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仁”作为伦理范畴是春秋时才产生的。但是把“仁”作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则始自孔子。孔子论仁,实为数不多,整部论语才数十处。孔子主动论仁,为数就更少,“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整部论语才二、三十处。但仅此,已足见“仁”在孔子伦理思想体系中的位置了。也就是说,不管是从逻辑归纳出发,还是由内在的逻辑考察出发,我们都可以看出:“仁”是孔子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14篇出土文献孔子言论为参照,尝试订正一千八百余年来对《论语.子罕》首章的误谈。通过分析《论语》本文,尤其是以出土文献为参照,可以看出,孔子很少说到"利",而多次谈论"命"、"仁"。作为儒家创始人,孔子信从命与仁的观念。《子罕》首章的句读当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与"当看作"举"(称引)的通假字。该章可直译为:孔子很少说"利",却(多次)称引"命"、称引"仁"。  相似文献   

3.
历年来对孔子思想的研究,往往比较注重他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而对他的经济思想不甚关注,认为孔子“罕言利”,没有堪足称道的经济思想。以致对孔子的经济思想论者不多,更没有形成有关孔子经济思想研究的专著。不过学界同仁仍然有所笔耕,其内容涉及义利观、财富观、生产观、消费观、分配观、人口观、赋役思想以及整体经济思想评价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道德伦理对中国的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其家庭伦理道德观念是其道德思想的基础,而孔子的持家道德对现在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其中包括孔子的富贵观,孔子认为追求富贵是社会向善的标准,但是追求富贵也要信守道德。“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富贵要与义相匹配,要与国家兴衰相合,这才是符合道的,虽然追求富贵但是也要提倡节俭。孔子的持家道德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提倡人们勤俭持家,创造财富,建设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5.
释迦牟尼的社会政治思想同孔子既有不谋而合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他们都重视纲常伦理,但孔子主张用“礼”,释氏主张用“惭”、“愧”来维护。孔子重祭祀,释氏重修行。孔子只看重治学和为政,轻视生产实践,罕言利,释氏不轻视种田经商等正当职业,不歧视平民百姓。他们都强调仁政,重视正已,主张勤政,反对独断专行,但孔子认为礼治、德政优于法治,释氏崇信法治,孔子厌烦谈论富国强兵,释氏重视世俗人方便获财和统治者的气力强盛、降服外敌。  相似文献   

6.
古今学派林立,能在两千多年历史上起深远影响的屈指可数。中国古代春秋末期的布衣孔子居然成为历代妇孺皆知的“圣人”,其思想学说竟然对中国及周边国家以至大洋彼岸产生超时代、超国界的影响,世所罕见。探析孔子及其伦理思想影响深远之成因,批判地继承孔子伦理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从中吸取有益的启示,将有助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建设。孔子及其伦理思想影响深远的成因何在?一些论者往往简单地断定,这是历代封建王朝极力推崇的结果。无可否认,自从汉代“独尊儒术”以来,孔子被封建统治者们封为.“文宣王”、“至圣先师”、…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义利观是一个复杂的思想体系。他肯定人的求取私利的本能,鼓励人们通过正当途径追求个人私利;但更主张公利的义,认为义高于一切。孔子这样的义利观并非纯意识形态的道德规范,而是他面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大同社会”的解体和“小康社会”的兴起,使他不容回避“私有”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历史变故,使他认识到财富失衡将导致社会动荡和混乱。为实现“小康社会”的政治思想,必须通过“义”去调节社会财富的严重不平衡。为富以道,以义制利,安贫乐道,舍利取义,完整地体现着孔子义利观“安百姓”的政治目的。孔子“罕言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利最难言”,目的在于君子人格的完美。  相似文献   

8.
君子是孔子在《论语》中树立的理想的人格典型。孔子对“君子”这个概念的含义做了重大的修正。他认为,君子是求“道”,学以致其道的人。由于仁道很难直接把握,但礼乐、忠恕之道与仁道有极大的关联,因此,君子是通过克己复礼,掌握礼乐和忠恕之道来达到“道”的人。最后,求道有得——“德”——就成为了真正的君子,所以君子最主要就是指有德之人。这样的得道君子是符合道、与道为一、以身体道的人。在孔子看来,这才是获得了人之为人之本质的真正的人,真正的存在。所以,“君子”在孔子这里已经被赋予了存在论、本体论的意义。孔子的“君子”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9.
孟子以孔子的“私淑”弟子自命,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在伦理思想与修养方法方面,他把孔子以格言、命题构成的内蕴丰富而形式粗略的体系,加以补缀和引伸,使其具有逻辑连贯的特征;而在实际上,不着痕迹地把本来是与奴隶主贵族利益相联系的内容,变为适合地主阶级开创封建大一统的需要。与战国后期孔学的另一重要继承者荀子比较,虽然孟子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泥古守旧的倾向,不若荀子对传统思想学术之富于批判精神,在伦理思想方面,也反映出这种情况,但是,孟子准确地把握住了孔子伦理思想体系中的矛盾因素,经过理论的推衍,确实把孔子的伦理思想包括修养方法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重要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仁说是朱熹伦理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文章从对“仁”的概念、对“仁”与“公”的关系及忠恕之道的阐释、朱熹政治思想中所体现的“仁”的生态伦理思想等四个方面,来阐发朱熹仁说体系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以期为当代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1.
“和谐”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以“仁”为内容,“礼”为形式。文章以介绍孔子的和谐思想为切入点,进而说明其对维护当今社会秩序的启示。孔子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两个方面,突出指出其中“义利观”、“尊尊”、“仁政”等观点对现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维护社会秩序的现实指导意义。但由于孔子所处时代的局限性,我们对待孔子的和谐思想应采用辩证的态度对其扬弃,从而使孔子的和谐思想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传统经济伦理思想是以儒家经济伦理为核心,以墨家等诸家为补充的伦理思想体系。本文对孔子、墨子的义利思想进行比较,以挖掘其现代价值,使之有益于中国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新思潮洗礼的林语堂,在新编历史剧《子见南子》和用英文编撰的《孔子的智慧》中,通过对孔子言行及孔子思想的伦理审评,消解了被汉宋儒家神圣化了的孔子形象,让孔子形象向人性化回归,把他还原成具有再接再厉的可贵精神、顺乎人性的道德修养和近乎人情的、集智慧和喜怒哀乐于一身的活生生的“真人”形象。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九年级语文教材(上)有一篇经典文章——《〈论语〉十则》,教参对其内涵作了很好的概括。但笔者想补充一点,那就是,此文在字里行间十分清晰地透显出了儒家(孔子)的“和”的伦理道德观念:与人和谐,与社会和谐。夫子在循循善诱的教学中,将“和为贵”这一儒家的思想理念浸润到学生的心田。请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中义利观是一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儒家经典中,就是所谓的“义利之辨”。朱熹视之为“儒者第一义”(《朱文公文集·与延平李先生书》)。 有人认为,先秦儒家义利观就是重义轻利。更有甚者,有人不究全部内涵和精神实质,仅仅抓住重义轻利的抽象概念,并赋予一种狭隘的理解,便笼统否定,大加挞伐。有鉴于此,本文本着求实的精神,对先秦儒家义利观作一历史的考察和辩证的分析,以还其本来面目。 “义”的原意为礼仪的仪,后来假借为适宜、合宜,即人生活动,人际关系中的应当和准则。先秦儒家所说的“义”,一般是指道德上的应当、应该。“义者,宜也”(《中庸》)。义在与私利相对时,意谓国家、天下之大利,也称作“公义”。“利”的本意为锋利,后引申为利益、好处、财利。先秦儒家所说的“利”,一般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物质利益和功利,有时是专指个人的私利。所谓义利观,就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关于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关系问题的认识或看法。综观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关于义利观的经典论述,我们不难看到,先秦儒家的义利观有着丰富的内容。把这些内容归纳起来,笔者认为其主要观点是: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诗经》可以说是集中而突出地反映贵和思想的最早的一部书。这种贵和思想一以贯之的本质内涵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和睦共处。而这一点与孔子的“仁学”思想有着密切联系。由此可见《诗经》对孔子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韩振芸 《科技信息》2009,(21):251-251
清代文学家曹雪芹曾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第5回)简言之,世事和人情构成了生活的主要内容,懂得了世事和人情,才能写文章,揭示了生活是文章源泉的道理。唐代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只有勤奋阅读书籍,写起文章来才能运用自如。书籍是前人生活的客观反映,阅读书籍,实际上是在间接地认识生活。生活是作文之源,而阅读书籍吸收营养就是作文之流。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是第一个提出“以德治国”的伟大思想家。孔子认为“仁”德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目标,是推行“以德治国”的基础。孔子在鬼神迷信盛行的春秋时期,强调“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的人本思想,第一次把人抬到鬼神之上,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飞跃。推行“仁政”,天子、国君应率先修养个人道德,然后再以道德教化百姓。孔子主张德治为主,还必须辅之以刑法;“中庸之道”是以德治国的基本方法,也是人们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以礼让为国”,反对战争,主张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这些都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人格学说,是孔学体系中最有现代价值的理论。孔子人格学说的直接历史渊源是发达的周文化;孔子继承和完善了周文化中的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孔子人格学说依“人”、“禽”之辨,“人”、“民”之辨,“君子”、“小人”之辨为梯阶,最后达到“仁”、“知”、“勇”的理想人格境地;孔子的人格学说在回应未来世纪的“文明冲实”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优势;若能加入西方人格学说中的“情”、“意”因素,将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格模式  相似文献   

20.
周荣华 《科技信息》2008,(23):181-181
东西方文化之不同,以孔子与苏格拉底伦理思想为端倪。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认为血缘亲情是道德的终极因素,提倡美德在于人伦或情感。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是知识”,提倡知善才能行善,理性知识才能才能至善,情感则是至恶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