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家伟  陈郁  乔家君 《河南科学》2010,28(4):501-504
以农户为调研单位对河南省吴沟村农业生产区位分析结果表明,距离、肥力、劳动力转移、兼业化都对农户农业生产区位产生影响.吴沟村农户农业区位的选择遵循以下规律:①距离对农业生产区位仍产生较大影响,地块类型仍按照菜地、好地、中等地、差等地有规律地分布;②在主要地块(面积较大,条件较好)种植主要作物——小麦、玉米;③即使经济状况较好,很多农户仍用人耕做,机械化程度低;④农户一般选择最近地块种植蔬菜、红薯等作物;⑤在劳动力迁移和兼业化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农户种植作物多样性减少明显,作物种植单一性现象突出.提出了改善吴沟村农业生产低效率的建议:①增加农业生产性投资;②创新土地制度,加快土地流转;③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2.
<正>葡萄是新疆农业生产的主要产业之一。随着新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葡萄种植面积将越来越大,仅石河子垦区近几年葡萄面积将增加至20万亩。新疆葡萄种植时间长、面积大,葡萄病虫害的发生呈日趋增长的态势,随着葡萄新品种  相似文献   

3.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应坚持面向市场调整农业结构,更好的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坚持区域比较优势调整农业结构,充分合理的利用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资源,坚持效益最大化调整农业结构,有利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要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力度,适当压缩农作物种植面积.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压缩粮食作物面积,增加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种植面积,建立"三元"种植结构.我省应重点发展蔬菜、亚麻、马铃薯及饲草、饲料等作物.  相似文献   

4.
 在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压力日益紧迫的背景下,生物液体燃料以其清洁、低碳、可再生性逐渐成为重要的替代能源之一。中国人多地少,在边际土地上种植非粮能源作物是发展生物液体燃料的有效途径。以中国生物液体燃料的3种主要原料作物(燃料乙醇原料甜高粱、木薯和生物柴油原料油菜)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因子综合分析法和动态阈值法评估适宜其发展的边际土地(包括宜能荒地和冬闲田)资源量并探究优化发展模式,为合理规划能源植物种植和产业布局提供数据支持。研究结果表明: 2015年,中国适宜甜高粱和木薯种植的宜能荒地面积分别为3463.67万ha和1232.82万ha,适宜油菜种植的冬闲田面积为1995.16万ha;在优化发展模式下,中国适宜生物液体燃料原料作物种植的边际土地面积可达5997.71万ha。  相似文献   

5.
脱毒甘薯营养丰富,适应性广,高产、稳产,增产潜力大,是重要的粮饲兼用作物。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农村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脱毒甘薯是繁荣农村经济的一个有效途径。近年来,我们在淮北地区通过反复栽培示范,现已累计推广应用20万亩,增产1.6亿公斤,增收3200万元。其中,1999年全市脱毒甘薯种植面积10万亩,增加经济效益16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6.
葡萄病害直接影响葡萄作物产物的产量,做好葡萄病害的防治工作,对于作物生产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本文就葡萄病害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以促进病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我国葡萄种植产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7.
采用小拱棚覆膜种植胡萝卜,在上市时间上填补了与露地种植上市供应的空白点,具有成本投入较低、生产风险小、技术简单易掌握、上市早(焉耆盆地6月中旬即可收获上市)、经济效益较高的特点。一般667m^2投入在1000元左右,667m^2产值可达3500-4500元,且这种生产模式利于复播,可提高土地综合产出效益,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已成为博湖县设施农业的主打作物品牌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举措。  相似文献   

8.
调查了佛山市近年的农业发展情况 ,发现佛山农业的特色已从传统的粮食生产为主的种植业 ,转变为以蔬菜、果树、花卉种植为主的城郊农业。由于大量作物新品种引种、工厂化育秧 ,以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采用 ,加上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使佛山的农业向城郊农业、现代农业的方向转变 ,为了给佛山农业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佛山要稳妥地引进和培养能用先进技术指导现代农业生产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9.
在内蒙古察右后旗实施京津风察源治理工程以后,通过科技扶持手段,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生物量,通过改善社会经济运行方式成为提高项目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本文对于内蒙古林业科学院开展的科技扶持项目实施3年以来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用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概念定性评价研究和生态足迹方法进行了定量评价,计算出科技扶持项目在82万元投入的情况下,能够节省近19万亩土地用于产生生态效益,还能够促使更多户农(牧)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杨盛贤 《遵义科技》2008,36(2):22-24
为了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值,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我镇大胆尝试,推广应用了多种以水稻为主体的种植模式,其中以水稻-菱角菜-洋芋是经济效益较好的栽培模式之一,目前我镇带动面积已达1.5万亩。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一种植模式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突出,进行蔬菜与粮食作物轮作,实行水旱轮作,既能有效解决蔬菜连作障碍而引起的农产品产量、品质、效益下降问题,而且蔬菜收获后种植水稻实行旱育稀植,提前移栽,又能提高水稻产量,稳定粮食生产,对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招远市域主要作物土地生产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规划就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土地的利用程度和经济效益.确定合理的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种植分区,可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调查分析招远市基础数据基础上,划分评价单元,通过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筛选确定主要作物产量的影响因素和因子,进行量化分级和指标权重的确定,对土地生产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完成了最优种植分区.结果表明:不同作物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同一地块的等级随作物不同而不同;根据最优效益原则,可对各作物进行相对较优的种植配置,划分作物最优种植分区.  相似文献   

12.
周治喜 《遵义科技》2005,33(2):57-60
玉米是我镇第二大粮食作物,也是我镇主要的旱地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1.2万亩,因地制宜地更换品质优良、产量高、抗性强、熟期适宜的杂交玉米良种,能有效地促进玉米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为筛选出“优、丰、抗”兼备的玉米新品种供大面积生产推广应用,今年我镇引进了9个杂交玉米新品种(组合)比较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农民对种植大豆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直接表现在大豆种植面积和种植比例的迅速增加。1980年,我市大豆面积不足10万公顷,种植比例为23%,1987年大豆面积17.8万公顷,比例达44.7%,到1993年大豆面积增到24.5万公顷,比例高达55、6%,由于大豆种植面积过大,打乱了黑河市原有的麦麦豆的轮作制,生产中大豆出现了重迎茬种植,其中重迎茬地块占50%,个别主产大豆的乡镇达70%以上。大豆重迎茬种植加重病虫草害发生的同时也使土壤环境条件变劣,不利于今后的农业发展。一、大豆重迎茬种植不利于生产…  相似文献   

14.
浙东平原水田以春花连作稻为主,复种指数较高,作物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不高。因此,如何优化种植业结构,为平原水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作出典范,有其重大的意义和科学价值。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与鄞县集士港镇农业部门合作,在鄞西平原祝家桥村望童公路两侧于1991年建立200亩“一优两高”农业示范畈。四年来,在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培肥地力,引进优良品种的同时,从优化种植业结构着手,调整种植作物,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席草(蔺草)、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以满足社会和外贸的需求,显著地提高了水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00亩示范畈1993年实现了粮食亩产超吨粮(省计面积)亩产值超千元;1994年粮食亩产继续超吨粮,亩产值超过两千元(表1)。1994年粮食面积137.9亩,总产138993.5kg,单产1007.3kg,比建畈前1990年粮食面积192亩,总产147072kg,单产766kg,增产31.5%。1994年亩收入2622.81元,比1990年亩收入650元,经济收入翻了两番。  相似文献   

15.
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与总耕地面积之比)虽然概念清楚,但代表意义不明确,人们难以根据复种指数的高低确切地比较土地利用的充分程度。作者认为,农业土地资源的完整内涵应是农业土地面积和一年中土地可供作物生长的生长期长度之积,而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用的土地资源量应是作物占用的土地面积和占用的生长期长度之积。因而提出用“土地空时积”和“土地空时利用指数”,作为农业土地资源量和土地利用程度的度量指标,并讨论了这两个术语的扩展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地膜辣椒套种糯玉米是一种高效立体种植模式,充分发挥了两种作物对光热资源的利用,提高了土地单位面积的生产率,是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灵丘县地处晋冀交界,位于北纬38°~39°农作物黄金种植带,是优良水稻、小麦、玉米和小杂粮的重要产地,也是抵御病虫害、保证农作物物种和发展有机农业的天然宝地。全县人口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万人,耕地面积3.40万hm2,粮食总产量保持在7.5万t,但全县受矿产经济的影响,农业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发展不均衡,种植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条短,缺乏农业龙头企业,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相当突出。应因地制宜,发挥地域优势,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发展有机农业,走出一条农业长效发展之路,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精准脱贫。  相似文献   

18.
以新疆石河子大学教学实验农场为例,利用线性规划方法,在以水定地、维持生态平衡、满足社会需求及最大经济效益等原则下,对该场种植业内部作物进行优化设计.各种主要作物种植面积如下:粮食作物142hm^2,棉花552hm^2,工业番茄110hm^2,果树55hm^2,苗圃77hm^2,菜地33hm^2,可实现总产值1916万元.  相似文献   

19.
东北三省是中国未来30年内最主要的粮食生产后备基地.该地区的水土资源和农业种植结构的合理配置是重振东北的一项重要任务.利用东北三省2002年以县为单位的主要农作物统计年鉴数据、GIS数据和DNDC模型作物基本生理数据.研究了该区主要农作物耗水量与缺水量空间分布特征.农业用水合理规划以及作物种植结构合理调整等问题.结果显示:①2002年东北三省农作物缺水量为1 515.6亿m3,缺水率为57.1%.其中辽宁省农作物缺水量最为严重,为562.1亿m3,黑龙江省单位面积缺水率最高,为69.0%.②未来黑龙江省作物将大幅度增产,尤其是玉米和大豆: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缺水情况将加剧,应加大人工灌溉.③黑龙江省东部尤其是三江平原地区适宜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其次是大豆,应适当压缩玉米种植面积;吉林省最适宜种植的作物是玉米,其次是水稻和大豆;辽宁省应巩固现有耕地面积,大力提高作物单产.  相似文献   

20.
围绕农业科技进步 实施三大重要工程●粮食持续增产工程:就是以实现“九五”全省粮食生产目标,采取以水地为主,水旱并进的方针,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强化技术的组成配套.努力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具体讲要在1400万亩水地上,大力推广优良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