动.它的审美特征就蕴藉在不同于日常和科学用语的话语体系中.文学话语以言约旨远、含蓄凝练,模糊朦胧、含混多义,象征暗示、意蕴深刻为主要特征,带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4.
每一种媒介的诞生都会催生一种新的文学形态,此种新型文学形态将因为承栽媒介以及时代环境等原因,呈现出与其他文学形态有所区别乃至截然不同的特性。作为现代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产物,手机文学与时下后现代审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它从创作到消费的诸多特点决定了它对传统写作构成反叛,同时也对与之相似的博客文学构成超越。在这个多元时代,手机文学将与传统文学以及网络文学互相提升、互相竞争,共同营造一个和平共处、动态平衡的泛文学时代。  相似文献   

5.
"魏晋文学自觉说"一经铃木虎雄和鲁迅提出,便成为中国文学研究的基本通识。然而,近三十年来,"魏晋文学自觉说"遭遇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关于"文学自觉",学术界先后推出了"汉代文学自觉说"、"宋齐文学自觉说"、"春秋文学自觉说"等截然不同的观点。究其原因,"文学自觉"是一个暧昧不清的概念,既可指杂文学的自觉、纯文学的自觉,又可指独立文学批评的出现。从中日现代学术的视角出发,"魏晋文学自觉说"依然是一个更为稳妥的学说。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来的文学发展史已让人们清楚地看到,文学与媒介之间存在着一种极为复杂的多重互动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媒介绝不只是丈学创作的工具和手段;对于作品及传播来说,媒介也不只是作品贮存的载体与流布的通道;对于读者来说,媒介也不仅仅是认识理解文学的门径与渠道。在一定意义上说,媒介作为文学跨时空传播的物质载体,它既是文学生存发展的重要历史条件,也是文学实现社会价值的主要依托,而且还是艺术理念与审美精神的寄身寓所。媒介在与文学长期相互依存的互动过程中,已日渐由丈学的形式因素转化为它的内容与本质因素。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90年代中国"后先锋文学"为主要对象,从后现代性的角度,阐释九十年代"后先锋文学"的建构对中国主流文学的影响与文学写作的转型.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后先锋文学"是中国20世纪末特胡的文学形态,是否具有过渡性质,在外部环境继续宽松的条件下,完全取决于它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是否调整姿态.  相似文献   

8.
"新三十年文学"的发展频频受制于政治、商业和电子媒介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文学与政治、90年代文学与商业、当下时代文学与电子媒介这三个维度大致勾勒出了"新三十年文学"的生态面貌.80年代文学以1985年为分界线,之前是文学与政治的合谋期,之后文学与政治走向疏离;90年代文学背离纯文学传统,投入到商业的怀抱中;当下时代文学受电子媒介影响,进一步走向式微,甚至有人宣布文学已死亡,但文学的终点也正是文学的起点.  相似文献   

9.
由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影视图像技术的不断成熟,"读图时代"已经来临。来自读图时代的图像冲击给文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文学自身的属性不断地被消解,并撤出其传统阵地,处于边缘化地位,然而文学中的"文学性"却被保留在图像中迅速普及。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学是古老的文学和全新的网络相互融合产生的。一方面,它必然符合文学的根本属性——文学是由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要素构成的一种活动。因此,它产生作为文学活动而存在;另一方面,它的技术属性又使文学在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个层面上发生了众多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自从上世纪"魏晋文学自觉"提出以后,学术界出现了"汉代文学自觉"、"春秋文学自觉"等不同观点,论争还在继续。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诗歌从创作目的到艺术表现,已经显示了明确的自觉意识,表明这一时期的文学开始自觉,《诗经》是先秦文学自觉的起点。客观地说,"文学自觉"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先秦文学自觉"是源头,"汉代文学自觉"和"魏晋文学自觉"是在此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它是以语言为材料建构一个形象生动的艺术世界来表达作家的审美理想的。作为狭义文学作品的语言,它不但要通过建构艺术世界来实现审美理想,其自身也要化作审美现实,具有美学意义,那文学语言的风格自然就要有别于其他的日常语言与科学语言。  相似文献   

13.
晚清与“五四”时代,文学变革与语言变革密切相关,而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文法问题。讲求文法,意味着对语言进行科学的探求。晚清知识分子关注文法,是为开启民智;“五四”知识分子则更是为使汉语运用变得精密化与科学化,提出了“欧化”的要求。但即使是“欧化”,也只是为促成汉语的现代变革,使现代汉语成为真正民族的、本土的、现代的语言,为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学与文化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学格局发生变化,"纯文学"逐渐成为高雅文化的象征。路遥小说从20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持续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爱,给新世纪文学以启示:文学的边缘化并不意味着文学的"死亡";文学依然可以吸引并感动读者,并从中获得精神慰藉和力量,得到精神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学格局发生变化,"纯文学"逐渐成为高雅文化的象征。路遥小说从20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持续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爱,给新世纪文学以启示:文学的边缘化并不意味着文学的"死亡";文学依然可以吸引并感动读者,并从中获得精神慰藉和力量,得到精神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文学人类学不只是研究文学的跨学科方法,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文学理念。从19世纪的“世界文学”理念,到20-21世纪的文学人类学理念,表明文学观的一场重要变革,从西方第一世界贵族化的文学观到涵盖全球第四世界诸多原住民的文学观,变革的核心在于学术伦理的大转向:从殖民时代的霸权到后殖民时代的全球公正与平等。  相似文献   

17.
围绕文学创作与地理环境、地方文学与地方性知识、文学写作与深描等相互关系以及方言写作、写作视角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东西认为,文学不能独立于文化之外,"地方性"是写作的胎记,"地方性"塑造了作家的特质,但"地方性"会随着作家的成长和视野的开阔慢慢地放大,有的写作是挣脱"地方性"的,是在寻找人类的共性。  相似文献   

18.
网络写手与传统作家从网络文学诞生起似乎就是一组不可调和的矛盾,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创作过程又天然存在着差异。网络文学以大胆新颖的构思,激情澎湃的情感以及它“另类”的语言,在文学这块领域内大放异彩。网络文学的不断发展给传统文学带来了冲击,同时他们又在相互影响,并不断走向交融。  相似文献   

19.
赵迪 《科技信息》2013,(21):258-258
"寻根"文学的出现与兴盛在当代文学发展中意义重大,这主要表现在它的独特性与创造性方面。"寻根"文学对当代文学革新发展的借鉴意义主要有三个层面:其一,在小说创作题材上开拓出了新的表现领域;其二,为当代小说的叙述方式变革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其三,实现了知识分子精英话语的突围和文学审美品格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20.
朦胧诗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崛起的诗界奇观。朦胧诗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意识流结构的表现形式,二是意象化的表现手法,三是陌生而平朴的语言风格。朦胧诗以对传统艺术惰性的挑战,重扬了以人的情思为核心的诗美理想规范,具有极强的文学变革意义。它是新时期文学觉醒的先声,并建立起了诗歌新的美学原则,开创了现代化艺术探索的多元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