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科技导报(北京)》2021,39(16):53-55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迫切需要,是推动能源转型的基本路径,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是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2.
 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按照这个计划看,未来40年正是新时代能源环保人大显身手的时期.希望我们能不负使命,立足中国,走向世界,为能源环保事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成为必然趋势。在海洋这片“蓝色沃土”中,蕴藏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海洋能,“碳达峰、碳中和”将为海洋能发展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围绕海洋能的发展,《科技导报》专访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海洋能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教授李伟。  相似文献   

5.
正"十四五"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点,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贯穿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逻辑主线。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在2020年9月召开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向世界做出庄严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这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因为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意义深远,所以如何实现这两个宏伟目标,值得深入思考。为确保内蒙古自治区如期实现这两个宏伟目标,在如何有效替换化石能源为氢能源方面做出几点思考,并给出初步对策。  相似文献   

7.
<正>传统化石燃料资源的日益短缺及其大量使用所引发的能源匮乏和环境污染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光能与电能是当前最受瞩目清洁的能源,其产生与利用方式与新型高性能的纳米材料开发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已成为科学界关注的热点.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在“双碳”战略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内科学家也将研究目光投向高性能的光电催化材料.  相似文献   

8.
世界能源转型就是由世界主导性能源更替所引发的能源革命、工业革命和社会革命,受世界科技革命及能源供需驱动,具有幕式变革特征,是人类文明进程中质量互变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世界科技革命的周期性及加速进化规律,以及世界能源转型的幕式变革规律,结合世界能源技术前沿和现有产业基础,综合判断本轮世界能源转型为天然气接替石油所引发的“低碳转型”,受智能化和页岩气技术革命驱动,始于2007年,将止于2032年,目前处于转型的第二阶段(“破旧”),2027年后将进入第三阶段(“立新”)。核聚变将在2030年前后登上历史舞台,2069—2088年将经历“零碳转型”,2088年后人类将走向能源自由。由于核聚变具有与化石能源截然不同的无穷大能量总体、弱地缘依赖性和零碳排三大特征,故其零碳能源转型将意味着颠覆性改变,也决定了低碳转型的方向。国家、行业和企业将需要在世界能源转型的总框架下,根据自身比较优劣势和战略定位,在当前出发点与远期“零碳转型”目标之间进行低碳转型路径的全局寻优。我国一次能源结构具有富碳特征,尽管天然气产业发展迅速,但要在保障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的同时实现“双碳目标”,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对能源革命、汽车革命做了一系列精辟指示,并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电动汽车出现于1834年,比内燃机汽车还要早50年,电动汽车的发展也是时起时伏,很大程度决定于技术、政策、企业、市场、资本等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政策驱动和市场驱动的良性互动.中国当前的政策、技术、市场互动良好,同时,由于我们的市场最大,中国已连续6年成为全球电动汽车产销量最大的国家.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在完成两次重要的能源转型之后,当前正在进行以碳中和目标为导向、旨在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三次能源转型。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发展面临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既要加快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又要牢牢守住能源安全底线。如何统筹好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是中国能源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研究认为:1)前两次能源转型均契合传统的经济发展规律,与工业革命相伴而生,能源作为普通生产要素,其结构在技术驱动下逐渐发生变革,正在进行中的第三次能源转型,核心动因不仅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能源安全,还包括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驱动,需要多端发力完成。2)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面临能源消费总量偏大、碳排放量偏大、能源结构偏煤、国内油气产量偏少、油气对外依存度偏高及可再生能源发展偏弱等安全风险。3)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应着力“三个加快”:充分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从化石能源清洁化、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及综合能源智慧化3方面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在煤炭、油气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加快科技创新,加快实施全面能源节约战略。  相似文献   

11.
 中国提出了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积极愿景,核能作为非化石能源有望得到进一步发展。“十三五”期间核电技术已经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核电未来发展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和挑战,包括核电厂址资源规模的争议、核电在未来电力结构中的发展定位、近零排放能源体系的新需求、电力体制改革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民众担忧与地方压力等。为此,建议应更加明确核能发展定位,丰富利用路径,凸显减碳作用。同时,应通过完善配套政策机制、加强民众宣传工作,尽量减小核能发展中面临的多方阻力。  相似文献   

12.
电力清洁化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其核心是电源结构如何优化重构。通过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对比了2060年福建省在3种“最优”情景下的电力能源结构及其特点。结果表明:(1)福建省当前电源结构呈现火电占主导、水电占比逐步降低、核电占比升高、风光能初具规模、生物质能仍待发展的特征;(2)未来若全省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碳排放较低的能源结构,需将电力装机容量提升至25500万kW,并大幅增加清洁能源和储能设备的部署力度;(3)若以电源结构丰富、配置均衡为目标,需将电力装机容量提升至18000万kW,推动电源结构向多样化发展;(4)若形成以可控能源为主导、稳定性较好的能源结构,则需将装机容量提升至20550万kW,但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部署力度大、费用高。研究发现,CCUS普及率达到82%并每年获得超过2620万t的自然碳汇“配额”是全省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的电源结构并实现电力行业碳中和的关键阈值。  相似文献   

13.
“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正引领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进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有色冶金产业作为“三高一资”行业,在“双碳”目标约束下,探索新的模式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首先阐释网络协同制造模式与“双碳”目标之间的作用机理,然后分析甘肃省有色冶金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双碳”目标的资源循环产业链企业群共生耦合网络协同制造模式和短流程跨企业共生耦合网络协同制造模式。通过运用新型信息网络技术,加强产业链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与资源互通,提升有色冶金产业的资源配置和生产效率,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14.
3月1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带来的挑战,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20年在联合国大会上中国首次向全球宣布,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要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相似文献   

15.
<正>为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明确了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的主要目标与主要措施。高校作为汇集和培养专业人才的基地,更应注重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的科学性,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置,从而培养出社会以及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不断输送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6.
由温室效应引发的一系列严峻的自然灾害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全球问题,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我国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争取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海藻场拥有高覆盖面积、高碳汇能力的优势,在我国蓝碳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综述海洋暖化、酸化、富营养化及近岸浊度增加对海藻场的固碳、储碳能力的影响,为评估乃至提高海藻场的碳汇能力提供参考,为现实碳中和目标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碳中和愿景对能源结构转型提出更高和更迫切的要求,能源结构优化转型是达成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条件和关键举措。系统梳理碳中和愿景提出以来中国发布的能源政策,选取122份中国碳中和愿景下能源政策作为样本,分析政策主体特征、政策工具选择偏好、政策主题内容等政策结构逻辑,探究政策文本形式特征,把握当前能源结构转型政策着力点。中国能源政策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未来能源政策应注重提升政策主体的协同与联动,增强政策内容的衔接与细化下沉,强化政策工具的组合与均衡运用,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能源结构优化机制,充分发挥多元政策工具的组合效应。  相似文献   

18.
邱小云 《华东科技》2023,(1):119-121
<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点,同时,这一问题也对全球经济发展和人类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相关研究机构调查显示,2019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98亿吨,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8%~29%,位列第一。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伴生的发展问题。近些年,我国已经逐步落实了一系列碳减排措施,并明确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19.
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主力军,对于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应对高比例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给电力系统带来的挑战并适应电力体制改革进程,通过市场化方式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已成为一项关键任务。首先,对国外可再生能源发展和市场化交易进行了分析;其次,梳理了国内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以及绿证市场进行了现状分析;然后,基于“双碳”目标和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设计了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交易体系,包括可再生能源电能量市场、超额消纳量市场和绿证市场;最后,选取某风电场为例,对于本文提出的市场化交易体系进行算例分析,以期为促进可再生能源市场化消纳和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科技创新是驱动经济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如何测度和评价科技创新对“双碳”的支撑作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理论分析构建了包含供给侧、需求侧和治理侧的科技创新支撑“双碳”目标实现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了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绿色低碳技术开发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绿色城乡一体化和生态碳汇能力6个一级指标。通过研究发现,科技创新能够显著支撑“双碳”,并且供给侧效果好于需求侧,治理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科技创新支撑“双碳”在时间维度上稳步上升;在空间维度上存在地理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