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张吉江  董蕾  张鑫 《科技咨询导报》2011,(18):198-198,200
钻完井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交叉密切合作才能完成。创造性地提出服务商提前介入钻完井项目的项目管理新模式。此模式应用于渤海湾NB35-2油田钻完井开发项目,结果证明,服务商代表提前进驻项目组,实时掌握项目进度和原始生产数据,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在各学科团队间实现无缝沟通,不仅能大大提高项目组的工作效率,提高钻完井作业质量、降低作业费用,而且对今后中海油成功开发海上边际油田和提高稠油油田的采收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适应海上油田后期灵活、适时调整开发,在钻修井机具选型方面,渤海金县1-1油田修井机创造性地配备了315t提升系统(具备5000 m钻完井作业能力),循环系统和其它配套设备仍按照180t常规修井机配置。5000 m井架式修井机在多功能生活支持平台的配合下,可实现油田后期钻完井作业。该设计能在兼顾油田修井、调整井作业的同时,有效降低油气田开发初期钻完井作业投资,提高油气田开发效益。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渤海湾相继发现40多亿t地质储量的原油,但这些原油多为稠油和重油,难以开发,在陆上油田开发经验不能用于海上,又无国际先例可借鉴的情况下,基于海上稠油开发历程及现状,深入分析了海上稠油油田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有针对性地集成、创新了适合于海上稠油开采的先进技术,逐步建立完善了海上稠油高效开发思路和技术体系。该技术有效降低了油田开发成本,并成功地开发了被国际石油公司称为“21世纪挑战”的海上最大稠油油田。成功研发了开发海上边际油田的“三一模式”和“蜜蜂模式”,应用于渤海边际油田开发实践,并探索出一套适用于海上油田开发的优快钻完井技术。在此基础上,为了实现渤海油田产量进一步增长和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经过长期技术探索与矿场实践,大胆提出了海上稠油高效开发新模式,即模糊一、二、三次采油界限,通过技术创新和创新技术集成,使油田在投产初期迅速达到高峰产量并高速开采,始终保持旺盛生产能力;采取多枝导流、控制适度出砂、早期注水、注水即注聚、注水注聚相结合等技术;通过以聚合物驱为主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多枝导流技术、电潜螺杆泵举升技术和地面除砂工艺等技术体系,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出更多的原油,达到最大采收率。基于高效开发新模式思想,成功开发了迄今为止世界海上最稠的渤海南堡35-2油田,并已在多个油田进行应用。这一创新的认识与实践,不仅为我国海上油田开发探索出一条新路,也为世界海上油田,特别是稠油油田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固井作为钻完井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其作业费用的高低会对钻完井作业产生很大的影响.该文通过调研海上油田固井作业费用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海上固井作业费用的主要构成,并研究了影响海上固井作业费用的关键因素,对于合理利用固井费用和有效提高固井质量具有积极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微构造精细表征及在剩余油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高剩余油的预测精度对进入开发中后期的油田是极为重要的,只有准确预测剩余油的分布,才能通过开发调整提高产量。微构造形态控制着剩余油的分布,其表征精度直接影响着剩余油分布预测的可靠性。海上油田井网不规则且密度较小,仅依靠井点信息难以表征油田的微构造形态。因此探索研究了海上中后期油田的井震,结合精细表征微构造技术。通过研究总结出包括井震精细标定、地震切片识别微构造、精细构造成图等在内的一系列微构造精细表征技术。在海上油田开发调整研究阶段充分应用该技术,对该油田的微构造进行了精细表征,结合生产动态动静结合分析剩余油形成机制,达到提高剩余油分布的预测精度的目标,指导了调整井位的设计。后续新钻调整井证明,微构造形态表征精确,剩余油预测准确,提高了油田的产量。  相似文献   

6.
径向水平井侧钻工艺的试验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低渗透油田的开发现状,开展径向侧钻水平井技术的研究应用,详细论述了径向侧钻水平井钻井的工艺技术,使老井改造、加深、侧钻小井眼钻井技术及径向水平井等钻井完井配套技术得以快速发展,对低渗透油田开发剩余油气,提高采收率和综合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QK18-1油田作为95年的第一次优快试验项目,三口井平均钻井井深3561米,钻井工期平均为18.82天,实现了钻完井的突破和十大新技术。渤海各油田多年以来的开采开发,作业环境较之前不断变化,井下压力关系更加复杂,防碰问题形势严峻,安全和管理难度增加。解决这些油田开发的问题,单独依靠某一个专业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要依靠油田开发大团队的力量才能解决,面对新的环境条件,弘扬优快大团队精神,将QK18-1油田作为优快二次试点项目,成立了由油藏、作业区、开发部、钻完井部、承包商等多专业、多部门、多公司组成的联合项目组,共同解决渤海油田开发的难题,探索和学习新的钻井技术和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海上油田蒸汽吞吐化学增效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海上油田蒸汽吞吐技术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由于部分稠油油田的地质油藏特性、钻完井方式、平台空间及操作成本等因素的制约,导致海上油田蒸汽吞吐的应用难度高于陆上油田。蒸汽吞吐化学增效技术通过在传统蒸汽吞吐注入流体的基础上添加化学增效复合药剂的方式,能够在热采效果的基础上,扩大波及体积、提高热采洗油效率以及降低原油黏度,从而改善稠油油田的蒸汽吞吐开发效果。从化学增效机理、室内物理模拟以及渤海某油田数值模拟实例的角度,探讨并评价了该技术的提高采收率效果和经济性。基于渤海油田某区块矿场试验方案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显示,经过7个周期热采化学增效剂吞吐,在常规热采基础上增油幅度达16%,投入产出比达1∶6.3(油价按40美元/桶计)。该技术成果为深入开展海上油田热采技术开发奠定了基础,并为海上稠油高效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海上油田不断深化开发,无人采油平台以及综合平台的修井工作量在不断增加。如何在安全高效的前提下提高修井效率,并节约一定成本,已经是油田开发的重要课题。渤海油田在充分论证各项安全指标的前提下,首次引进液压修井装置完成两口注水井管柱更换作业,通过对液压修井装置在海上采油平台现场作业过程中施工技术要点的总结,不但为油田开发提供了大量基础数据,同时积累了作业经验,为液压修井装置在海上采油平台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东海勘探开发的深入,多个低孔渗气田被发现并投入开发,但由于储层孔隙度渗透率低,易被钻完井液污染,前期应用PRD等无固相钻开液,起到较好的储层保护效果,但钻井液无法直接转为完井液,完井后需要破胶,易因漏失造成储层污染,针对这类低孔渗储层优选出一套新型钻/完井液一体化体系,该体系在50~160℃情况下均具有较好的流变性、滤失性能和储层保护能力,并在东海某区块的6口井8-3/8″(212.725 mm)水平段的钻进中进行了现场应用。应用结果表明,该钻完井液一体化体系具有良好的流变性、抗温性和携砂能力,且API滤失量低,储层保护能力强,能够满足现场作业的施工要求。该体系在东海低孔渗油气田的成功应用,为东海低孔渗油气田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可在海上水平井钻井作业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低渗疏松砂岩气藏不仅具有常规低渗气层孔喉细小、敏感性矿物含量高、毛细管压力大的特点,同时储层胶结疏松,在钻完井、开发过程中易受到损害。以南海DF1-1气田低渗疏松砂岩气藏为研究对象,针对气藏自身特点并结合现场施工工艺,改进了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对工作液伤害的评价方法,并系统评价了气藏的伤害机理。研究结果表明:PRD钻完井液体系对气层主要损害机理为有机固相堵塞和水锁;生产过程中微粒运移伤害程度弱。改进后方法的评价结果更加符合现场生产实际。建议在后期开发井钻完井设计中优化PRD钻井液体系配方,加入5%粗粒刚性封堵颗粒,有效降低有机固相、液相侵入程度;增加完井液中破胶剂用量至6%,提高破胶效率。  相似文献   

12.
A 油田是海上首个实施非常规稠油热采开发的先导试验区,其开发效果的评价直接影响着海上后续非常规稠 油资源的开发动用。根据热采井的生产动态特征分析了边水对热采井开发效果的影响,建议热采井距边水200~300 m 以上;通过对比分析同井注热前后及同层位相邻位置冷热采井的开发效果,热采井周期平均产能和累产油量均是冷采 井的1.5~2.0 倍左右;利用流温法及米采油指数法综合评价了热采有效期,有效期在240~339 d,平均298 d;根据钻后 热采井周期平均产能、周期产油量及油汽比等参数与钻前设计值进行对比评价,认为排除试验阶段防砂工艺、管柱问 题以及钻后储层变化等原因外,其他热采井均达到第一轮次吞吐预期效果,热采井周期平均产能为57 m3/d,周期产油 量1.80×104 m3、周期增油量0.7×104 m3。可见多元热流体吞吐热采増油效果明显,对海上其他非常规稠油油田的开发 具有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7月20日,长庆油田公司部署在安塞油田的杏25--006丛式井组钻完第14口井,这个设计24口井的井组全面钻完后,将成为长庆油田井数最多的丛式井组.正是丛式井等新技术在油气田产能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长庆油田在发展中节约了大量土地资源.2001至2006年,这个油田共打开发井9423口,累计节约土地12601亩,节约征地费用达2.93亿元.  相似文献   

14.
海上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注采调整难度加大,如何有效动用低深稠等边际储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目前,国外智能井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了二十余年,而中国智能井驱油技术从引进跟跑已步入了跨越发展的最佳阶段。针对中国海上油田增储上产的客观需要与智能井升级的发展现状,开展了国内外智能井技术理论及矿场应用的综述研究,并依据陆相沉积的开发特点和生产难点,分析了当前中国海上智能井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制约因素,探讨了智能井技术发展的目标方向与潜在途径。研究表明,海上智能井技术与数字油田联合升级的潜力巨大,国内关键的技术突破已为系统性升级奠定了扎实基础。智能井技术的低成本发展,对推动海上油田增储上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各种漏失类型及各类技术难点的分析,优选低密度高强度防漏水泥浆体系、优化完井固井工艺技术和套管附件,形成了一套针对三塘湖油田漏失井固井技术和一系列的完井技术.  相似文献   

16.
随着渤海油田3 000万t持续稳产战略目标的不断推进,工作量持续激增,在卖方市场背景下,钻完井作业面对严峻的成本压力。为控制成本进行多方面改进尝试,通过制定海上钻井米成本指标、改进公共成本分摊方法、改进成本跟踪方法、开发新系统以及制定新举措等途径,降本增效初见成果。  相似文献   

17.
为了使屏蔽暂堵钻(完)井液在井壁上形成渗透率接近零的泥饼,需要测量暂堵颗粒的粒度.介绍了光散射法粒度测量技术的原理、特点,并介绍了它在储层保护钻井液配方设计中的应用.与其他传统的粒度测量方法相比,它具有测量速度快、样品用量少、测量范围宽,无需用标准物进行标定等特点,是定量设计屏蔽暂堵钻(完)井液配方、优选暂堵颗粒的好方法,在石油行业及其它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该技术成功地为塔里木、青海、长庆等油田设计屏蔽暂堵型钻(完)井液配方.  相似文献   

18.
特低渗透油气资源在剩余油气资源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由于低孔低渗的特点,特低渗透油层在钻井、完井、采油、增产改造、EOR 等全过程均会发生储层损害。以镇泾油田长8 组为研究对象,对钻井完井液、压井液和压裂液顺序接触储层对储层的损害进行了方法探讨和实验评价。结果表明,钻井完井液对储层的损害最严重,压裂液次之,压井液最轻。分析表明,流体敏感性损害和漏失损害是钻完井液损害储层的主要因素。压裂液乳化、残渣、液相圈闭、浸泡时间损害,天然裂缝与水力裂缝堵塞,压裂液的冷却效应是压裂液损害的主要因素。最终提出了加入封堵剂改善钻完井液性能,从压裂工艺、压裂液体系出发改善压裂液的解决方式,实现全过程储层保护是特低渗油藏开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干热岩是一种清洁、环保、可循环利用的再生能源,开发潜力巨大,是最具环保性能的未来清洁能源。概述了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干热岩工程项目,依据干热岩岩体硬度高、可钻性差、地层温度高等特点,指出了干热岩钻完井工程存在的技术难题,主要包括钻井效率低、地层温度高、井壁稳定性差、井漏现象严重等问题;针对钻完井存在的技术难题,分析了干热岩高效破岩工具、钻井液技术、高温固井技术、控压钻井技术、膨胀套管技术、定向井技术和液氮钻井等关键技术在干热岩中应用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20.
针对海上油田开发井距大、储层砂体形态变化大、横向分布极不稳定的特点,在现有水驱砂岩油藏采收率经验公式使用普适性不足的情况下,综合考虑了水驱控制程度及注采井数比对油田采收率的影响,提出了考虑水驱控制程度及注采井数比的采收率随井网密度变化关系表达式.通过渤海油田开发案例验证表明:新公式能够更加科学合理描述海上油田采收率随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