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通过两年四点定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麦/玉米-稻两旱-水比麦-稻-稻两水-旱的种植制度,明显影响土壤非毛管孔隙增加,土壤容重下降,土壤通透性提高,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玉米茬晚稻起发快,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量增加,表现穗数足、穗型大,两年平均较早稻亩增产14.9%,采用麦/玉米-稻种植制度的全年亩年产量可达到或超过麦-稻-稻。  相似文献   

2.
研究结果表明,与冬小麦--夏玉米平作相比,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复合种植模式的生产优势度两年平均为: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0.36:0.20:0.44,春玉米的生产优势度偏低,提高春玉米对总产量的贡献是进一步挖掘复合种植模式增产潜力的可行途径;同时,复合种植模式的稳定系数两年平均为0.4690,提高55.44%,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明显增强,保持高产的稳定性更大。表2,参5。  相似文献   

3.
对东北典型黑土区,比较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在坡耕地和岗平地对作物产量、土壤密度、水热状况的作用差异,以及保护性耕作在坡耕地的水保效应。结果显示:在大豆玉米轮作制下,实施免耕(NT)和少耕(RT),较传统旋耕相比,坡耕地种植大豆,NT增产12.56%,RT减产0.94%;种植玉米,NT处理增产1.10%,RT减产14.80%。岗平地种植大豆,NT增产9.23%,RT增产4.80%,玉米NT、RT处理分别减产为22.60%和10.02%。坡耕地NT增加了耕层的土壤密度以及土壤质量含水量,降低了土壤耕层的温度,各处理之间的差异均小于岗平地。NT还降低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径流量和径流系数。  相似文献   

4.
大豆叶面喷施液肥试验示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年的小区试验和示范表明,大豆生育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加尿素和有机腐殖酸活性液肥、植物动力2003液肥均有增产效果,增产幅度3.5%-9.0%。  相似文献   

5.
作物增产素增产机理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作物增产素是系列作物增产叶面肥,包括小麦增产素、棉花增产素、花生增产素、蔬菜增产素(又分叶菜类、果菜类、块根类)等。利用大田观测资料,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探讨了小麦增产素、玉米增产素、棉花增产素、花生增产素、蔬菜增产素的作物增产机理,分析了作物增产素对作物生长要素争生产要素的影响。表4.参1。  相似文献   

6.
利用吉林省中西部21个市县30年(1961-1990年)5-9月份的平均降水量、蒸发量、土壤含水量资料,计算出玉米在生育期内逐月需水量及缺水量,计算了因缺水引起的玉米减产率,并以长春地区为例对不同时段的水分增产潜力进行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玉米生育前期大都表现为缺水,但西部地区缺水状况较中部地区更为突出。在这一时期增加该地区土壤的供水能力,可以较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7.
通过带型、品种和种植方式组合筛选了适于绿洲灌区应用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研究了不同模式的生产能力和生理生态特性。结果表明,小麦/玉米‖洋芋(-洋芋)和新型小麦/玉米模式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三大模式平均产量高于传统"吨粮田"11%,其中"三种三收"模式增产增效更为显著,推广价值较高。试验同时得出影响复合群体产量的因子顺序是小麦品种>玉米品种>种植方式,组分产量的突破口主要在生理特性方面。参试模式中最优组合是A3B1C3。表5,参3。  相似文献   

8.
低平易涝地不良的耕层土壤环境,是作物高产稳产主要障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机械化三深带状耕作栽培模式,为作物生育和高产稳产创造了良好生态环境,改善了土壤不良理化性状和作物合性能,大豆增产15.1%、玉米增产17.6%,是改变低平易涝地低产面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黑龙江省甘南县种植玉米,研究坐水种、苗期补灌和垄向区田保水技术集成对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全生育期对土壤水分指标及玉米生育动态进行观测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坐水、补水及区田对产量影响都显著,但水分与区田的交互作用不明显;区田对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起到了较好的效果。3项技术集成在东北半干旱地区起到了增产、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图6,表5,参7。  相似文献   

10.
“四单19号”玉米稳产高产技术数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单19号”玉米是我省从吉林省引进的中晚熟品种,适地我省第I、Ⅱ积温带种植,增产潜力很大,通过试验建立高产稳产的数学模型,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筛选出了该品种栽培的主要因素:适宜播期、合理密度、氮肥和磷肥为决策变量,预控稳产指标,指出寻求最佳农艺措施和最优生产条件,是我省玉米生产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松嫩平原黑土区大垄种植制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土壤肥水气热综合调控和光能转化利用原理,改0.67m小垄为1.34m大垄,建立两个大垄间隔一个小龙地的大小垄和大垄连片的垄体结构;调2垄上作物布局,形成早晚、高矮、阳阴搭配,宽窄行交错,有效地利用时间差和空间位的具有良好通风透光效能的作物群体布局。进行适于旱作农田轮作、施肥、耕作整体要求的玉米、大豆、矩菜、小麦大垄种植制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大小夺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与常规小垄种植比较,粮食  相似文献   

12.
分带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陆河绿洲灌区,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在限量供水条件下,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与单作小麦、单作玉米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和利用效率,以期为能否将交替灌溉技术集成到间作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全生育期120cm土层内的土壤平均含水量低于单作小麦和单作玉米;间作群体内,玉米带内的土壤含水量始终高于小麦带。与单作小麦和单作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耗水量的平均值相比,交替灌小麦间作玉米的产量分别提高了32.2%~38.9%、WUE提高了27.8%~36.0%,耗水量增大了4.2%~5.4%。  相似文献   

13.
结合梅河口市商品粮基地1980—2007年的农业统计数据及气象站点近30a的气候数据,分析了梅河口市粮食生产的各类影响因子,结果发现粮食总产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平均单产的波动。1980—1995年,在粮食总产量构成中,水稻和玉米所占比例变化较大,玉米产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995年以后玉米产量占据了主导地位,占了50%以上;单产的波动也较大,各种粮食作物单产基本呈逐步增长的趋势,玉米增幅最大,达到41.21%,其次为水稻,为39.78%,大豆为34.93%。同时通过对近30a的粮食单产量与当年4—9月的平均降雨、积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化肥的消耗量等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影响梅河口市粮食产量丰歉的主要因子是4—9月份的积温、化肥的消耗量及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图6,表3,参16。  相似文献   

14.
寒地水稻节水增产技术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黑龙江省庆安县和平灌区水稻灌溉试验站进行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的灌溉方式、施肥量及栽培密度对同一品种水稻产量和节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灌溉Ⅱ技术较当地常规灌溉单产量提高6.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2.18%,节水64.04%;采用施肥量为B2水平、栽培密度为20穴·m-2的小区更容易获得较高产量,A3B:C2组合模式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达到了节水增产效果。图2,袁6,参5。  相似文献   

15.
基于比较优势的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吉林省主要农作物的效率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在玉米、水稻等大宗农作物生产效率上同全国相比没有明显优势;甜菜、烟叶、油料、麻类等经济作物同全国相比处于劣势;玉米、高粱、大豆、甜菜4种作物同全国相比有规模优势,且玉米、高粱优势较大,其它作物处于劣势;吉林省玉米、高粱、大豆同全国相比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其它作物处于劣势。将吉林省各地区主要农作物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划分为4级,与之相对应调整措施,从而确定了各地区的优势组合,为各地区提出了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方向。表10,参16。  相似文献   

16.
大豆高产栽培体系的增产效果是不同栽培技术综合作用的结果,特定的单项技术因区域和种植方式不同而表现出增产的差异。研究探讨了不同品种、生物菌剂、奈安、叶喷剂及种衣剂在黑龙江省北部地区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品种和种衣剂增产潜力较高,新品种1342和4404的产量较当地主栽品种711,分别增产10%和6%,主要是荚数和百粒质量的差异。种衣剂增产9.1%。尽管不同生物菌剂均能增加生育期干物质积累,但只有生物菌剂BRF-1和保根菌剂表现出6%和5%增产效果,初花期喷施研制的叶喷剂增产6.7%,除草剂药害及残留防控剂奈安对大豆产量没有影响。制定大豆高产栽培配套技术体系,既要考虑增产效果,也要注重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种植结构演变的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新中国成立后吉林省的种植业历史可以分为4个阶段,即恢复调整阶段、波动发展阶段、"玉米型"结构形成阶段、"玉米型"结构完善阶段;形成"玉米型"种植结构的主要驱动力可以概括为国家政策调控力、科技进步推动力、社会需求拉动力、经济效益驱动力、自然条件支撑力等。今后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方向是形成以优质玉米为主,优质水稻、优质大豆为辅,其它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在小区域内各具特色的种植结构。图1,参9。  相似文献   

18.
以宽窄行种植方式为处理,传统均匀垄种植方式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宽窄行处理对玉米不同叶位叶片从叶尖伸出直至衰老过程中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处理间随着宽行距的增加,不同叶位叶片的叶绿素a+b含量、叶绿素a含量均增加;叶绿素b含量在基部叶片和下部叶片中随宽行距增加而增加。不同叶位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宽窄行处理和均匀垄处理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可见两种宽窄行种植方式可延缓玉米叶片衰老,特别是基部叶片和下部叶片,促使中下部叶片功能期延长,从而增加产量。图3,表6,参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