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出了一个估计各月南向倾斜面太阳总辐射最佳倾角简单表示式,该式表明:太阳赤纬、水平面上太阳总辐射与直接辐射之比以及地面反射率为常数时,最佳倾角随纬度增加而增加而增大,且冬季增大较快;当纬度、太阳 纬和地面反射率不变时,最佳倾角随水平面上辐射经增大而减小,尤其在高纬冬季更加显著;夏季最佳倾角随辐射比的变化较小,这表明一地的辐射状况对该地的坡面最佳倾角有一定的影响,影响程度因季而异。  相似文献   

2.
温室效应太阳将能量辐射给地球表面,同时地球又以同样的方式将能量向宇宙空间发散。这两个过程维持着地球能量的收支平衡,保持地表温度的长期稳定。但是,地球向外发散能量是低温热辐射,这种辐射主要是红外线,它很难透过CO_2气体。因此,CO_2在大气中含量增加时,地球向外辐射的能量减少,从而产生辐射差额,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上升,并平衡在较高的水平上。这就是大气中CO_2增加引起的地球温室效应。上面的分析只是一种理论推测,实际上这个过程是否存在,  相似文献   

3.
论太阳总辐射的计算(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阳总辐射是地球上所观测到的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能量最主要的源泉.地表热量和水分平衡,首先与太阳总辐射的时空分布及其能量的转换有关.因此,太阳总辐射的研究,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现有太阳总辐射直接观测资料很有限,这些资料远未能满足研究太阳总辐射的需要,所以仍须采用间接的计算方法.本文首先对近代计算太阳总辐射的一般方法予以评述,然后对我们认为较合理的方法曾经给出的某些数据资料加以补充.  相似文献   

4.
世界信息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的内部不断地进行核聚变反应,并以辐射能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出巨大的能量。在这能量中,虽仅有二十亿分之一到达地球大气层,可一年也有1.5×10~(18)千瓦·时,约为1970年全世界耗能量的3万倍;其中30%被大气层反射,23%被大气层吸收,47%到达地球表面。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人们就梦想着到太空去收集太阳能,并使之转变成电能传输到地球上,以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太阳能发电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地球所接受到的太阳能,虽只占太阳表面发出的全部能量的1/20亿左右,但这些能量相当于全球所需总能量的3—4万倍,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次,宇宙空间没有昼夜和四季之分,也没有乌云和阴影,辐射能量十分稳定,因而发电系  相似文献   

6.
微波辐射合成邻苯二甲酰亚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苯酐和尿素为反应原料,通过微波辐射合成了邻苯二甲酰亚胺。结果表明:微波辐射法的反应速率显著提高,辐射反应100s,收率达85%,产品纯度为95%。同时考察了微波辐射时间、功率、原料配比以及输入能量对反应收率的影响,发现以苯酐和尿素为原料微波合成邻苯二甲酰亚胺的最佳反应条件为:苯酐:尿素=1:1.2(摩尔比),每克苯酐输入的表观辐射能为11.35kJ,采用连续辐射方式。  相似文献   

7.
太阳总辐射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能源。了解太阳总辐射的变化,对于研究气候的形成、探讨自然地理规律都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太阳总辐射的问题,有不少学者作过计算和研究。本文利用广东省1958—1975年的观测资料,就太阳总辐射的时空变化作初步的分析研究,以探讨其变化规律,以及总辐射与生产潜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太阳能:是指太阳的热辐射能,其利用有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两种方式,一般用作发电或者为热水器提供能源。核能:由原子核的链式反应所产生的能量,包括用于原子电站的核裂变能和正在研究的核聚变能。生物质能:植物叶绿素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于生物质内部的能量。风能:太阳辐射引起的空气流动的能量,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能约有2%转化为风能。氢能:氢氧化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地热能:地球内部具有的热能,是地球本身蕴含的能量。这种能源是从地壳中提出来的天然热能。  相似文献   

9.
由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能源部资助,约请了和美国环境动理学中心有联系的10多位专家撰写了这本书。地球表面的系统持续不断地从太阳和地球内部输入辐射和放射的能量,驱使板块运动和侵蚀,在地球表面曝露出亚稳态的矿物相。此外,能量流被生物体获取并转化。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日光温室内部热环境的差异性分布,在大寒日期间(2014年1月20-22日)对焉耆地区日光温室后墙和地面不同位点的温度和光照进行了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地表和后墙表面温度分布的不均匀主要由其表面的太阳辐射能分布不同和传热性能的不同所致。揭帘后,地表总辐射照度表现为由南向北递增,地表温度表现为中部前部后部,各部位温差最大值出现在下午16:00,此时中部地表最高达到29.2℃,而其表面的太阳总辐射照度为264.1 W/m2,小于前部。后墙表面的总辐射照度和温度自上而下递增。盖帘后,地表温度在南北方向上由南向北递增,后墙表面的温度自上而下递增。次日11:00时(揭帘之前)各部位平均温差最小。  相似文献   

11.
南极瑞穗站太阳分光辐射及大气透明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79年-1980年南极瑞穗站太阳分光辐射资料^[1-2]。统计分析了其太阳分光辐射特征及大气透明状况。初步结果表明:瑞穗站虽然地处高纬,因大气洁净仍有很强的太阳直接辐射能量;由于雪面的高反射率及大气的多次反射使得散射较大;直接太阳辐射、总辐射和反射辐射与sinh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散射辐射及与总辐射比与大阳高度角和大气质量有关。文中还计算了瑞穗站的大气透明度系数,并与拉萨和北京的大气透明  相似文献   

12.
怎样种出个"绿色大庆"?--谈发展生物质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上能量的终极来源,除形成之初集聚的核能与地热外,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地球形成后持续来自太阳的辐射。绿色植物出现前,辐射能尽散失于大气,惟绿色植物可利用日光能将它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碳水化合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贮存下来。绿色植物是光能转换器和能源之源,碳水化合物是光能储藏库,生物质是光能循环转化的载体。连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也是地质时代的绿色植物在地质作用影响下转化而成的。  相似文献   

13.
研究多原子晶体中纯二维电子与表面光学声子的相互作用性质,采用线性组合算符和幺正变换方法计算了多原子晶体中纯二维弱耦合极化子的基态能量、第一内部激发态能量和激发能量.结果表明:多原子晶体中纯二维极化子的基态能量、第一内部激发态能量和激发能量表示为耦合常数αn的幂级数,不仅包括不同支SO声子与电子耦合的能量,还包括不同支SO声子间相互作用贡献的附加能量.  相似文献   

14.
发展生物质产业潜力无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球上能量的终极来源,除形成之初聚集的核能与地热外,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地球形成后持续来自太阳的辐射.绿色植物出现前,辐射能尽散于大气,唯绿色植物可利用日光能将它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碳水化合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贮存下来.绿色植物是光能转换器和能源之源,碳水化合物是光能储藏库,生物质是光能循环转化的载体,连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也是地质时代的绿色植物在地质作用影响下转化而成的.  相似文献   

15.
利用格尔木1956~1994年的气温和太阳总辐射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太阳总辐射和气温的多年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30多年中该地区太阳总辐射没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年平均气温60年代为低值,70年代迅速上升,比东部平原地区提前,且呈现“冬暧夏凉”的变化趋势;70年代至90年代年平均气温与太阳总辐射呈现滞后一年的正相关;夏季气温与同期太阳总辐射有很好的正相关,但冬季的气温变化则与太阳总辐射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通常认为地球轨道要素(半长轴、偏心率、黄赤交角等)均为常数.这是由于在求解地球运动规律时,总是将地球和太阳视为匀质球体而以质点考虑,并认为除太阳影响外,无其他星体影响.但若考虑地球的‘非均匀性和周围星体的摄动力影响,地球的轨道运动将随时间变化.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表征光量子能量hv的品质的新参数——光谱等效温度T_λ,以及用T_λ表示的光谱量子有效能的新定义式,证明了T_λ与波长乘积等于常数的光谱等效温度方程的正确性,并得到此常数为5.33016×10~(-3)m·K,约为Wien位移定律常数的1.8394倍,在此基础上给出了黑体辐射光谱有效能函数.研究所得结果,可以说明光合作用产生熵减的结论错误的原因,并为建立辐射热力学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以日地距离、太阳赤纬和地理纬度等因子为根据,定量地论述了天文季节和天文气候带的形成,阐明了导致地球上热量时空分布的根本因素是太阳的天文辐射.  相似文献   

19.
宇宙中存在着温度为3K的背景辐射,故在宇宙中太阳的电磁辐射不会无穷远。利用字宙学的结果计算了微波背景辐射下太阳辐射的射程,并与地球大气中的情况做了比较。计算表明,宇宙中的辐射距离大约是地球大气中辐射距离的1亿倍。  相似文献   

20.
利用来自浮标卫星的数据和计算机模型研究地球海洋,科学家得出结论: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多于发散回太空中的能量,所以地球能量失衡,造成全球变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