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7 毫秒
1.
 考古学是近代形成的以地质学和生物学的学科方法研究人类及与其相关历史的科学.作为世界考古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考古学,自19 世纪末考古学传入中国以来,虽然仅有百余年,但是其所取得的成就已为国际学术界所瞩目.  相似文献   

2.
文学的性别研究是以文化研究为根基的一种“性别诗学”,建立在文学的地域文化研究基础上的“地缘诗学”是文学之文化研究的另一种视角和方法。在文化研究这一宏观学术范畴中,性别和地域的视角、方法完全有可能结合于文学研究之中,性别的思考和地域的思考可以在差异性的寻求方面达成默契。将性别的视角和方法引入地域文学研究,是在性别诗学和地缘诗学相结合的层面中开辟多元一体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途径。关注地域文学的“性别书写”可以有效地整合关于现当代文学的性别研究和地域研究,成为开展文学文化研究的新场域。  相似文献   

3.
兴起于现代并以人关怀为深刻背景的性别理论(gender theory)或性别研究(gender studies),作为学术研究的新理念和学术批评的新视角,正越来越为哲学、学、法学、艺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人学科所重视,尤其给当代中国学术批评以深刻启示。性别研究填补了传统学术中忽视性别问题和性别作用所造成的性别批评的空缺,性别理论不断推动着当代人反思历史和检讨现实,体现出空前的学术活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考古学源于生物地层学研究,并从中国近代考古不创立开始,就很重视古代人为生存环境的研究。生存环境研究是环境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但无法以生存环境研究替代环境考古学研究。地学与考古学结合可使两学科得到互补,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古DNA技术使考古学对古人遗骸的研究得以进入分子水平,为民族考古学对过去人群的研究,如性别与家系鉴定、族属分辨、群体内部关系及群体迁徒等,提供了直接的证据,为高新技术与人文学科的交叉研究开辟了全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通过介绍费侠莉、白馥兰对中国古代妇科医学史和技术史的研究,刘兵、章梅芳合著的《性别视角中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展示了女性主义科学编史学视角对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的价值。费侠莉通过对中医妇科在宋明之际发展的研究,白馥兰通过对房屋建筑、纺织技术、生育技术的历史研究,分别揭示了中医妇科和日常技术实践的父权制意蕴。该书展现了性别视角与人类学视角、反辉格和后殖民主义视角的联系,而女性主义科学编史学与传统的实证主义编史学的根本区别还在于所持的科学技术观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音乐考古学是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界燃起的一颗新星,它对当下中国音乐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的出现改写了先秦音乐史,掀起了重写中国音乐史的话题,改变了中国传统音乐史学研究的史料结构,使中国音乐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90年代,国际范围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趋于活跃。学者们多以比较中俄经济转轨视角来探讨中国模式。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开始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和现代化道路等视角对中国模式进行更加广泛的讨论。2004年5月雷默提出“北京共识”更是催生了中国模式的深入讨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一些曾经认为西方经济体系完美无缺的国内外学者对于被许多发展中国家称赞并仿效的中国模式表现出浓厚兴趣。然而其关于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的内涵、独特性、面临的挑战及世界性的深远影响等解读,因立场、视角和心态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别。通过对近期国内外关于中国模式问题的研究现状总结梳理,展示了近年来学界对该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重要成果,旨在促进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理论与方法对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影响日趋明显。白馥兰作为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美国学者,积极将“社会性别”的视角运用到对中国技术史的研究中。她的《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一书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纺织技术与生育技术的性别解读和历史梳理,揭示了中国古代性别观念与技术相互影响、相互建构的动态关系,展现了新视角应用于技术史研究的可能性与独特魅力。这一工作为中国技术史开拓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同时还表达了对传统技术观的挑战与对传统编史观念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潍坊学院学报》2021,(3):72-77
新考古学致力于使考古学直指人类社会以及人类行为的本质,揭示一切演化过程的联系与动因,从而得到一般性的法则为社会的进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但客观上新考古学对于考古材料与文化土壤的分离、单纯强调功能与联系的手段,可能使逐渐形成自己独特体系的中国现代考古对社会与历史的研究产生割裂。本文以新考古学为例,分析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考古学范式,旨在探究新时期我国考古学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1.
聚落考古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项全新探索.它的潜力在于能够根据人类栖居形态的特点和变化来观察社会结构的特点与渣变的轨迹。因此.从狩猎采集的游群向国家的渣进.可以从社群栖居方式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结构的发展。在文明和早期国家起源研究中,城市的出现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被广大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所关注。但是由于文献记载的局限,早期城市的发展往往需要靠考古学来了解。而聚落形态研究就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观察人类社会如何从自治村落向集中城市发展的过程。从当今国际学界研究的视野和成果.结合中国案例的探讨来介绍这个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可以为我们的聚落形态和城市起源研究提供一个世界性的参照。  相似文献   

12.
对扬州市的SPOT5数据进行几何精校正,选取1、2、3波段进行假彩色合成并与全色波段融合,根据不同地物的影像特征以及重要遗址点的GPS定位数据,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对SPOT5图像进行目视解译,绘制出自春秋建城以来不同历史时期扬州城址的解译图以及长江、运河河道的变迁图,分析扬州城址变迁的规律和原因.古邗城在建立之初就是一个为了争霸中原、开邗沟所设立的屯粮驻兵之地,所以近2500年以来扬州城址的变迁除与其他城市一样受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外,更受长江、运河河道的南移和军事战争频发这两个因素的制约.以隋唐时期为界,隋唐之前城址的变迁以前者的影响为主,隋唐之后以后者的影响为主.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安徽江淮流域环境考古研究的回顾,全面总结该地区近年来区域环境考古研究取得的成果和新进展。同时对该区环境考古研究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梳理,指出安徽江淮流域环境考古研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思路,即通过多学科、多手段对区域自然沉积地层和考古遗址地层的多环境代用指标的环境考古综合集成研究:(1)建立区域高分辨率的年代框架和环境演变序列;(2)通过典型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研究,建立区域考古学文化序列;(3)建立洪水灾变地层标志,提取地层洪水灾变事件信息;(4)探讨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演变的响应机制。研究将为探究安徽江淮流域古代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轨迹,揭示区域环境演变和古洪水事件对该区人地关系的影响机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15.
从好莱坞影片《花木兰》入手,结合东西方化语境,对艺作品中常见的“女扮男装”叙事模式及其二重性进行辩证透视,从而肯定性别批评有助于我们超越固有思维定势去发现新的作品世界。  相似文献   

16.
17.
环境考古学发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出现了新考古学派,导致包括环境考古学在内的许多考古学分支学科的出现。环境考古学的发展经历了线形模式阶段、系统模式前阶段和系统模式后阶段3个时期,并逐渐形成4个主要的研究领域:地学考古、植物考古、动物考古和分子生物考古,其中地学考古涉及到地貌学、沉积学、土壤学和地质年代学。环境考古在考古学理论方法框架中主要应用于遗存堆积前、堆积及堆积后理论中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中国环境考古学研究现阶段最需要的是工作方式与研究方法的改进。  相似文献   

18.
对取自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的9块考古样品进行植硅石分析,结合孢粉分析资料,恢复了该遗址的古生态环境,进而解释了为什么栖息于淮河流域的贾湖先民较早开始稻耕农业的生态学原因.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