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当前对人类增强技术表达诸多人文担忧的语境下,为了促进新兴人类增强技术发展,将从三个方面对其合理性予以探析。首先,健康是人生命存在的最基本保障,人类增强技术对人的健康具有强大的优势和正向人文价值,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等均具有维护和促进作用;其次,人类增强技术将人类推向一种后人类的理想形态,对人类增强技术带来人的自主性和人性丧失的担忧都是不必要的,人类的进化史、人的本质的生成性和人作为操作性的存在都充分表明后人类理想人的可接受性;第三,从技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人类增强技术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技术发展向人的回归,也是人的技术本质的展现。人类增强技术符合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逻辑,呼吁一种对人类增强技术的观念上的转变和对建构人类增强技术实践伦理的诉求。  相似文献   

2.
我们研究马克思的技术哲学首先应该回到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这样才有可能发现真正的马克思的技术哲学;马克思把技术界定为活动方式、生产方法等等;马克思的哲学体系中技术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技术决定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决定着人的本质;技术决定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技术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经济时代的变迁。技术促使着人类的异化,并将最终消除这种异化,使人类走向解释。  相似文献   

3.
论技术导引下的人类自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技术进步与人类自由的历史和逻辑关联中,讨论了人对自然界的自由,人对社会组织的自由以及人对社会文化的自由,从而阐明技术是人类走向是高自由目标的不可或缺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4.
新兴人类增强技术(HET)直接作用于“人”自身,使人从“自然人”逐渐转向“技术人”,从而引发人类对其产生深度的人文主义焦虑。道家生命文化将“生命”与对“道”的追求关联起来,并更注重对生命的人文价值的追寻,因而可以为人类增强技术提供更具人文主义色彩的价值指引。在目的论层面,道家生命文化中“养生”“心斋”等概念为HET在人类物质与人文层面提供了“目的校正”;在认识论层面,道家生命文化中“真知”“物化”等范畴引导HET消解“是非之争”,打破“成心”;在方法论层面,道家生命文化以“道”为宗,以“以明”和“因是”为HET提供了方法论规范。总体上,从道家生命文化对HET进行人文主义审视,具有鲜明的自然主义色彩。从道家生命文化中的人文主义思想资源可以得出,对于HET,并不在于一味地摒弃此类技术,而是“人文地”引导技术服务于人类最为“本真”的需求,服务于人类自身成长尤其是人文进步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以GPT为标志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日益逼近人类智能,使得人类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当代人工智能的进步不仅体现为算法上的革命性突破,而且带动了智能技术产品的革命。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技术驱动的现实产品,GPT-5引发了人们对AGI的最大关注,强人工智能似乎正在走向科技发展的前沿。这一革命性变化让人类智能的性质和特征变成了引人瞩目的话题。当今人类对智能和意识的探究,体现为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双向互动:以模拟的数字化过程再现人类智能,这是人工智能技术出现的动因;而人工智能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对重新认识人类智能的一次挑战。从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到对人类意识的重建,这是人工智能技术需要走过的历程。  相似文献   

6.
论技术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史前技术的发生问题;1,认为技术史与人类史是一致的,从而把史前技术的上限界定在大约300万年以前,并批出探讨技术的起源应该追溯到的1400万年前到300万年前之间,这时,人类正处在形成之中。2认为技术发生的关键环节是人类意识的量初萌发。简而言之,史前技术,无论是工具的制造,还是这些工具应用于初民的求生活动之中,都是从狷到人之后的感觉和意识的物化或外化。  相似文献   

7.
价值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和可持续发展是对人和自然界价值论地位的三种确立方式。人类中心主义是人与自然界之间否定性的关系;自然中心主义是人与自然界之间肯定性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则是人与自然界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与自然界之间只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而对立统一之合理的“度”或“点”在于发展的可持续性,它是在实践的历史过程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技术进化的社会选择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分析了技术进化特征,即技术产物的多样性、技术发展的延续性与非延续性、技术系统的自组织性;探讨了技术进化社会选择的三种形式,即市场选择、政府选择、文化选择;论证了技术进化与社会选择间的互动关系,认为技术进化与社会选择间的相互作用推动着技术与人类的共同进步,技术进化与人类进化之间的协同共进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实现长效治水,促进人与水的可持续发展是水环境治理的实践难题。水环境治理从工具意义上认识水,将水看作人类客观改造的对象;水伦理治理把水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人水共构、共生的理念,强调治水是一种合伦理性的治理,以水伦理为价值取向,围绕水伦理问题进行治理。浙江“五水共治”的治水伦理实践为我们在新时期处理好人水关系,促进人水和谐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鲍德里亚后期的技术哲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鲍德里亚的后期技术哲学思想是典型的技术决定论。它从中期的媒体技术理论,逐步发展到后期的悲观的物的“命定策略”的技术决定论思想。90年代后期,在“命定策略”,的基础上,他又提出了“完美的罪行”的技术哲学观。在当今科技时代,我们既要看到鲍棱里亚技术决定论合理的一面,即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同时也要看到其技术哲学思想的片面性和极端性,从而来正确处理现代技术与社会和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其中危害最大、威胁最广泛的风险是由人类自己创造发明的技术带来的技术风险。因此,探讨和研究技术风险及其制造者的伦理责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从工程师、现代技术和技术风险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中推理、论证了工程师是技术风险的制造者。由于人类的技术性生存方式不但需要源源不断的新技术,而且还要依赖现存的技术。为了防范这些技术带来的风险,需要对其进行伦理规约。所以,工程师作为技术风险制造者只有承担"不制造致毁性风险的新技术"和"减轻现存技术风险"这二种伦理责任,才能减少技术风险给人类和社会造成的损害,降低、防范甚至化解技术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传播:从身体的界面到界面的身体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技术传播史发展至今,媒介技术一直在霸道地延伸着人类的某些感观功能,然而,以往的延伸无一例外都只是人身体某些感官功能的单向度延伸.虚拟实在技术所显示的以往媒介不曾有过的种种品质,让我们有理由预测,在人类发展至今的传播史上,虚拟实在技术有可能破天荒地对以往因技术对人体器官功能的片面延伸所导致的人类感观失衡担负起补偿责任,人类有可能在赛博空间通过沉浸式面对面交流而找回在场效应.  相似文献   

13.
技术的本质是控制,技术通过精心算计的时间分割和空间变换,达到了资本所要求的高效率,从而越来越成为控制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凭借资本的力量,依托科学,重构了人的生活世界,并以现代化的名义向全球扩展,最终导致对人类社会的全面控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农学家在探讨农业技术的同时,始终要考虑人的因素。他们认为,天、地、人三才之中,人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因素,而人的因素又是由“人和”及“人力”构成,人和需要靠道德来维系,人力又包括智力和体力两个部分,于是三才中的人又可分解为德、智、体三个方面。传统农学理论中有关“人”的论述方面,虽然认识到了“智力”或“知识”的作用,但尊重知识并没有成为一种社会的共识。重体轻脑、重德轻艺的片面认识,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又强化了体力和道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技术哲学:两种传统的较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从反思主体和反思路向,质疑与辩护,以及反思内容的旨趣上的不同,考察了技术哲学的两种传统之间的理论较量与竞争,认为竞争性合作是未来技术哲学发展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6.
朱迪·瓦克曼在批判并借鉴技术社会学和传统女性主义技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女性主义主张。这一思想的理论前提是对技术决定论和本质主义性别观的解构;实质在于强调技术与性别的相互形塑;目标是试图避免陷入技术恐惧与技术崇拜的困境,并消解性别身份差异性与政治立场统一性之间的冲突及其给女性主义政治实践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现有的技术接受模型是基于理性行为理论,将感知的有用性和易用性视为技术接受的两个决定要素,但技术接受作为一种实践,对其的分析应当深入到人的类本质的维度进行分析才能予以充分揭示。因为技术不仅是一种工具性的存在,更是人类本质性的彰显。因此,需要以接受主体即人为基点,从价值选择的视域,对现有技术接受模型的理论源头、决定要素及模型演变的历程等展开进一步的哲学分析,以拓宽并充实关于技术接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技术是"存在"的.它不是物又离不开物,它不是由人的大脑自生却又离不开人的大脑的理性思考;技术是人类主体不断探寻与技术容体逐渐外显过程中的一种契合;技术进步既体现出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的目的性,又体现出技术自身进化的内在的必然性;技术的进步是合乎人的主体目的性与技术自身进化内在必然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不是"技术决定论者"吗?--兼与刘立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刘立先生"马克思不是技术决定论者"的现点及其论证,本文从两个方面提出相反的论证:第一,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根本性的决定因素是技术,而不是市场需求.这与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是内在一贯的.第二,马克思认为,社会形态取决并适应于技术发展水平.这无疑是一种技术决定的倾向.此外,本文还对刘立"技术决定论是非辩证思维"的观点进行了驳正.  相似文献   

20.
传统技术理论无论是工具理论还是实体理论,都视技术为一种天命,认为人类无法干预技术,只能"接受它或抛弃它",因此人类无法解决技术问题。在芬伯格看来,任何一种技术都是特定社会的产物,技术具有社会性。技术的社会性决定了技术不是天命,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对技术的民主转化来变革技术,从而解决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芬伯格通过技术的变革来解决技术问题,不仅为我们思考技术的本质和解决技术问题提供了新思路,而且也为技术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