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运用个体心理学理论分析郁达夫的成名作《沉沦》。《沉沦》体现了郁达夫自卑情结的形成、展露、超越等三个层面。由于郁达夫的自卑情结,《沉沦》引起了"五四"青年的共鸣,它以"感伤的基调"唱出了沦为国际社会中"老幺"的中华民族不甘沉沦的心声。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前期小说风格是以《沉沦》为代表的自我暴露、主观抒情的自叙传,但后期以《迟桂花》为代表的小说追求人性美和理性节制的风格,与他前期的小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体现出作者写作态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抒情,是郁达夫小说的重要特征,贯穿了他整个的小说创作,而在早期创作特别是代表作《沉沦》中尤为突出。本文旨在通过探讨《沉沦》的抒情艺术,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散文体小说,使读者从一个侧面理解郁达夫小说的风格。新颖的散文笔法《沉沦》是郁达夫的第二篇小说,一九二一年和《南迁》、《银灰色的死》结为作者的第一个小说集,以《沉沦》的书名出版。该书问世后,轰动了文坛和社会,受到了广大青年读者的热烈欢迎。此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作家敢于和读者赤诚相见;直抒自己心中的苦闷和要求;不加掩饰地坦露自己灵魂深处的奥秘。通过主人公的自白,人们仿佛感到作家如泣如  相似文献   

4.
《沉沦》主人公是郁达夫笔下的第一个“零余者”形象,他善良,热诚而又过于敏感,孤傲清高,如何认识这样的人物形象,特征是与之相伴的大量的性苦闷描写,成为阅读,欣赏这篇小说无法回避的问题,郁达夫着力向人物内心深入开掘,使全篇充溢着感伤情调和忧郁美。《沉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它突破了一已的情感宣泄,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真诚美好的呼唤。  相似文献   

5.
沉沦梦幻的世界──郁达夫小说的心理世界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格就是生命”(福楼拜),“未来仅仅属于拥有风格的人”(雨果)。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能留给人们深刻印象的只有那些单而不群,风格别致的佳作。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就属于这类情况。郁达夫先生性格复杂,经历坎坷,艺术风格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小说成功地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忧郁,苦闷、自卑、强烈的非理性情绪化构成了这个艺术世界的内核。下面让我们从心理内涵的角度切入这个神奇的世界作一线心理探寻。一、沉沦的世界:非理性、性苦闷郁达夫小说从《沉沦》开始,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非理性的世界,一个为…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是我国文坛上负有盛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对旧社会的不满和反抗,曾唤醒过许多青年人沉睡的心;受到人们,特别是青年们的欢迎,在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追根溯源,我们看到,郁达夫受到外国文学,特别是屠格涅夫的影响是很大的。本文拟就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形象与郁达夫笔下的《沉沦》主人公形象作点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7.
关于《沉沦》的苦闷精神,大家讨论的很多。本文试图从文本出发(郁达夫《沉沦》集中《沉沦》的那一篇),通过其文本体现,揭露苦闷精神的成因。一苦闷精神的文本体现在《沉沦》中,主人公"他"游离于众人的视线,把自己封闭在可怜的孤高里.人为的使自己失去了任何交流的可能,压抑的自己都觉得孤冷的可怜。由于缺乏交流,他总是怀疑别人对他不怀好意,  相似文献   

8.
“我觉得人生一切都是虚幻,真真实实的只有你说的‘凄切的孤单’,倒是我们人类从生到死味觉得到的唯一的一道实味。”——《北国微音》“我是一个孤独的人。一个人从母胎里生下来,仍复不得不一个人回到泥土里。我的旅途上的同伴,终究是寻不着的了。”——《胃病》“在这茫茫的人海中,我只觉得身在浩荡的沙漠里。”——《落日》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象这样以满纸的“凄切孤单”直陈于读者面前的,除了郁达夫恐怕没有第二人了。从他发表处女作《沉沦》开始,孤凄的哀音便贯穿了郁达夫的整个创作。不仅在小说中,就是在他的散文、杂感、日记里,也随处可见“苦闷”、“孤独”的字眼。以至有人讥讽他是“故意在自己身上造些血脓糜烂的创伤来吸引过路人的同情。”然而,在阅读了郁达夫的著作,了解了他的生平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郁达夫所发出的孤凄之音并非无病呻吟,而是他整个生活道路和社会环境影响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自建国以来 ,我国的文学史写作就存在两种方式 :集体写作与个人写作。在“个人写作”范畴中 ,以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为代表的一批著作带着鲜明的国家集体话语首先出现 ;到 80年代 ,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与钱理群等人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出版 ,“现代性”视角在文学史写作中出现 ;90年代 ,陈思和与洪子诚各自完成一部当代文学史著 ,他们不约而同地站在启蒙立场上对当代文学流程进行反思 ,从文学史个人写作由“集体话语”到“启蒙话语”嬗变的动态过程中 ,我们可感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对文学史写作决定性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的《沉沦》出现在一九二○年的文坛,其独特的内容和格调,立刻惊世骇俗引起轩然大波。到一九三六年的《出奔》止,郁达夫以表现自我、感伤咏叹的基本风格,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作家兼评论家的郁达夫,在十几年的小说创作中有着自己的艺术探索和美学追求,尽管他没有专门文章阐述自己的美学观点,但从他的作品、他众多的文沦和序跋里,我们可窥视到这种追求的火花和真知灼见。任何事物都非一成不变,郁达夫小说的美学追求也是动态的、变化的历程,但笔者以为对真、美、情的追求在郁达夫小说中一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在《毁家诗纪》发表前为组诗添上注文,诗作抒情、注文叙事,诗文合璧,相得益彰;同时,国难与婚变的内容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组凄恻动人的自传体诗篇。郁达夫用旧体诗创作《毁家诗纪》,并用注文记录“毁家”的诸多细节,既是其“袒露自怜”性格的体现,也是郁达夫作为一个“骸骨迷恋者”以诗为舌、以诗为伴的本能选择。《毁家诗纪》是了解“郁王婚变”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郁达夫旧体诗创作的重要文献。《毁家诗纪》中的自传体诗文书写推动了旧体诗自传体诗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创造月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重要刊物.创刊于1926年3月16日,1929年1月因国民党当局查禁而终刊,共出二卷18期.《创造月刊》开始由郁达夫、成仿吾、王独清先后编辑,1928年7月成立了“文学部”,此后的编辑工作由编辑委员会负责.《创造月刊》是后期创造社的重要刊物,它和《文化批判》一道为倡导和宣传革命文学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二十年代末革命文学论争的重要阵地.《创造月刊》同人在创刊的时候,似乎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将要担负的历史使命.郁达夫在一卷1期卷头语上写道:“我们觉得生而为人,已是绝大的不幸,生而为中国现代之人,更是不幸中之大不幸.”所以,“我们志不在大,消极的就想以我们无力的同情,来安慰那些正直的惨败的人生的战士,积极的就想以我们弱微的呼声,来促进改革这不合理的目下的社会的组成.”郁达夫在这里流露出的口气,完全没有后来倡导革命文学的郭、成、李、彭诸人那种慷慨激昂的气魄.这当然与郁达夫个人的文学追求和人生态度有关,但也的确反映了《创造月刊》创造初期的宗旨和倾向.郭沫若、郁达夫、王独清、张资平等人发表在上面的作品,大抵承续前期创造社余风,不脱情爱、性苦闷、嫖妓,怀乡、伤时、自恋等窠臼.郁达夫的《春霄》、《街灯》(一卷1期)、《怀乡病者》(一卷2期)、郭  相似文献   

13.
最近,在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查阅现代文学期刊时,在《狮吼》半月刊复活号第七期(1928年10月1日出版)“邮政信箱”专栏内,读到了郁达夫致邵洵美的一封信。这封信,过去从未收入郁达夫的任何集子,1982年12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王自立、陈子善编的《郁达夫研究资料》一书的《郁达夫著译目录》亦未有系录,故为一封佚信。现将原信转录如下:  相似文献   

14.
同样作为西方唯美-颓废主义思潮在五四文坛传播的产物,《银杏之果》与《沉沦》在同为“自杀”的故事情节中,表现出走相径庭的艺术趣味和人生追求:《银杏之果》明显体现了注重精神情趣的沃尔特·佩特的“刹那主义”的影响,而《沉沦》则在对“外在压迫”和“悲痛感”的强调中走向“颓废”的反抗,凸显出20世纪20年代知识分子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艺术观与人生观。  相似文献   

15.
正确理解“孽海”与“花”的含义,有助于深入解读小说《孽海花》。本通过对小说本和有关资料的研析,指出《孽海花》中的“孽海”主要指当时正在沉沦的中国社会环境,“花”则既指名妓傅彩云,也指晚清“名士”。  相似文献   

16.
党教片——《沉沦警示录》,以触目惊心的沉沦案例,向全党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现实问题:在坚持改革开放,逐步实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一如既往,义无反顾地保持中国工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本文试就这个系及我党支部兴衰存亡的问题谈一点个人的浅见.1 市场经济对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负面影响市场及市场经济,本是商品经济的一种运行场地和机制,本身不存在姓“社”姓“资”的问题,但如何运用和适应市场经济,确有一个方向、道路问题.随同任何事物一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主题分析的个人特征、写作风格的特点及写作技巧方面,浅评了美国女作家凯瑟琳.诺瑞斯的《the holy use of Gossip》,认为该部作品是一个作者把自己对“流言”这个主题自由的表述和和写作技能完美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是在中西文化强烈碰触、冲撞下产生的一位现代作家。他是以表现个人孤冷感伤情绪的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在他的作品中,对自然的渴望与追求与他张扬个性、表露自我情感不断冲撞、时刻纠结。他笔下的自然深深地打上了个人感伤情绪的烙印。他的“回归自然”带着一种士人逃避现实的矛盾。这种喜好自然而又不能从中愉悦自我的情绪在郁达夫的作品中多有体现。文章旨在从郁达夫的身世、创作理论以及同陶渊明的自然主义相比较等角度出发,对郁达夫作品中这种自然的移情特征进行一番简要的剖析。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在自传中将自我呈现为一个被贫穷和饥饿折磨着的孤僻少年,这一形象既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又使读者进一步理解郁达夫人格气质的形成原因;同时郁达夫将个人的爱情创伤与弱国子民的屈辱感联系在一起,赋予个人的爱情创伤以宏大的意义,从而凸显出自我“感时忧国的知识分子”形象。这种叙述,使自我与国家、时代联结在一起,而获得了“意义”。这既是其时因现代报刊业的发达而产生的现代文人群体谋生的需要,也是胡适等人对自传文体的社会价值的倡导之故。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影响的作家。他一生除写了大量的诗词、散文、评论外,还创作了四十多篇小说。这些小说以“大胆的自我暴露”、“露骨的真率”(郭沫若《论郁达夫》)对封建道德和旧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在这四十多篇小说中,最可代表郁达夫创作主张和创作特色的,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写知识分子,一类是写妇女的。郁达夫在后一类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受压迫、受侮辱的下层妇女——“弱女子”形象。其中,有忠厚善良、饱尝生活艰辛的旧式妇女:有弱小无依,受尽资本家剥剥的贫困女工;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