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时指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判断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只能看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已故写入党的十四大报告和新的党章,载入史册。这实际上是为我们今后一百年反“左”树立起了一面鲜明的旗帜。  相似文献   

2.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①“南巡谈话”公布后,学术界有不少同志认为,三个是否“有利于”是判断姓“社”还是姓“资”的标准,我却持有不同意见,认为它们是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后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说到:‘训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  相似文献   

3.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针对改革进程中,屡屡出现的姓“资”姓“社”的困惑而提出的,是衡量改革成败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不能简单的将“三个有利于”标准看作是区分姓“资”姓“社”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和社会主义标准的统一,是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既不能将“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生产力标准简单等同起来,更不能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是坚定不移地捍卫社会主义事业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也最为旗帜鲜明,从来没有说过不要问姓“社”姓“资”的话,他十分重视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强调要划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邓小平在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时候,前面都有“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限定词,显然在他的思想里,社会主义是既定的前提,而“三个有利于”指的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而不是用“三个有利于”来判断是不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1992年南巡谈话指出: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条标准非常明确,但是,这里有如何科学理解和把握这些标准的内涵,以及应该怎样运用这些标准去衡量具体的改革实践,标准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又是怎样的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解决好,否则,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在各项工作中难免出现偏差。  相似文献   

6.
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是“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标准不是指单纯的产值、利润,而具有整体综合性;生产力的动态体系决定了生产力标准的连续性和整体性;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生产力标准的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7.
分析提出了邓小平的改革观: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巩固、发展和完善,改革应坚持“两条”原则和“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改革是有风险的,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邓小平的改革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改革理论。  相似文献   

8.
<正> 1992年春,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提出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今年春,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的提出是基于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思考。邓小平关于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思想的提出,是基于他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辩证分析,是根源于他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邓小平是生产力标准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对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阐述和发挥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总结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相结合,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贡献在于:关于“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关于两个文明一起抓理论;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  相似文献   

11.
1 生产力标准是指: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作为评价一切社会现象的客观度尺。这就是说,我们用来衡量社会进步落后,评价政策正确与否,检验工作得失的标准,不是静态的生产力,而是动态的生产力。因而,要准确把握生产力标准,首先要正确理解“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标准讨论中,有人提出:“不能把生产力标准绝对化什么事情都和生产力标准论优劣,断是非。”其理由是:现实中,有些地方、部门、单位、个人,采取偷税漏税、倒买倒卖紧俏和计划物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走私贩私、行贿诈骗、掠夺性经营等不法手段去提高效益、增加收入,虽然发展了生产力,但危害甚大。如果用生产力标准去套,认为凡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社会主义所要求或允许的,那么这类违法乱纪行为岂不合法化了。  相似文献   

12.
严林彪同志在《生产力研究》(太原出版)1993年第6期上发表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一文,笔者读后,颇受启发.但对严文中提出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能成为判断社会性质的标准,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等观点则不敢苟同,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以创造性的理论思维,提出:(1)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本质相联系;(2)判断改革开放及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3)把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作为发展生产力的关键;(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些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在今年一、二月份南巡的重要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并针对这一“左”的干扰,又一次提出要提倡实事求是,不要提倡“本本”。现实生活表明,正是由于抱有“左”的思想的人,看问题主观脱离客观,从“本本”出发,从并不符合客观实际但却僵化了的观念出发,所以在对待改革开放的政策和措施上,不是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是  相似文献   

15.
从倡导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到提出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标准观的继承、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他不仅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更加深化和具体化,而且还把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高度辩证地统一起来,为我们判断理论上的是非和检验实际工作的成败得失提供了更科学、更具体的综合标准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科学发展观继承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理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的发展理念。把握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更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与最高衡量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科学发展观继承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理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的发展理念。把握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更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18.
生产力理论研究中的几个新问题何根富,翁光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之一,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又是评判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因而,生产力的研究也自然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生产力的...  相似文献   

19.
读者圆桌     
《世界博览》2009,(22):3-3
关于《世界博览》2009年第20期的《山西煤炭重组》,谈谈我的一点看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假如资源属于国家,如果造成了生产力的倒退和百姓的贫困,那么“资源应该属于国家”就是个假命题,这与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格格不入。假如资源属于私人,如果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繁荣了经济,使百姓富起来了,那么“资源应该属于私人”就是个真命题,因为这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一个产业应该姓国还是姓私,  相似文献   

20.
生产力标准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础,它的基本含义是指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全部工作的中心,要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当作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当前深入开展生产力标准的讨论,对于恢复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一元论的权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思想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前段时间关于生产力标准问题的讨论中,歧见颇多。分歧的焦点在于,究竟是一个标准还是多个标准?有一种观点认为,只讲生产力标准,不讲其它标准(如生产关系、政治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