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3 毫秒
1.
随着刑事法治的文明和人们价值观念不断趋于理性化。刑法谦抑的价值理念,越来越受到中外法学家的重视和倡导,并在刑事制度中逐渐得到了体现,在此大背景下,我国制定了刑法修正案(八),在探讨刑法谦抑价值的有关理论问题的同时,并给予法治实践以指导,转变了刑法的工具性观念,倡导刑法的人权保障理念,确保刑法成为善良公民和犯罪人的大宪章。  相似文献   

2.
刑法的谦抑精神不仅是刑事立法的基本精神,更是刑事司法的指导理念。量刑规范化是公正司法和法律正义的重要保障。量刑的规范化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法律信仰。在量刑的过程中贯彻刑法谦抑精神,通过非刑罚化和轻刑化措施,有利于实现量刑公正。量刑谦抑与量刑规范化改革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量刑谦抑不是凭感情判案,不能一味追求重罪轻判,而是在刑法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减轻犯罪分子的责任,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以利于量刑规范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公正、谦抑、人道是现代刑法的三大价值目标,对其实现离不开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罚执行等动态的法律运行环节。社区矫正的发展与演变伴随着刑法价值理念的转换。现代刑法价值对于社区矫正的催生作用,和社区矫正运行对于刑法价值实现的推动作用,是认识两者关系的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在刑法价值视角下,我国应着力处理好社区矫正的惩罚性功能与恢复性功能的关系,并通过立法保障和制度设计引导社区矫正走向。  相似文献   

4.
犯罪前科消灭制度切合人权保障、谦抑、宽容的刑法理念,体现了公正报应和功利预防的刑罚目的,符合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犯罪前科消灭制度已成为世界刑事立法的潮流和趋势,顺应此种潮流和趋势,有利于我国刑事立法走向国际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飞速发展,人权事业也日益全球化,我国传统的以"国家为本位"的刑法理念已经不适应我国社会的法治建设,而树立"以人为本"的刑法理念已然成为法治建设时代的诉求。"以人为本"的刑法理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权保障的理念、刑法谦抑的理念、形式理性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道家思想是我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本文探讨道家思想与西方现代刑事法治理念的贯通。对老子思想中的"柔"与刑法谦抑精神,《易经》中的阴阳之道与两极化刑事政策思想,以及《道德经》中"和"与"俭"的观念与西方恢复性司法理念之间的契合展开研究,并将上述思想对我国刑事法治的现实影响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7.
风险刑法是应对风险社会而形成的刑法观。它以防范风险为刑法的基本任务;重视行为本位和刑罚的一般预防目的;在因果关系领域则主张客观归属理论。风险刑法虽然在化解风险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也存在违背传统刑法基本原则和刑法谦抑性、处罚界限不明确等问题。应对风险社会的挑战,我国刑法的对策不是基本立场的背离和机能的转变,而是对谦抑性的捍卫与犯罪多元治理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面对着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水平的飞速发展,人们越发意识到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存在着许多无法预知的风险,日益加速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已经将传统社会推向风险社会的风口浪尖,因此在风险社会理论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刑法理念的转变与更新。在刑事立法方面日趋呈现出了"刑罚积极主义"的倾向,犯罪处罚的早期化、犯罪圈扩大化、法益概念的抽象化等特征也日益凸显,这一转变追根究底是刑罚目的观的转化。风险社会更呼吁刑法构建一个以积极的一般预防为目的刑罚体系,并以此为核心衍生风险刑法的其他理论。但积极的一般预防仍要以人权的保障和罪责原则为界限,时刻保持刑法的谦抑性。  相似文献   

9.
全国人大常委会2009年2月28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将侵害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行为确定为犯罪。刑法的谦抑性要求对刑罚的启动应持有最为慎重的立场,此入罪规定却未坚持这一立场,以刑法的谦抑性为视角来说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入罪是有违刑法的谦抑性。  相似文献   

10.
市民刑法观要求刑法对市场经济的干预既要维护国家的市场经济秩序,更要强调保障公民的人权与经济权利。在经济犯罪案件的刑事审判过程中,应牢固树立和坚持市民刑法观,依靠刑事法官的智慧。做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  相似文献   

11.
经济的国际化推动了法律的国际化。刑法的国际化是法律国际化的一部分,其主要表现是各国刑事法律之间不断吸精纳粹、相互借鉴,国际社会还通过国际公约的路径来不断影响各国的刑法内容。这种趋势也必然不断推动我国的刑事立法和司法改革。在当前人权问题成为时代和国际鲜明主题的情况下,刑法国际化的进程使人权保障理念在我国的现行刑法中得以突出体现,但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刑法中的人权保障机能存在着严重缺陷。只有不断跟上刑法国际化进程,不断重视和真正贯彻人权保障理念,在刑法基本原则、刑罚制度、刑法分则编排体例等方面完善刑法典,才能使现行刑法充分体现刑法应然的机能。  相似文献   

12.
作为恢复性司法形式的刑事和解制度,对传统的刑事理念造成一定的冲击。在其兴起的司法潮流中,恢复性正义、矫正正义等理念起到理论根基的作用。并且,现代民权刑法理念的发展,为限制国家刑罚权力而保护和促进刑事被害人的市民权利提供了坚实的理念基础。在中国,传统的"和合"的理念与保守的"刑权为上"的观念并存,应就其中符合现代司法理念的合理内涵加以重构和更新,使之适合刑事和解制度。和谐社会目标和理念,也能够为刑事和解的中国之路奠定理论之基石。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从弱至强的过程中,打击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应持慎重的态度,要保护好商业秘密权利人与竞争者的合法利益。在惩罚商业秘密犯罪行为时,要充分运用刑法谦抑性原理,注重处理好倡导信息自由与自由竞争、激励创新与尊重创造、维护商业诚信与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三对关系,防止商业秘密刑事处罚演化为一种过分之刑、昂贵之刑、滥用之刑或无效之刑。  相似文献   

14.
刑法修改回应民意是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要求,也是确保刑法有效实施的前提。但是过度回应民意不仅会导致情绪性立法、应急性立法的出现,还会导致刑法范围的过度化,违背刑法的谦抑性,破坏刑法的稳定性和体系性。因此,刑法修改在回应民意时应当保持合理限度,把握好二者的关系,实现立法与民意的良好互动。  相似文献   

15.
刑法理论来源于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实践。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民主与法制原则的基本要求下,刑法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是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间架起畅通的桥梁,使静态的、虚拟的立法构想,在动态的,现实的刑事审判中得以体现和落实。刑法教科书是连结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纽带,在刑法的学习、运用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就必然要求教科书在理论上的确定性、统一性和权威性,在实践中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作为联结刑事立法和刑法适用桥梁的刑法解释,是实现正义和刑法目的的重要途径。发挥宏观指引作用的正义理念与起中观规制作用的法益的契合点是罪刑法定原则和罪刑均衡原则。刑法解释者应当心怀正义,围绕法益这一核心概念,在罪刑法定与罪刑均衡两大原则的制约下,目光往返于生活事实和刑法规范之间,充分运用各种刑法解释方法,从定罪与量刑方面对刑法条文做出最合理而圆满的解释,从而保护法益,促成刑法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作为联结刑事立法和刑法适用桥梁的刑法解释,是实现正义和刑法目的的重要途径.发挥宏观指引作用的正义理念与起中观规制作用的法益的契合点是罪刑法定原则和罪刑均衡原则.刑法解释者应当心怀正义,围绕法益这一核心概念,在罪刑法定与罪刑均衡两大原则的制约下,目光往返于生活事实和刑法规范之间,充分运用各种刑法解释方法,从定罪与量刑方面对刑法条文做出最合理而圆满的解释,从而保护法益,促成刑法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贿赂就是作为国家工作人员职务对价的不正当报酬。基于刑法的谦抑性品格和区别对待的刑事政策,应当坚持贿赂的物质利益说。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刑法学界在探讨"风险社会"下的刑法应对时,在不同程度上偏离了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的范畴,扩大了"风险"的范围。那种单纯地认为刑法针对上述社会问题应该加强犯罪化、扩大危险犯、增加行政犯的主张在当前是不合适的。刑法应该保持自身的谦抑性,不能任意扩大刑法调整的范围,应该充分发挥其他社会规范的调节功能,使之与刑法规范一道,共同保障社会秩序的良好运行。  相似文献   

20.
法益保护理念和实践的双重转型是环境法益刑事保护提前化的基础。合理划分环境法益刑事保护提前化的必要界限,首先应回归环境法益本质、构建双重防范体系,其次须立足环境法益特征、探索累积式法益受损标准的适用途径,最后要划定环境法益外延、注重行刑合理衔接。环境法益刑事保护提前化意味着刑法的适度扩张,故而须从理论维度厘清环境法益概念、界定环境法益内容,从实践维度警惕立法情绪导向、发挥法益评判功能,从法治维度坚守刑法基本原则、灵活运用解释工具,以期对环境法益刑事保护提前化的必要界限进行再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