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制备了发光层采用CBP:N-BDAVBi掺杂系统的蓝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将窄带隙的红色荧光染料DCJTB超薄层作为激子敏化层插入器件发光层的不同位置,通过对所制备的器件电致发光光谱的分析,定性研究了器件激子产生区域的位置,同时对激子的扩散问题作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利用LSS(Liquid-Solid-Solution)方法,通过改变稀土元素Tb~(3+)离子的掺杂浓度,制备了一系列晶粒尺寸小、形貌均匀的Tb~(3+)离子掺杂CaF_2纳米晶粒.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表征制备样品的形貌和晶体结构;用光致发光光谱(PL)表征不同掺杂浓度下样品的发光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均保持立方萤石结构,无其他杂质相.光致发光测试表明Tb~(3+)离子最佳掺杂浓度为10%;在325 nm波长激发下,在545 nm有最强绿光发光峰,杰出的荧光特性使Tb~(3+)离子掺杂CaF_2纳米晶粒在荧光标记应用中成为一种有前景的绿色荧光材料.  相似文献   

3.
DCM(4-二氰基甲基-2-甲基-6-(p-二甲基胺苯乙烯)H-吡喃)分子被广泛应用于激光器、有机发光二极管等器件,但针对于其在固体基质时的不同质量分数及温度下,对发光光谱和荧光寿命的研究相对较少.故而本文将不同质量的DCM溶解在PMMA(甲基丙烯酸甲脂)中,测量了在不同温度下,质量分数为1%和5%DCM样品的发光光谱及其动力学曲线.实验发现,质量分数为1%的DCM样品在温度35~295 K时基质极性无明显变化,而质量分数为5%的DCM样品,在195~295 K 时基质极性减小.实验还发现质量分数为1%和5%的DCM样品在温度下降过程中均表现出发光增强和荧光寿命增加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以硫化钠与醋酸锌为原料,采用改进的室温(湿)固相合成法制备硫化锌纳米晶,用TEM,XRD,UV,PL等方法研究了硫化锌纳米晶粒径、结构与荧光特性。结果表明,硫化锌纳米晶平均粒径约4.0nm,为六方结构。所制备的样品在400-450nm波段出现强荧光发射,并有光谱分裂现象。光谱分裂的原因可能是乙醇对纳米微粒的表面修饰作用、微量杂质的影响以及小尺寸效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Eu3+、Cd2+共掺杂Si02基质材料,通过差热-热重、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材料的结构和发光性能.差热-热重分析表明,120℃时材料中的吸附水和有机物已基本除去,400℃时凝胶玻璃中的挥发性成分已全部除去.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800℃退火的样品中只存在Si02网状结构,Cd2+的掺入没有影响基质的主体结构.用Eu3+的7F0-5L6(395 nm)激发光激发时,产生Eu3+的3+的5D0→FJ(J=0,1,2,3,4)特征发射峰.在对Cd2+的掺杂量与Eu3+的发光性质的研究中发现,Cd2+的掺入对Eu3+发射峰的位置基本没有影响,但明显敏化了发光强度.对不同退火温度下材料的发光性能进行对比,发现随退火温度的增加,发光强度增加.  相似文献   

6.
以硫化锌为基质,Ce和Tb为激活剂,在1100℃合成了发绿光且余辉时间达5min以上的光致发光材料。研究了样品的荧光光谱、物相及形貌,结果表明:在高温合成过程中,硫化锌从闪锌矿结构(β-ZnS)转变为纤锌矿结构(α—ZnS),在一定量的硼酸存在时,这种转化很完全,且较好地抑制了氧化锌的生成,Ce和Tb进入硫化锌晶格,Ce敏化Tb发光。  相似文献   

7.
《河南科学》2017,(5):708-711
以1,4-丁二胺和硼酸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有机模板硼酸盐,[C_4H_(12)N_2]∶3B_2O_3∶18H_2O.通过元素分析和化学滴定确定其化学式,通过粉末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等对其进行了表征.此外,利用荧光光谱对不同温度处理后的产物进行性质表征,发现其荧光性质发生明显变化,研究发现在220℃下制备该荧光材料最佳.  相似文献   

8.
通过简单的水解法制备了分散性良好且发近紫外荧光的氯氧化铋单晶纳米薄片,其厚度约为15~20nm.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选择区域电子衍射、热重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了氯氧化铋纳米片的形貌;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材料的光学性质,并讨论了其发光机理.结果表明,氯氧化铋纳米片作为一种新型无毒发光材料,在发光二极管、激光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Ce3+掺杂的红色荧光材料——Ba3Eu(BO3)3∶Ce3+.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荧光分光光度计对所得样品的物相、表面形貌、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用程序升温法合成,稀土离子Ce3+的最佳掺杂量w=10%、最佳焙烧温度T=75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出的荧光材料的发光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解法,以氯化钠、五水合硝酸铋为原料,成功制备了不同水解温度下的BiOCl.采用X射线衍射(XRD)、荧光光谱(PL)、固体漫反射光谱(DRS)等测试方法表征了材料的物相结构和光学性能.系统研究了水解温度对样品相组成、光学性能和光催化性能的影响.以罗丹明B(RhB)为目标降解物,进一步研究了样品的光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溶液温度为50℃时,得到的BiOCl样品,其发光强度最低、吸附和降解能力最好,这是因为该温度下合成的BiOCl禁带宽度最小,载流子分离效率最高,有效降低了电子和空穴的复合,从而显著提高材料的光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11.
不同激发波长下多孔硅的光致发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阳极氧化法腐蚀n型Si(111)片,制备了多孔硅样品.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对样品光致发光和光致发光激发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多孔硅样品的光致发光谱上有2个发光峰,其中心分别位于640 nm和565 nm.基于前人的报道和本实验结果的分析,认为多孔硅的光致发光来源于纳米硅颗粒中光生载流子弛豫到其表面态上然后发生辐射复合.进一步通过实验证明,640 nm处的发光峰与纳米硅颗粒表面的Si-O复合物有关,而565 nm处的发光峰与其它发光中心有关.  相似文献   

12.
以三氯化铁为氧化剂,采用一步法制备了N-乙烯吡咯的聚合物,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表征了聚合物结构,采用紫外光谱、扫描电镜和荧光光谱研究了聚合物的形貌和光致发光性.实验表明,聚合物易溶于常见的有机溶剂,可通过旋转涂膜法制备出表面均匀的棕色薄膜.荧光光谱研究表明:聚合物在四氢呋喃溶液中表现出良好的光致发光性能,以430 nm最佳波长激发时,聚合物的最大发射波长为520 nm,发绿光;当聚合物质量分数在0.007%~0.5%之间时,随溶液浓度增大,最大发射波长逐渐红移,最大荧光强度随溶液浓度提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当聚合物质量分数为0.03%时,荧光强度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了采用光泵浦法评价掩埋异质结构(BH)激光器的一次外延片质量的技术。该评价技术简便易行,对样片无破坏性,且可由其测量结果预言激光器发射波长和阈值等特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光致发光方法研究了氮化铟(InN)材料的发光特性。实验发现,随着温度的变化,不同结构的InN样品的发光峰位置展现了不同的行为。在具有In团簇结构的样品中,其发光峰位置显示了反常的蓝移现象。这种发光峰能量的反常变化是由In团簇周围的界面态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对发射蓝光的多孔硅和氧化硅样品分别作了光致和光致发光激发光谱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当氧化温度达到1150℃时,多孔硅中的纳米硅粒完全消失,此时的光致发光激发谱与发射蓝光的氧化硅的光致发光激发谱有相似的结构和峰位。  相似文献   

16.
Structural studies of BaTiO3 ultrafine powder have shown that particle size induces phase transform from tetragonal to cubic at critical value, Room-temperature photoluminescence studies under visible excitation were recently undertaken for BaTiO3 nanocrystal of single  相似文献   

17.
(Si, Er)双注入单晶硅近红外光发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金属蒸气真空弧离子源,将硅和铒离子先后注入到单晶硅中,经快速退火制备出(Si,Er)双注入单晶硅发光薄膜,RBS分析表明铒原子分接受10%,即原子浓度约10^21cm^-3,XRD分析发现,随着Er注量增加,退火态样品中ErSi2相增多,显微结构分析表明,注量条件影响辐照损伤程度、物相变化和表面显微形貌,而这些结构变化将直接决定(Si,Er)双注入单晶硅发光薄膜近红外区光致发光。  相似文献   

18.
荧光材料是重要的研究课题,稀土掺杂的硼酸盐在制备新型发光材料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而纳米发光材料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了硼酸镁镓(GaMg—BO4)纳米棒,探讨了其生长机制。对GaMgBO4纳米棒进行稀土Eu3+掺杂后,所得产物具有光致发光效应。  相似文献   

19.
1 Introduction Peryleneimides are well known chromophores combining high quantum yields of photoluminescence with outstanding photochemical and thermal stability. Due to their useful electroactive and photoactive properties many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optoelectronics have attracted increasing interest.1IntroductionPerylenei mides are well known chromophores combining high quantumyields of photoluminescence withoutstanding photochemical and thermal stability. Due to their useful electroacti…  相似文献   

20.
多孔硅是晶体硅片在氢氟酸溶液中进行阳极氧化,在硅衬底上形成多孔态的硅材料。本文介绍了多孔硅的形成和结构形貌,对其光学性质和发光机制进行了扼要讨论,并介绍了当前多孔硅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