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巴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北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区,植被构成以森林植被为主。通过调查和分析,将该区植被划分为4个植被型组,12个植被型,36个群系。该区植被种子植物的主要组成种类和森林植被类型和分布等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过渡特征。  相似文献   

2.
根据植被的主要类型与分布,结合植物区系和栽培植物的特点,将陕西植被划分为3个植被地带7个植被区.并对各区主要特征及利用方向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及其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别山腹地主峰分水岭的主段,植物种类丰富,计有野生种子植物1298种,572属、141科。植物区系起源古老、特有现象明显。区系成分以温带为主,兼为温带和热带,亚热带的双重性质。植被类型多样,该区自然植被主要有5个植被型。8个植被亚型,24个群系。  相似文献   

4.
大老岭森林公园的植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大老岭森林公园主要植被类型的结构与组成特征,植被类型计4个群系钢,13个群系。由于处于中亚热带北缘以及海拔高度差异较大,植被的类型与组成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自然植被分类纲要Ⅰ. 针叶林与阔叶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为借助3S技术来绘制数字植被图的基础。在前人各种分类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广东省自然植被分类系统体系,将广东省植被划分为5个植被型组,12个植被型,31个植被亚型。介绍前2个植被型组,即针叶林与阔叶林,包括5个植被型,15个植被亚型,并列出了代表性的48个群系。  相似文献   

6.
深圳市笔架山公园的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目前其现存植被主要包括人工次生林植被、园林植被和园地植被等几大类,其中人工次生林植被包括南亚热带人工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次生常绿针叶林和南亚热带次生常绿灌木林等,并可进一步分成13个群落类型。对13个人工次生林群落的结构、物种多样性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人工林占优势,物种多样性低,群落层次不明显.多数群落处于演替前期。  相似文献   

7.
以城市为对象编制植被志或植被图有助于城市尺度上的植被管理与保护.我国的植被分类体系主要是以自然植被为主体构建的,且大多集中在全国尺度上或省域尺度上,不适用于城市尺度上的植被分类.并且,强人为干预下形成的植被一直未出现学界公认的分类体系,给城市植被的研究带来了诸多不便.本文基于“起源-干扰-功能”为基本原则的综合型城市植被分类体系,按照植被起源和受人为干扰程度将城市植被分为自然植被、次生植被和栽培植被.栽培植被依据其功能类型进一步划分为人工林地植被、景观绿地植被及农业植被三大类型.下级单位参照1980年《中国植被》的分类系统,并结合新近《中国植被志》编研提出的3个初步纲领性文件,进而构建城市植被分类系统,并对城市植被分类的原则和标准在上海地区进行了应用尝试,以期进一步构建一个兼具学术科学性和应用操作性的城市植被分类体系,为后续城市植被志的编撰,以及城市植被的认知、保护、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自然植被分类纲要Ⅱ.竹林、灌丛与草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前的基础上,介绍了广东省植被的后3个植被型组,即竹林、灌丛与草丛,包括7个植被型、16个植被亚型,并列出了代表性的29个群系。  相似文献   

9.
大别—桐柏山区植被分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波  高增义 《河南科学》1990,8(1):62-68
本文提出大别—桐柏山区自然植被分类的依据、原则和分类系统的单位及命名方法。根据野外考察资料分析,初步拟定了大别—桐柏山区自然植被分类系统方案,将其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丛植被、草丛植被、沼泽植被和水生植被7个植被型,在植被型下再分17个群系组和124个群系。  相似文献   

10.
白洋淀水生植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白洋淀1988年重新蓄水后,水生植物区系组成已完全恢复。现有维管束植物48种,隶属21科33属。芦苇、莲、马来眼子菜、菹草、轮叶黑藻、水鳖和紫萍为优势种。植被类型可划分为挺水植被、浮叶植被、漂浮植被和沉水植被四个亚型,包括16个主要植物群丛。芦苇群落分布广泛,面积最大,是白洋淀的景观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11.
秦岭南坡旬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植被演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旬河流域中上游地区三个植被垂直带的植被演替过程,总结了植被演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开展全国性植被清查、分类和植被志研编是一项重大的科学工程,可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性治理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本文介绍了中国植被调查的历史和现状,主要植被分类系统的分类依据、等级、分类结果和特点,以及国家和地方层面植被志研编进展,指出了我国植被科学研究中存在植被分类混乱、植被志研编体系尚不健全、缺乏统一的植被数据库建设、植被家底不清等不足,提出了加快建立国家数字植被大数据平台、进一步规范全国和地区植被志研编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平潭县植被的基本类型及其分类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平潭县植被分类的原则与依据,植被分类的单位和系统。根据中国植被分类的原则和单位,将平潭县被划分为10个植被型、24个群系、69个群丛。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黄岩长潭水库流域主要植被类型的结构、组成和分布.结果表明:该区域森林植被类型主要有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毛竹林、灌草丛和经济林,均为人工植被和次生植被,以暖性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为主体.植被种类组成和空间结构简单,枯枝落叶层较薄,对水土保持的作用较小.常绿阔叶林是长潭水库流域植被恢复的目标.建议用生态恢复的办法,用林分改造进行植被的恢复,引种地带性植被中的优势种、关键种,提高演替速率.  相似文献   

15.
广西是我国植被类型较丰富的省区之一,开展《广西植被志》研编意义重大。本文在全面总结广西植被调查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将植被调查研究的进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0-1980年,第二阶段为1981-1999年,第三阶段为2000年至今。对《广西森林》《广西植被志要》和《广西植被(第一卷)》中的植被分类原则、等级、分类结果及各分类系统的特点进行分析比较。在遵循《中国植被志》的研编标准及规范的基础上,提出《广西植被志》的研编方案,建议以植被型组独立成卷,即可分为6卷:森林卷、灌丛卷、草丛卷、沼泽与水生植被卷、农林植被卷、城市植被卷。其中,森林卷可分为6册,即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分册、落叶阔叶林分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册、常绿阔叶林分册、季雨林和雨林分册、竹林分册;灌丛植被、草丛植被和沼泽与水生植被各独立成卷;农林植被卷分为两册,分别是农业植被分册和林业植被分册;城市植被独立成卷。此外,加上第一卷总论,《广西植被志》可由7卷13册组成。对建立10个植被信息数据库及广西数字植被大数据平台提出初步方案。《广西植被志》的研编及出版必将推动广西植被生态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山东崂山植被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崂山植被进行了分类研究,认为其有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丛和草甸5种类型组成。其中,针叶林可分赤松林,黑松林和落叶松林,阔叶林由麻栋林,栓皮林和混交林组成,竹林有毛竹和淡竹两种林组成,灌丛常见的主要是胡枝子,乡线菊,小米空木和白檀四种类型,而草甸种类则相对较多,主要有芦苇草甸,结缕草草等7种类型组成,同时对植被的分布规律,特征和利用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三江平原植被特征与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50年来,伴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三江平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植被的变化更加明显。笔分析了三江平原天然植被在特定的气候、水、地质、地貌环境下形成的基本原因,以及依地形地势而变化的分布格局,分别介绍了典型沼泽湿地、森林、中生草甸3种主要天然植被类型在分布、物种构成、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特点和最近50年来发生的变化,从人为和自然两方面说明了植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阐述了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典型湿地植被变化的基本机理。  相似文献   

18.
以90个以上样地植被调查和野外填图资料为基础,以群落的优势成分为单元,编制厦门市9个主要海岛(火烧屿、鼓浪屿、鸡屿、鳄鱼屿、大士屿、大屿、大嶝岛、小嶝岛和角屿)的现状植被图,共正编图例13个,补充符号13个,较确切地反映厦门市海岛的植被分布现状,为特区的规划提供基础资料和作为开发区边际环境的综合指示。  相似文献   

19.
高光谱遥感数据已成为地表植被地学过程中对地观测的强有力的工具.综述了利用高光谱遥感数据进行植被监测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二个部分:(1)高光谱遥感用于植被监测中的关键技术(2)高光谱遥感数据在植被生长监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经典聚类法和模糊聚类法对重庆石灰岩植被进行了分类研究,并基于环境因子对其判别分析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经典聚类法和模糊聚类法结合用于石灰岩次生植被的研究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前者对较高级的单位具优势,后者对植被中、低级分类单位较佳。综合考虑,可将重庆石灰岩植被分为6个植被型,15个群系,土壤pH值和岩石裸露度对植被型间判别作用最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