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从一呼百应的跨国公司总裁,到事必躬亲的创业者——资深IT“金领”于刚和刘峻岭打造“1号店”的过程,让人们意识到:当老练的职业经理人“下海再创业”,其面临的问题,也许并不比“生瓜蛋子”的大学生少到哪里去。  相似文献   

2.
从家喻户晓的民歌手,到雅虎亚洲掌门人,从著名的电台节目主持人,到下海创业的Web2.0弄潮者……游刃于演艺圈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李建复经历了怎样的光荣与风华?踏上崭新创业旅程的他,又有着怎样的梦想?  相似文献   

3.
李磊 《上海信息化》2009,(11):76-79
“柠檬绿茶”,这是一个淘宝网商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亿万创业者梦寐以求的目标。它多次创造了电子商务界的神话,被誉为“中国第一C2C网店”。“将柠檬绿茶打造成网络市场的沃尔玛!让每一位努力拼搏的柠檬绿茶人都能在上海买得起房子。”这是“柠檬绿茶”创始人王维栋如今的战略目标。从当初的草根创业者,到如今的淘宝第一网商,柠檬绿茶的秘诀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上海信息化》2008,(4):8-13
他是地道的上海商人。精明、斯文、认死理,但举止间隐隐透着一股江湖气:他有自己的一套生存原则,但关键时刻,抖机灵、“捣糨糊”的功夫也练得出神入化:血液中的“不安分”因子让他徒手创业,打造出中国第一款Windows版财务软件:企业遭遇致命危机之时,“军旗”理论指引他剑走偏锋,开辟出一片新“蓝海”;从物流供应链,到审计、全面预算、远程监控……他似乎走了一条和国内软件同行们完全不同的道路,但10年后的一个华丽转身。他从容杀回ERP市场,用来自“盒饭”的灵感“把ERP变傻”!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创业者就是博科软件集团的创始人沈国康。一路走来。他头上的“光环”多得令人眼花缭乱:中国软件协会理事、上海工商联副会长、现代物流人才培训中心掌门人、CCID 2006中国信息化十大领军人物、连续8年“上海优秀民营企业家”……但他依然习惯称自己是“个体户”——这其中蕴涵着怎样的心路历程?相对时下浮躁的创业风气,他的经历又会带给读者怎样的思索?  相似文献   

5.
李杨 《上海信息化》2009,(10):40-42
2009年9月4日,谷歌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宣布离职。这不啻于在沉寂已久的IT业界扔下一颗重磅炸弹。从微软到谷歌,李开复几乎已做到了顶级职业经理人的极致,而下一步,他对自己的定位是创业投资家。作为学者型高管,李开复为何选择辞职创业?以“创新工场”为名,其与诸多行业资本大鳄合作,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相似文献   

6.
从微软到盛大,再到新华都,“打工皇帝”唐骏的一举一动,始终牵动着媒体的目光。新年伊始,新华都旗下的港澳资讯决定收购胜龙网和千寻网的消息,再度让媒体沸腾起来。唐骏“重返IT界,再展雄风”之心昭然若揭。这一次,他能否如其所言,将港澳资讯打造成中国金融业的IBM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7.
《上海信息化》2008,(12):22-23
在三维网页制作领域,人们或许对李欣这个名字还并不熟悉,但提到他的webmax技术,目前行业内几乎无人不晓。从不明方向的创业尝试,到一举拿下数千万风险投资的笃定经营者——李欣的成功,不仅来自年轻魄力和敏锐的商业眼光,更因其拥有核心技术——如何走创新知识产权之路?李欣的经历,或将带给那些仍“在路上”的创业者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8.
他是驰名国际的IT职业经理人,他是500万年薪的享有者:他推动“用友”成功转型,走上国际化之路他一纸辞呈,再度回归跨国公司……从“打工皇帝”的人生之路,探究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旅程。  相似文献   

9.
在不久前各大传播媒介刊播的“中华好风尚:公益主题广告”中,一张大报刊出了这样一则广告:这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与一个西北放养娃的对话:“你每天干什么?”“放羊。”“放羊为了什么?”“挣钱。”“挣了钱呢?”“娶媳妇。”“娶了媳妇呢?”“生娃。”“生了娃,让他干什么?”“放羊。”……看到这里,你一定会觉得这个放羊娃可笑又可悲。然而在世人眼中,你和他一样,都是——“中国人”!这种事情我并不奇怪,但当从白纸黑字上实实在在地看到这串记录时,我的心仍然被强烈地震动了。穷文富武曾是中国的传统,家贫,只能通过…  相似文献   

10.
时隔四年,当易趣再度回到中国本土经理人手中之时,称雄欧美市场的电子商务巨头eBay不得不承认:自己在中国市场上狠狠地跌了一跤! 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街头巷尾还在为eBay的凄凉谢幕唏嘘不已时,洞悉其中国新战略的业界人士却不得不感叹:“断尾求生、金蝉脱壳——eBay这当众一跤,其实跌得很高明……” 由“eBay易趣”变身“TOM易趣”一役,看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回归之旅”,会引发人们怎样的思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华东科技》2005,(1):32-33
1991年,在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下,鲁晓强南下深圳,开始了他从大学教师到职业经理人的角色转变。凭着自己广博的知识背景与聪明才智,他顺利进入了美国协和集团中国总部。在“协和管理学院第一期高层干部培训班”的学习中。鲁晓强从一批博士、硕士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集团管理层。在协和集团任职之后,他又进入了广州世贸中心担任高层管理人员。  相似文献   

12.
冯宗智 《科技智囊》2004,(12):79-90
搞清中国式管理,首先要搞清什么是“管理”?其次什么是“中国”?再有什么是中国“式”?管理是本原,中国是地域、民族和文化的范畴,而“式”是模式,搞清这些问题才有可能搞清中国式管理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3.
徐靖 《创新科技》2003,(9):19-19
<正> 上官同君不属马,但他却总是与马结缘。他在国内营销策划界是一匹“黑马”,在职业经理人中是一匹“烈马”,博学多识、谈吐儒雅又锐气逼人的他还是众多伯乐相中的“千里马”。 90年代初期,上官同君走出大学校门时年仅20岁,他在亚细亚商场如日中天的时候,为自己赢得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初进亚细亚的白领职员到亚细亚品牌拓展的高级策划,上官用自己的业绩展现了自己:从“走出中原闯天涯,上海也有亚细亚”的亚细亚战上海品牌推广总指挥到中国二次商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我们要探讨职业经理人这个话题?这应该说是缘于上期论坛的一个小插曲。上期我们探讨的是企业的组织思维问题,两位嘉宾就问题是出在老板身上还是经理人身上出现了激烈的交锋。作为职业经理人的华翔集团副总裁张才林认为,让现在的民营企业家去做组织思维是不可能的,只能寄希望于第三代、第四代的,有文化的、受过现代企业管理熏陶的企业家身上,而身为老板的天九集团董事局主席卢俊峰则认为,在职业经理人眼中看是合格的老板不多,而以老板的眼光看是合格的职业经理人不多。其实,关于职业经理人的讨论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职业经理人的职业定位、职业道德问题总是时不时地进入我们的眼帘,但这次的小插曲还是让我们有一种冲动坐下来反思一下经理人的职业问题,希望职业经理人这个阶层能早日形成,这个市场能早日孕育成熟。在本次话题的讨论过程中,嘉宾们从一开始对表象的分析到后来一步步对内心世界深层次的挖掘和解剖,从对职业的理解,生存环境的判断到对做假账、假奶粉事件的处理态度和道德准则,让我们看到了更真实的中国职业经理人的写照。  相似文献   

15.
从原子、夸克、反粒子到暗物质和希格斯粒子 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把物质无限放大,最终会看见什么?人类自古以来就在探索“物质的本原”,现在已经追寻到诸如电子和夸克这样的“基本粒子”。我们还知道,宇宙中到处都充满了看不见摸不着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尽管我们现在还不清楚它们究竟是什么。这些就是现代科学所查明的构成自然界和宇宙的“原材料”。本文将对此作全面介绍,并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16.
操盘手樊华     
从“售楼先生”到“操盘手”,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跃迁过程。同时,这也代表了一条地产业职业经理人所走过的典型道路。  相似文献   

17.
近十多年来有一个问题苦苦困绕着我,家长眼中的好教师是什么?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又是什么?我连续带了两个从一年级一直到小学毕业的班级,都遇到了一个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家长为孩子择师,家长千方百计找关系,要把孩子交给我带。更有这样一个家长,在我1996年把他的大儿子带到小学毕业后,她找到我说:“老师,今年你又该带一年级了吧?”我说学校还没排课,不知道。可她很诚恳地对我说:“你教一年级千万告诉我。”我很奇怪,就问:“怎么,有什么事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世界》2007,(3):96-96
2007年3月22日是第15届“世界水日”,从去年10月开始,编辑部就开始筹划怎样就“水”这个题目做一篇文章。缺水几乎是中国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内陆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要写这么一件事情,该从何说起呢?去寻找那些令气候日渐炎热与干旱的成因,去展现干旱所带来的恶果,抑或去抨击那些一方面缺水,一方面还在继续开工的污染制造厂……最后,  相似文献   

19.
回宏亮来自深圳,从业15年来,先后在包括全国最大的计算机公司、全国增长最快的保健品公司、全国最大的物业管理公司、全球最大的高尔夫球会等6家国内外一流企业担任职业经理人。他曾经因为一句“没什么大不了的”广告词而成为深圳“广告三剑客”之一,如今,他又顺利晋级如新全国首批销售总监。一个人在一个行业中取得成功已属不易,在多个行业成功更是难得,当我问他原因何在的时候,他自信地回答说——  相似文献   

20.
曾几何时,以“外包”响誉国际的印度软件企业纷纷进驻中国市场,这些来自南亚的巨擎令业界广为关注!而3年时间过去了,这曾经的焦点,如今在中国市场上却风光不在。走近印度IT企业——究竟是什么令“印度象”在华裹足不前?[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