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以新疆69个热门景区为研究单元,运用重力模型刻画2010—2017年游览人数与景区收入时空演变轨迹,并结合空间错位指数模型度量二者的空间错位程度.结果表明,游览人数重心始终在"东南—西北"方向上回转与折返,并呈现三角板型空间特征.而收入重心轨迹沿"西南—东北—西—西南—东北"方向上折返后回转,呈"十"字型空间分布.游览重心总体向西南偏移11.82km;收入重心总体向西北移动46.70km.两类重心经纬度变化与其差值变化均显示新疆西部、北部地区景区竞争优势明显.43.48%的高、中错位区均以北部地区景区为主,其中那拉提、喀纳斯、国际大巴扎和天山天池景区ISM贡献度G值之和为50.5%,此为影响全局空间错位的关键区域.受新疆旅游资源产品转化程度、政府政策导向、景区产品差异化程度与景区管理能力差异等多方面影响,使二者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并出现错位分布的态势.  相似文献   

2.
《河南科学》2016,(12):2098-2104
旅游目的地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地域空间,其旅游业协调发展意义深远,前人的研究表明,我国旅游目的地普遍存在旅游空间错位现象.建构了旅游目的地空间错位的评价标准体系,以二维矩阵模型评价辽宁省域旅游目的地空间错位,发现辽宁省域旅游目的地旅游经济与旅游地资源并不错位,验证辽宁省域旅游目的地存在旅游经济与旅游景观资源的空间错位,提炼出辽宁省域游目的地全域全产业旅游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优质旅游景区分布格局和空间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江苏省2012年、2015年和2018年3个不同时段的4A级、5A级优质旅游景区,运用ArcGIS软件,通过最近邻点指数、标准差椭圆和核密度等空间分析方法,从不同视角综合分析了江苏省优质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并利用优质景区密度指数及方向极化,分析了优质旅游景区的动态演变特征和演变模式.结果表明:江苏省优质旅游景区整体上呈现以苏南地区为核心的集聚分布态势;优质旅游景区的分布数量和分布密度呈现空间失衡,主要表现为由"点状"、"面状"向"片状"、"放射状"演化的阶段性递增特点.但从整体来看江苏省优质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从相对集中逐渐趋于均衡,呈现出典型的核心—边缘扩散特征.建议江苏省未来将优质景区创建工作的重心放在苏北等旅游业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并从打造旅游业态的空间差异性、发挥旅游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和依托优质景区构建旅游综合体三个层面,有意识、有重点地加快推进资源禀赋突出的旅游地品牌建设、提升综合竞争力,促使江苏省优质旅游景区的空间布局朝着全面、均衡、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运用重心研究方法对1995—2006年全国及7大区国内旅游客流量、收入重心的空间动态变化轨迹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995—2006年国内旅游收入重心呈“西北—北—东南—西北”移动,整体向北移动,国内旅游收入南北差距有明显的缩小;1995年以来国内旅游客流量重心呈“西南—西”方向移动,西南区的旅游业为我国旅游次级增长极,国内旅游客流量东西差距不断缩小.国内旅游收入重心和客流量重心的位置和变动轨迹不一致,整体国内旅游收入重心较同期客流量重心偏东.7大区国内旅游客流量、收入重心呈现出各异的时空变化特点,各区内国内旅游发展存在较大不均衡性,多表现出省区间交错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福建省各设区市2019年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重力模型与二维矩阵模型对该省旅游收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空间错位分析,以期为区域旅游业协调发展提供参考.研究发现:从重力模型来看,旅游收入与资源、人口、经济、交通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错位现象.除A级旅游景区重心外,其他重心均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南部.旅游收入与经济和交通的相关性更为显著,结合二维矩阵模型分析发现,各设区市空间错位状况存在同步与偏离两种类型,且旅游收入与资源、经济的空间错位分析中偏离区数量更为显著,而与交通这两种类型设区市数量基本相当.最后,根据位于不同区域的设区市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以2002—2020年江西省438个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其时空分布演化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i)在时序演变上,以2013年为分界点,江西省A级旅游景区数量增长呈现前缓后陡的“M”型特征,不同类型旅游景区增长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ii)在空间维度上,江西省A级旅游景区的高密度区经历单核状集聚—散点状分布—组团式结构的空间演化过程,并逐步形成环鄱阳湖的“O”型核密度结构,空间分布具有环湖、亲水、沿路等显著特征,空间方向分布在总体上呈东北—西南走向,重心随着时间演化由北往南迁移,标准差椭圆整体呈现小幅度逆时针旋转;(iii)江西省A级旅游景区时空格局演化主要受自然环境涵养力、经济发展推动力、市场需求拉动力、区位交通辐射力、旅游资源内驱力及政策制度调控力等多种内外部力量共同驱动.  相似文献   

7.
《河南科学》2021,39(1):132-139
选取2009—2018年截面数据,借助ArcGIS10.2软件,运用重力模型、全局自相关、局部自相关、局域关联指数等定量分析方法,探究东北三省旅游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并选择7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其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关联程度.研究表明:①2009—2018年东北三省旅游经济重心在辽宁省内且向东北方向偏移.②东北三省旅游经济表现为空间依赖性.旅游经济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在辽宁、吉林,低-低集聚区集中在黑龙江.另外,辽宁、吉林旅游经济发展差异二元结构也较为显著.③东北三省旅游经济发展由"西南高、东北低"逐渐演变为"中间高、两端低"的空间格局.2009—2018年旅游经济的发展以热点区为主.④居民生活水平、旅游资源、人力资源、经济等一级指标对东北三省旅游经济影响较为显著;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移动电话用户数量等二级指标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以山西省11个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关计量方法及GIS软件,对山西省2010年~2017年旅游业时空演变特征及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进行了实证研究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1) 2010年~2017年,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绝对差异在增大,相对差异在减小;(2)山西省旅游业的空间发展模式由“单核”向“双核”转变;(3)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不均衡,中部核心地区旅游经济发达,南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不容乐观,但是南部地区的发展优于北部地区;(4)旅游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5)完善旅游空间结构,打造新的旅游增长极,走“双核—两极—三圈”的空间结构的开发路径.  相似文献   

9.
以安徽省为例,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16个城市2008—2017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演变情况进行了时空分异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17年安徽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整体耦合度较高,协调度也随着时间由勉强协调类向良好协调类提升.(2)2008—2017年安徽省各地级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和协调度由"中南部高、北部低"转变为"中部高、四周低"的空间布局.(3)2008—2017年安徽空间自主相关主要以芜湖市为中心进行高值聚集,以亳州市为中心进行低值聚集.(4)未来安徽省北边城市应以旅游业发展为契机,协调推进旅游经济发展;中南部地区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实现绿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A级景区作为旅游资源的典型代表,其空间格局深刻影响旅游产业布局,本研究以新疆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选取2001年、 2007年、 2019年的截面数据,利用重力模型、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及标准差椭圆分析等方法,研究新疆A级景区空间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新疆A级景区重心与旅游经济重心演变呈现较大差异,景区重心向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市迁移并逐渐靠近几何重心,塔城、喀什、阿克苏等地区旅游资源禀赋丰富,但其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却较低.(2)新疆A级景区分布呈现"离散→凝聚"的演化特征和"分散型→一核多边→两核心三组团"的核密度演变特征.(3)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政府决策等多因素综合影响新疆A级景区空间格局并构建其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1.
采用城市引力模型从实际数据角度分析了决定天津蓟县游客数量及来源比例的主要条件是城市人口总数、国民收入水平(人均GDP)、空间距离等因素,并根据这些数据的分析了解游客的消费水平,对旅游资源的偏好,对旅游服务设施,交通路线以及交通工具选择上的差异.同时还介绍了天津蓟县的整体概况、旅游业目前发展的状态以及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在分析模型数据和蓟县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天津蓟县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主要包括根据不同游客的旅游偏好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根据不同地区游客消费水平上的差异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根据客源地和游客的消费水平进行交通路线的建设和维护,根据游客来源的比例进行不同力度的旅游产品的宣传.  相似文献   

12.
基于空间错位理论,探讨广东省21个地市旅游资源与旅游发展水平之间的错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大部分地市的旅游资源与旅游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现象;根据错位情况,可将广东省21个地市分成正向错位型地市、基本无错位型地市、负向错位型地市三类;并从经济水平、交通条件、区位条件等方面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系统收集了2000—2010年江西省11个地市的入境旅游客源数据,对入境游客的空间聚集性变化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江西省入境游客的空间聚集性在下降,而空间均衡度在逐渐提高,反映出江西旅游产业开始向空间纵向发展;江西省入境客源以港澳同胞为主,但外国游客增长速度很快,其空间集聚性也呈下降趋势,表明江西入境客源逐渐稳定,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翔 《科技信息》2010,(35):I0224-I022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人们业余时间的增加和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使旅游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从观光游玩旅游向更为积极的参与性、娱乐性的休闲度假发展。这就使得体育与旅游在一定的环境下结合。体育与旅游的结合,不仅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与动力,更为体育及体育产业拓展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江西是一个旅游活动大省,其具有许多特色的旅游文化活动。随着近几年江西省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江西的体育旅游也逐渐的发展起来。本文通过对江西省体育旅游现状的分析,找出江西省体育旅游的未来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通过构建旅游发展质量体系,对环渤海地区18城市2002—2014年间旅游发展质量水平进行了评价,并通过标准差椭圆、重心法、全域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该地区旅游发展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序变化看,各城市旅游发展质量时序变化差异显著,存在典型的"高质量-高稳定性"和"低质量-低稳定性"两大类型;(2)从空间格局演变看,空间集聚态势有增强的趋势,环渤海圈内南北部差异在扩大而东西部差异性增减不定,整体上东南部地区城市的影响作用在增强.  相似文献   

16.
在收集2001—2020年陕西10个城市旅游经济空间面板数据的基础上,探讨其位序规模差异化特征.研究表明:(1)陕西旅游经济呈不平衡发展状态,绝对差异呈扩大化,但整体向均衡化演进.(2)陕西旅游经济首位分布明显,首位度经历了“波浪状”变化过程,表明陕西旅游经济经历了“集中—分散”的交替变化历程.(3)位序规模分析表明,陕西旅游经济的增长也存在差异性.在地域差异上陕西旅游经济出现了“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在时序差异上,2001—2010年规模差异较小,2012—2020年规模差异显著.(4)齐夫参数q值的变化表明陕西旅游经济经历了“首位型—集中型—首位型”的演变历程;理想K值与实际K值差值的变化态势表明,陕西旅游经济的现实收益大于理想收益.根据陕西旅游经济位序规模的变化将其发展态势分为稳定型、波动型、上升型和下降型4种形态,并从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服务设施、交通和政策等方面进行了非疫情状态下旅游经济的影响因素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以东北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重力模型和二维组合矩阵方法探究其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水平的空间错位问题.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的旅游资源重心和旅游经济重心均偏向南部.东北地区各地级市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水平的空间错位关系可以分为5种类型:大连市、哈尔滨市、长春市等属于最佳区;本溪市、抚顺市、辽阳市等属于中间区;辽源市属于双低区;丹东市、吉林市、盘锦市等属于正错位区;葫芦岛市、牡丹江市、伊春市等属于负错位区.针对不同空间错位类型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云南省16个市(州)为研究对象,运用重力模型、空间错位指数模型分析2013—2019年云南省旅游景区规模等级与旅游收入的重心移动轨迹、错位类型及错位程度的演化趋势.结果表明,二者重心轨迹无重合且间隔较大,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并由逆向错位向顺向错位演化.将各市(州)历年的空间错位指数值划分为高、中、低度错位3个层次,高、...  相似文献   

19.
以安徽省黟县为案例地,运用核密度估算、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和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1986—2019年黟县旅游住宿业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黟县旅游住宿业逐渐遍布全县各乡镇,在空间上形成"△"形密度分布结构.(2)黟县旅游住宿业呈现出较明显的景区依托发展特征,在重点旅游乡镇中,西递镇高度集中、极不均衡,空间上呈现出点轴分布形态,宏村镇高度集中、较不均衡,空间上呈现出"V"形布局形态,碧阳镇空间上呈均匀分散、独立点状分布特征.(3)黟县旅游住宿业时空演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区域内景区持续发展、固有的经营场所优势、企业主经营思维更新、良好的旅游市场环境、区域内外交通条件优化和多项利好政策支持等.研究探讨了黟县旅游住宿业的时空演化特征,可为其优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任少鹏  高万辉 《河南科学》2014,(9):1915-1921
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基本的空间演变规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逐渐向工业后转型,旅游业已成为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区域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国外学术界已对区域旅游的空间发展与绩效进行了大量研究,我国学术界也已逐渐深入到区域旅游的一体化研究.该文以大西安为例,探讨其旅游景区(点)对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动因及其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