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杜甫三首杜鹃诗的创作时代背景、讽咏对象、言辞与情感内蕴的分析,阐释了诗人对唐代三次中央政治革命的看法和整体思考及杜甫独到的政治器识:  相似文献   

2.
钟嵘《诗品》称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后世文人,在欣赏陶诗平淡诗风的同时,也非常称道陶渊明对山水、田园、躬耕生活的描写。不过,应该看到,陶渊明诗中,有相当部分是通过对平常景物的咏吟,来隐约表达他对晋宋之际政治历史的种种意见,亦有不少诗,直接涉及到当时的政治事变,透露出诗人对晋宋禅代曲折复杂的心态与情感。  相似文献   

3.
高旭是随着诗界革命而成长起来的诗人,后来又是南社著名的诗人。但是因为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里没有提到过他,所以人们对他的诗名知之甚少。并且,因为对诗界革命的研究中存在偏颇现象。所以得出了“诗界革命失败了”这种论调。研究高旭的诗,会对这个问题做出正确的解答。  相似文献   

4.
诗三百在董仲舒阐述春秋大义的过程中主要发挥“达意”、“正言”的作用。基于此,董仲舒提出“以诗为天下法”的诗学观点,但在“知天’’的问题上拒斥了诗和诗人,主张“知天,诗人之所难也”。同时,《诗》、《春秋》在董仲舒阐释哲学的过程中面临着共同的困境,由此提出“诗无达诂”、“春秋无达辞”等理论命题。在现实政治的情境中,“知天”的问题非但是诗人所难,董仲舒本人也是难以把握的。  相似文献   

5.
高旭是随着诗界革命而成长起来的诗人,后来又是南社著名的诗人。但是因为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里没有提到过他,所以人们对他的诗名知之甚少。并且,因为对诗界革命的研究中存在偏颇现象,所以得出了“诗界革命失败了”这种论调。研究高旭的诗,会对这个问题做出正确的解答。  相似文献   

6.
从现代时期始,许多诗人都纠结在文学与政治如何平衡的冒险中,并因此形成了一种充满博弈色彩的文学特色,最终影响了创作所可能达到的高度。本文以苏金伞的诗歌创作为例,通过对他早期在乡土精神展开抒情与描绘时总是不自觉地掺入革命话语,在文艺为政治服务要求写作一体化时又力图呈现生活与情感的真实,在晚期重获写作自由时却不再介入现实等现象的分析,察看一个诗人在文学与政治的不平衡中找寻新的艺术支点时诸种微妙且具有冲突性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对其文学成就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艾米丽·狄金森在《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待死亡》这首诗歌中,塑造出了全新的死神形象,即“伪君子”形象。死神外在的绅士般的柔和,反衬着其内在的凶悍与对生命剥夺的残酷无情。但是,诗人并不害怕死神的骇人力量,因为她相信灵魂能幸存下来并且永在,死神能夺去的只是肉体。诗人如此刻画死神的形象意在表明自己对死亡有着清醒的认识,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对生的留恋和对以不灭灵魂为表征的自由之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的讽请诗大多作于元和初他被授予翰林学士和被任为左拾遗的时期,主要作品为《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讽请诗不仅是诗的奏章,也是诗的呐喊、诗的鞭笞,是诗人冒死以诗的形式为民请命。白居易的讽谕诗对后世诗人关心政治和民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像我在《中国的“自传”》一章提到的①,一般认为西欧诗是空想的产物,而中国诗相对来说是写现实的。如果说中国诗是诗人将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经验及由此产生的情感、思念,一一写入诗中,那么它即使不是描写了诗人人生的全部,至少也是描写了一部分。既然如此,诗...  相似文献   

10.
艾伦·金斯伯格是上个世纪美国文坛"垮掉一代"的代表诗人,其长篇诗作《嚎叫》在20世纪的美国诗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他逝世13周年之际,美国影人拍摄了以他生平事迹和代表诗作《嚎叫》为蓝本的同名电影《嚎叫》,让这位活着时即备受争议的重要诗人又重回人们视野。文章主要从对影片的细致分析入手,结合现实生活中真实的金斯伯格与《嚎叫》一诗,详细论述影片对金斯伯格其人其诗的处理,从而更好地理解作为诗人的金斯伯格及其诗作。  相似文献   

11.
从研读拜伦的抒情诗"when we two parted"的文本入手,剖析了这首诗歌中巧妙交织的三个叙述画面和复杂深沉的三种情感表达,然后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简要解析了此诗歌用第一人称叙述手法的得失,最后结合多角度多层次叙述等现代主义批评手法对诗歌中未讲出来的故事做了五种猜想,并附上一首叙述角度转换后的改编诗歌,以此能对拜伦的抒情诗做到深层次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沉默的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别康桥》不是一首单纯抒发离情别绪的赠别诗,而是一首政治诗。既是诗人资产阶级理想破灭后的散发弄舟之作,也是诗人心灵苦旅中的一次总结性的沉默放歌。沉黩的康桥既是诠释诗人寂然内心的生动的诗歌意象,又是诗歌主旨之载体。它那轻柔的风格美,和谐的韵律美,整饬的诗体美,散逸着中国式的古典美,熔铸成一个诗的志摩。  相似文献   

13.
宋代文学尚雅,宋词的繁盛也是一个不断雅化的历程,姜夔词是雅词的典范,其咏物词尤有代表性。姜夔咏物词之雅的内涵既有对儒家传统诗教的承传,又有蕴含词人人格精神的特色。其雅化词的方法有:选择高雅的吟咏对象,锤炼字句和以词言志的自觉运用,以及雅化词调音乐。这些方法也透漏了宋词衰敝的消息。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古老的抒情文体,近一个世纪以来诗歌已渐趋没落,然而围绕诗歌衍生的那些诗坛事件却在声音上盖过了诗歌本身.20世纪90年代末"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的激烈论争使平淡已久的诗坛重新热门起来.当我们认真谛听这些声音时,不禁哑然有所思,并欲从诗与事的双重角度出发对世纪末的诗坛论争做出诗意裁判.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建安诗人的内心世界,对建安诗歌中的飞鸟意象进行分析,建安诗人攫取鸟这一意象寄寓了三种思想情感:象征其政治理想;即目写景以表达对自由的热爱和渴望;流露出作者的孤寂情怀。通过飞鸟寓意的三种思想情感角度,有利于深入了解建安士人的心态和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6.
冯至是20世纪中国诗歌史上至关重要的诗人,他在20年代所写的抒情蕴涵了自我忧郁的情思,同时包容了主体对生命的思考,这些精美的诗作以其丰厚的内涵预示了诗人日后成为存在主义在中国最为成功的诗歌表现者的诗学走向。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首具有典范意义的现代抒情哲理诗,郑敏的《金黄的稻束》为读者提供了多条进入其知性世界的路径。通过对作品核心意象的理性梳理,在充分肯定其"情性"与"智性"高度和谐的特点基础上,分别从"苦难""静默"和"疲倦"三个角度切入,用以阐释通向《金黄的稻束》所指涉的知性王国的多种可能,意在说明这是一首可以以多棱镜的样式观照到生命永恒意味的成功的现代抒情哲理诗。  相似文献   

18.
在《致云雀》中,诗人雪莱巧妙地运用了规范而又新意进发的音韵手法,围绕作品主题灵活穿插了比喻等多种修辞形式,极富音乐性和画面感地烘托出了云雀那自由不羁的形象和欢快激昂的歌声。诗人借云雀抒情明志,向世人传递自由、喜悦与希望,从而使作品达到了音美、形关、意美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西洲曲》抒情主人公性别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洲曲》乃男子思念女子之诗。从全诗的叙事结构,抒情手法的文学传承,地点的变化以及称谓的考证上,能够证明上述结论的成立。  相似文献   

20.
欧阳修笔下的女性并没有被定位成单一的描写模式,而是可以明确地区分为描写、抒情和叙事三种模式。描写模式中,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并不介入,而是一个旁观者和欣赏者,这种方式体现出了欧词将自身定位为欣赏者的审美态度。抒情模式中则难免要有主体情感的介入,尽管存在着性别意识转换的难度。叙事模式,则是以事为本位,将抒情、描写和叙事结合起来。情中有事,事里含情,最见功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