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8 毫秒
1.
油气勘探的实践成果表明,我国绝大多数含油气盆地中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受断层分布的控制。通过对两井东—木头南区扶余油层石油地质特征、已提交探明储量区及有利区块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通过以西南为主要物源方向的三角洲前缘砂体与北北西断层垂直或者高角度斜交的大型反向正断层的有效匹配,形成了邻凹侧具有有利富油的条件。分别通过对反向正断层形成的机制及背景、研究区发育分布特征、以及反向正断层聚油机理–模式进行研究表明,反向正断层对油气的聚集与分布有以下控制作用:控制油气聚集的类型、控制油气富集的程度、控制油气聚集的层位、控制油气聚集的部位,为今后油气勘探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雅克拉断凸地质特征和各钻井油气特征的基础上,以断凸上系统取心采样的S15井为关键井,从油源对比入手,结合各项测试成果及恢复的古地温资料,分析了该断凸的沉积埋藏史,探讨了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过程,总结了雅克拉断凸油气藏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3.
低渗油田储层物性均质性差,在普遍低渗的背景下,有可能存在相对高渗区块,若该区块位于有利的二次油气运移方向上,则可以形成局部富集区块.作者应用这一原理,对陇东地区三造系延长组的沉积相特征、储层孔隙特征和油气二次运移方向特征及其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从有利相带所确定的次生孔隙发育区块分布规律和地下流体过剩压力低值带所揭示的油气三维运移规律研究结果,认为该地区存在城华剖6井区、环县西环20井区等局部富集区块,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块.从而给低渗油气田勘探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针对含油气盆地内油气分布与富集程度的定量描述问题,提出综合利用录井显示、测井解释、试油结论等资料的含油信息定量描述油气分布的方法;利用该方法计算沾化凹陷探井的油气集聚值,并分析油气的纵、横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按照3种资料可信度高低的优先顺序(依次为试油结论、测井解释、录井显示)进行计算可获得较真实的油气聚集值;油气聚集值可定量描述研究区油气的分布与富集情况,从而为勘探选区和钻探目标优选提供依据;沾化凹陷纵向上沙四段油气聚集值最高,应是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横向上北部深洼区(义283—义178一带)油气聚集值较高且连片分布,是沙四段最为现实的油气增储区块;该方法适用于钻井较多的中—高程度探区油气分布描述与增储区块预测。  相似文献   

5.
以含油气系统理论为指导,应用含油气系统模拟及综合分析技术分析了恩平凹陷含油气系统的基本地质要素和成藏作用过程,划分了不同层次的含油气系统,并在分析主要含油气系统特征的基础上,从规模与类型、油气充注能力及生成聚集效率等方面对次洼级别的含油气系统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恩平凹陷具备形成油气系统的良好条件,可划分出17洼、18洼和12洼3个相对独立的子含油气系统及更次一级的含油气系统,其中17洼子含油气系统具有规模大、充注能力强及较高的生成聚集效率等特征,是恩平凹陷油气勘探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6.
南堡35-2油田空间流体性质变化规律表明,油田断层长期处于活动状态,为油气运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结合油田含油区块空间分布特征,对明化镇组油源断层进行了综合识别。从明化镇组油源断层的识别出发,分析认为南堡35-2油田属于"网毯式"油气成藏模式;边界大断层、区域不整合面为深层"油源网",断至馆陶组顶部的次生断层为浅层明化镇的油气"聚集网";而馆陶组大套砂砾岩体作为临时仓储层连接深层油源网、浅层聚集网,在油气成藏过程中充当"毯"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之上,从馆陶组录井油气显示异常,同时结合其成藏阶段性分析,认为在馆陶组顶部南、北高点存在规模性油气聚集的可能性较大,具有增加近300×104t石油地质储量的潜力,为该油田增储上产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在金昌坳陷窖南凹陷窖南二号构造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应用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综合分析了该区的地质特征和微生物异常值,明确了油气勘探前景和油气聚集规律,提出勘探开发方案。同时,对研究区乃至整个金昌坳陷的岩性油气藏勘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新疆马朗凹陷油气二次运移模式及其勘探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的石油地质特征,在石油地质分析化验资料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油气二次运移的一般模式特征,采用动、静态结合、单项与多项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油气二次运移特征。结果表明,上二叠统芦草沟组泥质烃源岩在晚侏罗世开始大量成熟排烃;具有早白垩世末期和晚白垩世末期两次成藏关键时期;以断层、不整合面、裂缝与连通性地层为运移通道,以垂向运移、短距离运移、源内聚集为主,侧向运移为辅的油气运聚特征。油气二次运移模式表现为:中、新生界以背斜、断背斜、岩性型聚集模式为主,上古生界以断块、断阶、地层型聚集模式为主。研究成果经实践证明在勘探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9.
 加蓬盆地作为西非被动大陆边缘重要的含油气沉积盆地,是目前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而G区块是中国在北加蓬次盆地的重要投资勘探开发区块。对该区块地层和沉积特征,以及烃源岩、储层、盖层、输导体系等油气成藏条件的分析表明,G区块石油地质条件优越,发育有优质烃源岩,而U.P.C.段作为G区块的主力产油层,储层物性很好,且该区块储盖组合配置关系良好。G区块油藏多为受构造控制的断背斜、断块油藏,油气主要富集在构造高点。研究表明,G区块油气成藏模式为“深源充注,断层盐边砂体输导,构造成藏”,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与盐运动相关的构造圈闭。  相似文献   

10.
吐鲁番拗陷盖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井下样品的分析测试资料及野外工作调查,对吐鲁番拗陷油气藏盖层的类型、分布及其突破压力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盖层封闭油气能力的因素。为进一步研究拗陷内油气聚集及分布的规律,提供了必要的地质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地层抬升剥蚀过程对于油气成藏的影响不仅表现为破坏性,还有建设性作用。研究认为地层抬升剥蚀过程中温度降低、砂体回弹及不均衡剥蚀造成的区域性水流等因素形成的异常低压,为油  相似文献   

12.
据凝析油轻烃组成、甲烷及其同系物碳同位素组成、天然气与源岩吸附气指纹时比、双环倍半萜组合特征及地质结构的综合分析,查明O、C—P大多数提析气藏的油气主要来源于石炭—二叠系煤系腐植型有机质,混入了部分下第三系的油气。对石炭—二叠系成烃特点的分析表明,R。=0.6%~1.3%,以成气为主,生油为辅,原始油气比一般大于1OOCm3/t。成熟期的石炭—二叠系有机质的成烃特点和具备油气富集的良好地质条件是O、C—P凝析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3.
川中八角场大安寨组介壳灰岩储集空间由成岩微缝、晶间缝、溶孔和构造微缝组成,以成岩微缝为主,其次为晶间缝和微溶孔、缝,构造缝主要起渗滤通道作用。低孔低渗、微孔喉为主、大孔隙表面积和亲油性决定其主要成为储气层,并控制着凝析气藏的聚集、油气分布、开采中产能及油气性质的变化。气藏外圈东南部向斜溶孔发育,成为储油层。  相似文献   

14.
断陷盆地油气聚集模式及其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济阳坳陷为例 ,从构造、地层、沉积及油气源、圈闭、储层、油气运聚、油气成藏等方面分析了断陷盆地不同二级构造带油气聚集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总结出了主要的油气聚集模式及其与油气藏 (田 )规模的关系 ,并探讨了它们形成的受控因素及动力机制。研究表明 ,低凸式、陡坡式、中央隆起式油气聚集带是济阳坳陷最有利和最重要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洼陷式、凸起式油气聚集带是济阳坳陷进一步探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5.
根据渤海湾富油盆地天然气的分布特征,探讨了该盆地主要天然气聚集带的地质特征及形成条件。该盆地较大规模的天然气聚集带均与石炭 二迭系煤成气有关;油型气聚集带主要是石油沿断裂向上运移过程中溶解气析离形成的浅层次生气。天然气聚集带的分布受二级构造带背景控制,主要天然气聚集带可归为隆起带型、凸起型、斜坡带型、断阶带型等。继承性发育的构造背景、有利的气源条件、良好的封盖保存等是控制天然气聚集带形成的主要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16.
辽河断陷西部凹陷是我国油气资源异常丰富的凹陷之一。本文主要研究了西部凹陷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其进行了油源分类,并分析了各类原油的成因。研究结果说明:(一)在辽河断陷盆地中,不仅凹陷可以做为一个独立的生油体系,而且凹陷之中的各个洼陷同样控制着油气的生成与聚集。生油基本单元是洼陷,各类原油围绕着自己的生油洼陷独立展布,油气运移是短距离的。(二)西部凹陷原油及生油岩中,姥/植比的分布和演化规律都比较清晰完整,这对于研究油气生成问题有着重要意义。(三)辽东湾海域内油气的性质可认为是西部凹陷油气分布规律的延续,因此预测辽东湾海域内原油可能属于Ⅰ型和凝析油型原油。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东部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大部分为断陷盆地,对断陷盆地的油气藏保存条件进行综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盆地构造演化史研究为基础,对成藏期以后断裂的封闭史、构造抬升剥蚀、岩浆活动、地下水活动、盖层封闭和控油断层封闭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总结了断陷盆地油气藏保存条件的研究内容和以模糊评判为主的评价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阜新盆地油气藏保存条件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针对枯竭裂缝性油藏型储气库渗流特性非常复杂,许多矿场在应用和理论研究中往往忽略气体分子扩散对枯竭裂缝性油藏型地下储气库动态的影响。引入了Fick第一定律,对多孔介质中的扩散系数进行了修正,计算了气体扩散流量;并将气体分子扩散流量代到WarrenRoot双孔模型中,建立了考虑气体分子扩散的枯竭裂缝性油藏型地下储气库的数学模型,应用该模型进行了实例计算。算例分析表明:储气库运行18年后,考虑分子扩散比不考虑分子扩散自由气量多损失6%,累积产油量增加1.35倍;证明了气体分子扩散是储气库气体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注气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机理。  相似文献   

19.
利用二维盆地模拟软件BasinMod 2 D对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五百梯构造石炭系天然气的运聚成藏史进行了模拟。剖面模拟研究表明 ,志留系烃源岩分别于 2 10Ma前和 171Ma前开始进入生油、气门限 ,在 180~16 5Ma及 16 9~ 15 9Ma时处于生油、气高峰 ;于 175Ma前及 16 7Ma前进入排油、气门限 ,在 170~ 15 0Ma和16 6~ 16 1Ma处于排油、气高峰阶段。气藏内的油气运聚史可分为 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 172~ 16 5Ma ,原油首先在古隆起中聚集 ,形成古油藏 ;第二阶段为 16 5~ 16 0Ma ,源岩排出的天然气驱替已聚集的原油 ,形成古油气藏 ;第三阶段为 15 0~ 135Ma,原油裂解为天然气 ,形成古气藏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构造活动枢纽部位碳酸盐岩油气聚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更好地指导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的勘探实践 ,进一步认识叠合盆地油气富集规律 ,从塔里木盆地构造活动枢纽部位的形成、分布以及对油气聚集的控制入手 ,剖析了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宏观分布规律 .结果表明 ,构造活动枢纽部位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的圈闭类型主要为潜山及背斜 ;碳酸盐岩含油气层的储集层有不整合面以下的风化壳及碳酸盐岩内部的孔缝发育带 .相对凹陷而言 ,构造活动枢纽部位处在比较高的部位 ,正是油气运移的指向区 ;而相对于翘起的高部位来说 ,构造活动枢纽部位又处在相对较低的部位 ,极有利于油气藏的保存 .塔北隆起牙哈潜山油气藏、巴楚隆起和田河气藏以及塔中隆起西北倾没部位的塔中 45油藏都是很好的例证 .由此可见 ,塔里木盆地构造活动枢纽部位是碳酸盐岩聚集油气的有利地区 .目前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采用各种方法识别出更多隐伏的构造活动枢纽部位 ,为发现更多的油气田提供靶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