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探讨了外界激振对扫描探针显微镜(SPM)扫描图像的影响,针对DI扫描探针显微镜MultiMode^TM SPM,以Tektronix任意波形发生器AWG2021驱动PC扬声器作为激振源,以SIOS微型激光干涉测振仪SP-S为测振系统,研究了0-7kHz频带内SPM机体的简谐迫振对扫描图像的影响。实验表明,针尖-样品副所受激振影响不同于SPM机体;0-1kHz频带内的激振影响显著,再高频段则影响甚微;外界激振与SPM扫描的综合作用影响成像的结果;针尖-样品副的粘弹性模型是SPM振动影响研究的指导理论。  相似文献   

2.
扫描探针显微镜(SPM)是固体物体表面结构分析的重要手段.采用Visual Basic结合C语言编写动态链接库的方式设计了SPM图像处理的通用软件包.该软件包括SPM图像的显示、漂移校正、畸变校正、剖面线分析、傅里叶变换分析等,有效消除外界环境和仪器自身对SPM图像的干扰,丰富了SPM图的信息,并克服商品化仪器软件通用性差的缺点.  相似文献   

3.
以STM和AFM为基础的SPM是国际上近年发展起来的表面分析仪器,它可以对样品表面的物理特性在原子级分辨率的水平上进行探测。文章通过HL-Ⅱ型扫描探针显微镜的AFM功能对光盘表面形貌进行了扫描和分析,从而获得了更深层次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兼容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由于具有原子量级的分辨率,所以在表面物理,化学,生物学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扫描隧道显微镜只能观察导电样品,这就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5.
近场光学和单分子操纵(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近场光学显微镜(SNOM),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和光镊(OPTICAL TWEEZERS)等相关技术的原理。这些技术突破了传统显微镜的衍射极限对分辨率的限制,可以对单个分子进行探测和操纵,因此在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材料学以及微电子学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电化学扫描微探针技术在固—液界面表征和修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液界面(主要指电化学界面)是进行物理化学过程的重要场所,而界面的微观结构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电化学扫描探针显微镜(ECSPM)已成为研究固-液界面结构的有力的工具。主要包括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镜(ECSTM)、电化学原子力显微镜(ECAFM)和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ECM)。结合实验室近年来的研究工作和最新结果。从方法论的角度讨论ECSPM特点、固-液体系在ECSPM表面研究和表面修饰加工中所具有  相似文献   

7.
AFM模式下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扫描探针显微镜(SPM)的AFM模式的工作原理,观察了聚四氟乙烯胶粒的微观形貌, 并指出影响AFM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扫描探针显微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在扫描隧道显微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扫描探针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及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9.
简单介绍了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工作原理,并详细阐述了实验过程中有时会遇到的异常情况及其处理方法,以便获得最佳的样品图像。  相似文献   

10.
空间分辨电化学研究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当前国内外主要的原位(In Situ)空间分辨技术及其在电化学研究中的应用,包括扫描微电极技术、扫描电化学显微镜、扫描探针显微镜、扫描Kelvin探针技术、扫描光电流谱技术、显微激光拉曼光谱技术等,其中扫描微电极技术、扫描电化学显微镜、扫描Kelvin探针技术可直接测定腐蚀电极表面或界面化学不均一性的分布图像,而其它方法则是通过测量表面分子振动光谱、表面隧道电流及光电响应等,进而从分子水平研究腐蚀电极过程。并侧重介绍作用已建立的具有微米空间分辨度的电化学方法,主要有多种形式的扫描微电极技术及阵列电极技术等,并用于研究金属/溶液界面电化学不均一性及局部腐蚀过程。结果表明,空间分辨电化学方法的发展及应用,使得人们对金属表面和金属/溶液界面电化学不均一性,特别是金属局部腐蚀发生、发展过程机理的认训得以深化。  相似文献   

11.
从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工作原理出发,分析了STM图象畸变产生的原因,建立了一种相应的物理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通过数值解,校正了STM畸变图象,并得到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介绍了对Brauer方法进行修改后,用膜渗析法除去杂质,人工制备a-FeOOH(针铁矿)的过程.然后重点介绍了对合成产物的形态及表面特征的研究.研究方法主要为扫描电子显微镜法和样品在77K下对N_2物理吸附的实验.本文从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中得到了α-FeOOH晶体的形状和平均大小,并由此算出了单个粒子的体积和样品的比表面S_(SEM).此外,还从气固吸附实验得到了合成针铁矿的吸附等温线和脱附等温线,并据此对孔隙度进行了推断;用BET法得到了样品的比表面S_(BET).表面形态特征的研究证明,用修改后方法制备的样品不仅分散程度高,比表面大,且外形规则,均匀性好.  相似文献   

13.
射频磁控溅射方法制备氧化钒薄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射频磁控溅射的方法.在不同的衬底温度和溅射功率下制备了氧化钒薄膜样品,并在纯氩气环境下作了退火处理,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扫描图像,对样品进行研究.XRD分析显示退火前样品为非晶态,退火后为结晶态.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图像做了验证.对比退火后样品的XRD图谱显示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可以通过增大溅射功率或降低衬底温度.来提高退火后薄膜样品的结晶程度,并增强V2O5(001)晶面的取向性;通过对比退火前样品的XPS谱可知在其它条件相同时,通过升高衬底温度或减小溅射功率.可以提高薄膜样品中高价钒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介绍了电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磁聚焦和磁透镜原理及其应用,介绍了用磁透镜作为主要构件的电子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 PHBV/PLA 和PHBV/木纤维素两种可生物降解聚合物作为反硝化碳源和生物膜载体进行序批试验和填充床连续反硝化试验。序批试验结果表明, PHBV/木纤维素固相碳源启动速度快于PHBV/PLA, 但两者24 小时脱氮效果并无明显差异; 反硝化速率分别为0.10 mg N/(L·h·g)和0.12 mg N/(L·h·g)。填充床连续反硝化试验结果表明, 两种碳源NO3 ?-N 去除负荷分别为13.95 mg/(L·h)和14.02 mg/(L·h), 去除率均高于90%, PHBV/PLA 比PHBV/木纤维素具有更好的碳源控释能力。扫描电镜结果表明, 内部结构特征的差异是共混固相碳源脱氮性能和碳源控释性能产生差异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要介绍了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并结合能谱仪,探讨了扫描电子显微镜在宝石学中鉴定天然宝石与合成宝石及优化宝石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以二氧化硅微球作为研究对象,室温下采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FEI Quanta 200),选用二次电子(SE)成像进行SEM观察。分别考察镀膜处理、加速电压、束斑变化、扫描速度、工作距离等参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