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为实现药物的长期稳定释放并提高药物利用率,提出了一种以聚乳酸-聚羟基乙酸(PLGA)为载药基体的新型植入式药物控释系统。该药物控释系统可埋植在病灶附近进行长期释药,在药物释放结束后药物载体自然降解。为研究该药物控释系统的释药性能,建立其药物释放模型、模拟释药过程是有效方法之一,但在建立药物释放模型过程中,不断降解的PLGA材料特性难以量化。文中提出了一种使用扩散系数来表征PLGA材料的降解溶蚀程度的方法,在37℃下使用生理盐水模拟体液,对50/50、65/35及75/25三种单体比例的PLGA材料进行吸水实验和降解实验,并制备全封装药物控释系统进行了体外释药实验。通过实验结果的对比并基于物质守恒与传递定理,推导了封装药物在PLGA载药基体中释放时扩散系数的分段表达函数。基于该扩散系数表达函数,建立了药物通过该给药系统释放的有限元模型;使用有限元模型模拟药物的释放过程,并将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该药物控释系统体外释药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药物控释系统累积释药量呈线性变化,有限元模型模拟结果与体外释药实验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药物在PLGA材料中扩散系数分段表达式及有限元释药模型的正确性。该研究为后期建立药物释放的解析模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聚合物/硅藻土复合材料为缓释剂,阿维菌素(Avermectin)为模型药物,采用转动包衣法制备了阿维菌素控释颗粒剂,应用红外光谱及扫描电镜分别对颗粒剂及复合控释材料的表面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利用体外释放实验测定了控释颗粒剂的释药特性,并用其进行了防治胡椒根结线虫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控释材料较单一硅藻土的表面结构致密,粒间堆积紧凑,孔隙量少,且与有效成分阿维菌素之间无化学键合,为物理包膜吸附作用.控释颗粒剂释药机理不属化学反应型释放,初步确定为Super Case Ⅱ型传递机理.该颗粒剂对胡椒根结线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用量为75 kg·hm -2时,药后60 d,防效能保持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口服药物控释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性质,以格列吡嗪为模型药物,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具有恒速释药性质的微球.通过考察微球的收率、包封率以及体外释放特性,研究了载体材料、材料与药物比例以及药物释放环境对格列吡嗪控释微球释药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醋酸纤维素为载体材料,选用合适的配方,可制得具有零级释药动力学的格列吡嗪控释微球制剂,并且该制剂可以根据需要的条件在12 h或24 h内释放完毕.不同条件下微球的药物释放曲线线性拟合的相关系数在0.981~0.999之间.  相似文献   

4.
制备了以壳聚糖水凝胶为基质的温度敏感型、可注射、并能够在体内生物降解的新型皮下埋植制剂,考察了该制剂中水溶性小分子药物的体外释放规律。为降低该类药物的释放速度,首先利用溶剂非溶剂法,以生物可降解的聚羟基丁酸酯为骨架,制备了抗癌药物5-氟尿嘧啶的微粒。在优化配比下,微粒收率达90%以上,包封率95%左右;然后将微粒温敏型水凝胶耦合制成复合给药系统。药物微粒化与温敏型水凝胶的耦合有效地控制了药物植入初期的“突释”问题,并将药物的释放周期延长至将近10个月。  相似文献   

5.
采用乳化分散-超声法制备布洛芬固体脂质纳米粒(IB-SLN),对其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体外释放等进行体外评价,并考察IB-SLN经皮给药后兔体内药动学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制备的IB-SLN的平均粒径为(100±20)nm,zeta电位为-43.9mV,包封率为92.6%,载药量为3.33%.兔体内药动学研究显示,IB-SLN可有效促进布洛芬的经皮吸收,布洛芬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剂经皮给药后的AUC和Cmax分别为640.86ng·h/mL和65.94 ng/mL,分别是布洛芬凝胶剂的12.6倍和4.5倍.研究结果提示,固体脂质纳米粒作为布洛芬经皮给药载体可有效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并可使药物缓慢平稳释放,其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6.
针对以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作为药物载体的新型贮库式微孔结构缓控释给药系统,为量化PLGA溶胀特性对释药效果的影响,在模拟体液环境下,以具有不同单体质量比的PL-GA膜片上的微孔为研究对象,对PLGA在降解过程中的溶胀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单体质量比为50∶50的PLGA的微孔径向溶胀速率约为2.7×10-10 m/s,质量比为65∶35的PLGA的微孔径向溶胀速率约为6.6×10-11 m/s.以单体质量比为50∶50的PLGA为例,将实验得到的微孔溶胀速率作为边界条件,对考虑PLGA溶胀作用前、后的微孔给药系统释药过程进行了有限元模拟,结果表明:聚合物溶胀使给药系统释药时间从无溶胀时的16d延长到33d;不考虑溶胀时,PL-GA基体仅起承载药物的作用,而考虑溶胀后,微孔和PLGA基体共同承担药物释放功能,其中近40%的药物通过微孔释放,近60%的药物通过聚合物载体释放;给药系统在整个释药过程中累积释药比率线性度较好.  相似文献   

7.
采用HPLC法检测自制格列美脲水凝胶的药物含量,研究凝胶中药物的体内外透皮释放.选用小鼠鼠皮,采用Franz立式扩散仪考察水凝胶中药物的体外释放,药物体外释放接近零级释放.选用新西兰兔背敷凝胶,测定兔体内格列美脲的药-时曲线.考察超声按摩兔皮后涂敷等量药物水凝胶,药物经皮渗透的变化.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血药质量浓度12h达峰,ρmax为7.64μg/mL,持续释药长达48 h.而兔皮超声后tmax提前至6h,药物起效迅速.格列美脲水凝胶体内外释放呈相关性,即可通过体外释放状况预测药物体内吸收.  相似文献   

8.
采用固体分散体技术,制备对乙酰氨基酚-聚乙二醇-6000(PEG 6000)基质栓剂.经FTIR和XRD验证,固体分散体中药物与基质形成分子间氢键,保证药物以无定型状态分散于基质,利于药物快速溶出.体外溶出实验显示,药基比(m(对乙酰氨基酚)∶m(PEG-6000))为1∶7时,固体分散体药物溶出较优,该比例的药物体外溶出接近零级方程,故选择此投料比自制药物栓剂.选用新西兰兔,分别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栓剂和注射剂,测定药-时曲线,药代动力学表明:肌注组血药质量浓度60min达峰值,ρmax为169.1μg/mL,血药峰谷明显;栓剂组血药质量浓度90min时达峰值,ρmax为35.4μg/mL,血药质量浓度平稳并在6h内持续释放.研究表明自制药物栓剂体内外释放呈良好的相关性,即可通过药物体外释放状况预测药物的体内吸收.  相似文献   

9.
为了制备西咪替丁控制微丸并研究其释药机理,用单因素实验方法考察包衣液中溶媒系统的组成、膜材的浓度、包衣膜厚度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微丸释放出的药物浓度.结果表明:制作的微丸,包衣液中的溶媒系统的组成、膜材浓度及包衣膜厚度共同决定衣膜的控释能力.体外释放表表明制备的微丸属于包衣骨架控释微丸,随包衣厚度的改变释放机理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用硅酸酯水解法制备了孔径为3 nm的MCM-41作为烯效唑载体,采用负压浸渍法载药.用XRD、BET、TEM、SEM、TG等仪器对包覆体系进行了表征分析.用低平均分子量γ-PGA(M.W.≈9180 Da)包覆负载药物的纳米粒子,形成控释体系.在不同乙醇-PBSaq溶液中,对不同控释体系的控释效应进行了探究.通过零级释放、一级释放、Higuchi和Rigter-Peppas释放动力学模型的拟合探究控释体系的药物控释机理.分析结果表明:烯效唑在MCM-41外表面及孔道内均有吸附,负压浸渍法能有效促使烯效唑分子进入3 nm孔道内部,以单分子层的吸附为主;在聚乙烯亚胺作用下,制得包覆壳层厚度均一、分散性较好的MCM-41@γ-PGA纳米控释体系;未包覆的载药体系的药物释放不满足零级释放、一级释放和Higuchi模型,但满足Rigter-Peppas释放动力学模型,遵循Fick扩散机理.  相似文献   

11.
利用元素分析、IR、1H-NMR和13C-NMR等方法对比索洛尔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促渗剂对比索洛尔贴剂体外透皮性能的影响。以离体豚鼠皮肤为透皮屏障,采用改进的Franz扩散池,通过体外渗透性实验对含不同促渗剂的几组比索洛尔贴剂进行了透皮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体外渗透曲线符合零级方程(Q = k·t),含3% 月桂氮酮(Azone)和10% 肉豆蔻酸异丙酯(IPM)的复合促渗剂的比索洛尔贴剂具有良好的透皮性能。将加入复合促渗剂的贴剂中比索洛尔的透皮速率与不加促渗剂贴剂的透皮速率比较,贴剂中药物的透皮性能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高分子压敏胶的多层次性结构,如结构单元组成、分子链长短、亲疏水性和聚集态结构等对药物的释放具有显著的影响.利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技术,合成了一系列结构可控的两嵌段或三嵌段共聚物压敏胶.通过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核磁等手段对嵌段聚合物压敏胶进行了表征.对上述压敏胶的力学性能的研究表明,聚丙烯酸异辛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PEHA—St—HEMA)三嵌段共聚物的初粘力、持粘力和180°剥离力分别为8号钢球、40.3min和19.81N/(25mm),非常适合用于经皮黏附.再以布洛芬和5-氟尿嘧啶为药物模型,研究压敏胶多层次结构对不同药物释放的影响和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压敏胶的结构变化对药物释放具有显著的影响,亲水性链段的引入可以调控亲水性药物在基质中的释放行为.该研究可为基质的设计和充分发挥聚合物多层次结构在经皮给药中的作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微针是一种具有微米尺度的经皮给药技术,从内部结构可分为实心与空心微针.制作微针的材料主要有硅、金属、聚合物等.微针增强了皮肤对药物尤其是大分子药物的渗透性,不会到达神经分布丰富的皮肤深层组织,并且使用方便,因此是一种高效、无痛、安全的经皮给药方式.微针在胰岛素给药、卵清蛋白的免疫接种、缓控释给药、微量输液等方面的研究为微针经皮给药提供了应用可能.  相似文献   

14.
针对经皮给药技术中药液体积分数的检测要求,提出了基于光谱吸收法的药液体积分数检测方法.通过光源、耦合器、分析池、光纤光谱仪及光功率计等搭建光路.根据朗伯-比尔定律,锁定药液在某一波长处的吸收峰,根据吸收峰处光强变化与药液体积分数成比例的关系,检测出药液体积分数的变化.同时利用光功率计直接检测光信号经过分析池的光强度,寻找光强度与药液体积分数之间的关系.该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可实时监测等优点,在经皮给药技术中作为药液体积分数实时检测具有较深远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A lipophilic,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ion drug, piroxicam, was administered by skin electroporation using short, high-voltage pulses. The transdermal delivery of piroxicam during the electroporation was buffered due to the higher partition in skin lipids than in aqueous environments, which is called entrapment. Entrapment is the main resistance to transdermal delivery of lipophilic drugs. Two types of surfactants were used to enhance the skin electroporation. Tween 80 (0.2 g/L) and sodium dodecyl sulphate (SDS, 3 mg/mL) improve the solubility and diffusion rate of the drug in the hydrophobic local transport regions and reduce the entrapment of piroxicam in the skin. The transdermal delivery rate of piroxicam is increased 30- to 50-fold. However, the entrapment of piroxicam in the skin still occurred when Tween 80 was added. The SDS provides higher and more stable transdermal delivery rates of piroxicam than Tween 80, and also reduces the entrapment of piroxicam in the skin.  相似文献   

16.
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物,制备了海藻酸-羧甲基壳聚糖(CMCS)/聚乙烯醇(PVA)复合水凝胶,考察了海藻酸水凝胶微球的粒径和微球在水凝胶基质中的分散性,分析了复合水凝胶基质的结构、溶解分数以及水凝胶在不同pH值下的溶胀率和药物释放。结果表明,药物的累积释放率(犆R)随pH值的升高而升高,当pH值为1.2时CR 为32%,当pH值为6.8时犆R 为53%,当pH值为8.0时CR 达到70%,表明该复合水凝胶的释药性能受pH值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利用药剂学方法和栅控恒压电晕充电技术制备驻极体美洛昔康贴剂,考察驻极体美洛昔康贴剂经皮给药24 h内,美洛昔康在SD大鼠血液和肝脏组织中浓度的变化,探讨负极性驻极体对美洛昔康的透皮促渗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经皮给药24 h内,-2 000 V驻极体对美洛昔康的透皮促渗效果不明显;-1 200 V驻极体对美洛昔康的透皮吸收有明显的促渗作用,且促渗倍数为对照组4倍.  相似文献   

18.
TD1作为一种含有11个氨基酸的短肽,具有良好的促进蛋白类大分子透皮的功能.过去的研究显示TD1可以有效协助胰岛素通过皮肤进入循环并最终降低血糖.在本研究中我们构建了一种TD1 N端修饰的GFP融合蛋白(TGFP). 我们的实验表明, 与TD1与GFP蛋白的混合物相比, TGFP具有更加良好的透皮功能.这一发现为透皮给药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并对解释TD1透皮功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采用体外透皮扩散池法,以离体大鼠腹部皮肤为屏障,对丁姜和胃膏贴剂透皮释药液中的丁香酚含量测定方法和不同时间段单位面积透皮累积释药量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Agilent Zorbax SB-C_(18)(150 mm×4.6 mm,5μm)色谱柱,甲醇-水(65∶35,V/V)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80 nm的色谱条件,丁香酚含量测定的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为0.932%,24 h内样品溶液稳定性相对标准偏差为1.843%,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419 2%,相对标准偏差为1.426%。透皮释药呈现一种先快后慢趋势,10 h以内累积释药总量占20 h内累积释药总量的76.71%,10~20 h内累积释药总量仅占23.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