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在对现有的商誉会计理论体系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就外购商誉的含义、确认、计量和摊销等会计问题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并将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联系起来,探讨了我国企业并购中有关商誉问题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合并报表的几个相关问题,包括合并商誉的确认、合并商誉的摊销、负商誉的确认及摊销,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有关商誉实务处理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对商誉及其计价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以北京市高院首例商誉侵权纠纷案件为基础,从理论和司法实践两方面就商誉的法律概念和特征、商誉侵权的构成要件、归责原则和商誉侵权民事责任的确定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陈淑萍 《甘肃科技》2005,21(9):120-121
为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应对商誉进行探讨和研究。本文就商誉的性质、特征、需要、实质、确认、会计处理及商誉的报告与披露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影响商誉的因素主要是人文因素。  相似文献   

6.
无形资产中商誉内涵的会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淑萍 《甘肃科技》2004,20(12):203-205
为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会计应对商誉进行探讨和研究。本文拟就商誉的性质、特征、需要、实质、确认、会计处理及商誉的报告与披露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影响商誉的因素主要是人文因素。  相似文献   

7.
随着会展经济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对会展项目的评估开始起步,但是关于会展商誉的评估却是空白。会展商誉可分为内在表现形态和外在表现形态。具有非实体性、效益性、排他性和动态性等特点。进行会展商誉评估,是对商誉价值内涵的评估,可以保护和提高会展项目竞争力。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统一的能科学、公正、合理、客观地反映会展商誉价值的评估模式,是需要给予重视并努力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商誉是能使企业获取超额收益的无法辨认的综合性资源.自创商誉在会计上予以确认和计量不仅必要,而且可能.购买商誉采用直线法合理摊销,同时对负商誉也应予以会计确认.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商誉的本质及构成因素,对现存的商誉会计模式进行了研究,对如何制定适合中国特色的商誉会计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所谓“会计问题“,就是要解决有关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问题.在无形资产会计中,争论最多的是商誉会计问题,商誉会计中,争论最激烈的又是商誉的确认问题.对商誉会计的确认、计量及其会计处理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从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入手,深入地探讨了商业银行面临的会计风险,进而提出了防范银行会计风险的具体决策。  相似文献   

12.
摘要:针对某商业银行在发行信誉卡的过程中,就如何判定申请者信誉度这一问题,对提供的若干申请者的背景资料及相关数据应用概率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得出了Logistic回归模型,给出了比较直观、简秀、有效的判别准则,通过该模型,银行能够快速、有效地对申请者进行打分,从而判断出是否应该对该申请者发放信誉卡,从而简化了银行信誉卡发放时对申请者信誉度的评定过程.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间合并不断增加,合并商誉作为一项无形资源,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介绍了商誉的概念,结合新会计准则对合并商誉的确认、计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有助于商誉会计的不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4.
负商誉问题是会计实践中的一个难点问题,在中国会计理论中常被边缘化.然而,企业股份制改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由之路,企业并购难以回避负商誉问题.正视负商誉的存在,研究会计对策,既有利于完善中国商誉理论,也有助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入.  相似文献   

15.
企业并购中的商誉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近年来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企业并购浪潮进行了分析,指出在并购中产生的商誉受并购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以及众多的现实及潜在因素的影响,其采用的方法也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对商誉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处理,有助于产权制度改革及社会资源的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16.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和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通过借鉴国际经验,从加强政府支持、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加大商业银行支持和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这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7.
会计监督中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目前来说仍是一个被人们关注的法律问题。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对各单位进行会计监督的执法部门在会计监督中必然从各个环节、各个角度接触有关的商业秘密。因此,这就要求各执法部门必须注意处理好执法与商业秘密的法律关系,以避免在执法过程中给企业公司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