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空间维度探寻居民杠杆对消费影响的区域差异,对于我国科学实施消费需求侧管理和稳定居民杠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省级层面的经济数据,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居民杠杆对消费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居民杠杆和消费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和分布不均衡性;居民杠杆会抑制消费,但抑制作用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消费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居民杠杆对消费的抑制作用存在空间异质性,抑制效果由我国东部沿海省份至西部内陆省份逐步递减。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8—2017年安徽省61个县域的人均GDP,运用空间自相关Moran′sI指数和Getis-Ord G指数分析县域经济的空间聚集性,通过标准差椭圆研究经济发展空间分布的中心性和方向性,分析安徽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及演化.结果表明,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格局;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近年来发展差异程度逐步扩大,经济热点地区集中在东南部;经济重心较为稳定,有缓慢向东转移趋势,标准差椭圆呈西北-东南走向,呈空间收缩趋势.从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政策和加强地域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第5次、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及县域GDP数据,运用地理集中度指数、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指数以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湖南省县域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及其空间耦合关联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呈不均衡发展态势,人口、经济二者的地理集中度指数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趋同性、一致性,且表现出较强的正向关联效应,在空间布局上总体呈"东高西低"分布态势;(2)2000-2010年湖南省县域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呈两极分化发展态势,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人口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关系明显优于西部区域,且这种空间非均衡性愈趋明显;(3)全局Moran指数表明人口与经济发展空间耦合分布呈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且集聚趋势有所强化;局部Moran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进一步揭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是导致人口分布与再分布的主要驱动力,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耦合关联的东西部空间分异明显.  相似文献   

4.
以数据挖掘为工具,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理论,探究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聚集态势.构建了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数据集应用基于原型的二分K均值聚类、基于图的AGNES聚类、加权主成分距离聚类与基于密度的DBSCAN聚类,根据邻近度矩阵的相关度选择最优聚类方法 .结果显示,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按特征可归为四类,各类县市特征显著,类别间发展差距较大.根据模型的理论结果对现有的湖南省政府乡村振兴三大发展梯队的划分进行调整,为地方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研究的不足,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现代多元统计方法,对湖南各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了综合测度与评价,揭示出湖南县域经济竞争力综合水平的空间分异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县域经济竞争力培植和提升以及空间差异调控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尺.以甘肃省69个县(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综合测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并对其地域空间特征以及发展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落后,河西地区和陇东地区发展水平最高,部分中部地区次之,甘南临夏地区和部分陇南地区最低;同一发展水平等级的县域具有明显的空间关联性,不同等级空间分布相对聚散有序.由此,可以将其划分为高值区域、较高值区域、较低值区域和低值区域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7.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对数字经济的研究尤为重要.基于面板回归分析与空间计量的视角,对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格局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各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在稳步上升,其中重庆市和四川省的发展长期稳居前列,宁夏和青海2个省份一直处于低发展状态;数字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空间聚集特征,并且主要受到就业结构、科技投入水平和教育投入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采用核密度分析、马尔科夫链、空间马尔科夫链等非参数分析方法,分析湖南省县域经济增长的时空演变规律.研究表明:(1)整体呈现出"总体趋向分异,板块趋向收敛"的空间转移变化格局.(2)密度分布曲线经历了先向右偏移后向左偏移的转移变化;核密度值(0.6~0.8)集中区,人均GDP不断降低,表明低状态水平的县区相对更加"落后";核密度极值区则由"双核"演变到"单核",形成了一个高密度值的收敛区域.(3)湖南省4个状态水平的稳定性是高状态低状态中高状态中低状态,在由低状态到高状态的4个区域背景下,低一级状态向高一级状态转移的概率之和由小变大.最后,根据不同状态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采用传统统计学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2001—2011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区绝对差异呈持续扩大,相对差异呈波动式缩小;四地市间差异和岳阳、常德内部差异是经济区差异的主要贡献者.高水平县域为地市市区及周围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向东高西低、南高北低转变;县域经济空间相关性不显著,呈"四核"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0.
选取2005,2010和2016年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各县域统计数据,计算产业结构提升系数,揭示县域产业结构时空演变的基本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5—2016年,研究区产业结构水平整体处于提升状态,且阶段性特征显著;产业结构水平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产业结构高水平的县域呈"C型"包围低水平县域的态势,被包围地区基本处于紧邻省界线的县域和中心地带,深刻反映出省际边界地区的"切变"效应对产业调整的影响;产业结构演变是人口、市场和技术等因素的综合表现,整体而言,人口和市场要素对研究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力较高,不同自然单元分区的主导因素存在差异,在区域合作的背景下,初步呈现出区域内在动力向外部要素转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白晶 《河南科技》2013,(5):201+223
县域经济是具有农村地域属性和资源禀赋特征的区域经济,它覆盖了中国几乎全部的农村人口,因此,可以说县域经济是中国国民经济整体的一个缩影。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发展水平关系密切,从某种意义上说,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直接决定着城镇建设的进程,而城镇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提升我国整体经济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的相关性对于缩小贫富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指导意义。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县域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海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与扶贫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改革开放以来,海南社会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仍十分显著.为了更好地了解海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选取人均GDP、城镇化水平、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非农产值、文盲率等7项指标,采用量图分析法,将全省18个市县行政区分为先进、中等、落后3种类型.确定今后扶贫的重点市县.让真正需要扶贫支持的市县得到必要的扶贫支持.尽快的脱离贫困.  相似文献   

13.
以《哈尔滨市统计年鉴2010》为基础,使用人均GDP和城镇化水平两个指标,对哈尔滨市及所辖8区3市7县的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研究。使用ArcGIS软件对其格局聚类分析,寻找哈尔滨市各县域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差距的原因,提出相应协调发展的对策,为哈尔滨市的县域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量化中国与东盟金融市场风险溢出效应,有助于中国监管部门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严密防控外部金融风险.以2008-01-01—2020-06-30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相关经济指标为研究对象,借助GARCH-Copula-CoVaR模型对"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前后金融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与东盟金融市场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非对称风险溢出效应,战略提出后的双向风险溢出程度明显上升.据此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防范金融市场风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以哈长城市群为对象,通过对城市群内部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城市群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分异特点,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四个时间断面为基础,描述2000年以来哈长城市群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研究得出:哈长城市群内部经济发展水平上升显著,但是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均有扩大现象;空间集聚发展的态势从负相关转为正相关,各地域之间的关联性呈现逐渐增强态势;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表现为低、高水平县市数量所占比重较大,南北地域分布两极分化特征明显,其中,北部地区较多县市发展水平较低,中部、南部地区发展较好.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0年统计数据对新疆南疆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实证分析,运用主成分的Topsis分析法对南疆地区42个县域区经济发展进行排序和综合评价,利用GIS软件制出南疆地区县域区经济综合实力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南疆地区县域经济差异较大,其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分为4类,库尔勒市经济发展水平最高,阿克苏市、喀什市、库车县域等8个县域区次之,伽师县、轮台县、疏附县等25个县域为中等水平,策勒县、乌什县、岳普湖县等8个县域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的综合研究能够全而反映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和民生的根本问题,是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的基础.我国的县域经济是一个相对独市的经济单元,研究县域经济,不仅可以深入分析当地的实际问题,而凡对于把握省域经济的空间差异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河西走廊107处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区域地理的视角,以地理探测器、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等方法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可达性。结果表明:河西走廊A~5A级旅游景区数量分别为1处、8处、54处、41处、3处;景区以斑块状聚集在敦煌市城区及周边,嘉峪关市和肃州区、张掖市中部以及凉州区,县域空间分布不均;交通站点密度、县域人口数量和经济水平对其空间分布影响较强;研究区A级旅游景区整体交通可达性程度较低,且差异显著。河西走廊A级旅游景区数量可观、等级较高,空间上呈斑块状分布,交通因素主导了其空间分布,交通可达性低。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旅游活动参与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城市群网络化发展将是其今后发展的主要特征。本研究以中原经济区30个城市间的空间联系为例,借鉴城市职能分类统计分析方法和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对中原经济区城市规模、城市职能、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中大城市数量多且规模相差不大,但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数量较少,核心城市压力过大,环境溢出严重;中原经济区城市职能中心明显,但城市职能结构趋同,城市间的竞争大于合作;中原经济区为组团式的城市发展结构,多中心网络协同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今后应注意协同均衡发展,尽量减少负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0.
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城市群网络化发展将是其今后发展的主要特征。本研究以中原经济区30个城市间的空间联系为例,借鉴城市职能分类统计分析方法和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对中原经济区城市规模、城市职能、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中大城市数量多且规模相差不大,但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数量较少,核心城市压力过大,环境溢出严重;中原经济区城市职能中心明显,但城市职能结构趋同,城市间的竞争大于合作;中原经济区为组团式的城市发展结构,多中心网络协同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今后应注意协同均衡发展,尽量减少负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