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甘肃省为例,通过挖掘游客的游记文本数据,利用Ucinet软件对旅游流网络结构进行分析,结合ArcGIS进行密度分析与可视化处理,描述旅游流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并结合资源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旅游流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并存在过度依赖中心城市的现象,省内旅游发展集中性较强.旅游流扩散方向可归并为3条主要路径,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合度较高,敦煌—兰州方向游客流量明显高于其他游览路径,省内各地区旅游发展差异较大.甘肃省旅游资源分布格局呈"伞"型分布,资源丰度和密度高,但旅游发展状况和资源分布格局不对等,旅游业发展明显滞后.  相似文献   

2.
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探讨了旅游产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耦合作用机理,构建了两系统间的耦合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基于1993—2011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存在明显的耦合发展特征;两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现稳定发展态势,在空间上保持了较强的同步性;两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地域差异十分显著,三大地带自西向东呈现"梯度递增",南北地区呈现"南强北弱"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3.
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结合ArcGIS10.2软件,分析2017年贵州省9个市州交通网络可达性及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测算交通网络可达性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并划分耦合协调类型.研究发现:①贵州省9个市州交通网络可达性系数在0.62~1.46之间,交通网络系统和规模仍有待发展和完善.②旅游经济发展指数介于0.02~0.83之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一家独大"现象明显.③交通网络可达性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总体处于良好协调水平,协调度空间格局上呈现出自省会贵阳向周边递减的空间格局特征;④根据协调度类型划分标准,将贵州省的9个市州耦合协调度类型划分为2个发展类别和7个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4.
基于大量高质量旅游资源点位数据,利用最邻近距离、核密度估计、可达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14类共计1 538处高质量旅游资源单体的空间格局,揭示该区域旅游资源的集聚程度和空间分布格局,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优化资源配置、明确京津冀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的旅游资源属"凝聚型"分布类型,具有"大分散、小聚集"的特征;京津冀区域的旅游资源目前已形成"f型"核密度分布结构,且核密度聚集区呈现出由行政驻地中心城区向外围城郊地区扩散的多中心等级圈层体系特征;旅游资源布局与交通线路关系密切,京津冀区域旅游资源整体可达性较好,85.7%的旅游资源均在1h可达性范围内;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均在3h城市圈以内,成为交通网络密集且旅游资源点分布呈现聚合性的区位;京津冀地区旅游资源点的空间布局受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分别成为其内在动力与外部推动力.  相似文献   

5.
研究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及其空间依赖关系,对促进区域间旅游业的合作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ESDA、因子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东盟与广西的人均旅游GDP的空间关联结构及旅游经济综合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全局Moran's I指数为正,东盟与广西的人均旅游GDP之间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人均旅游GDP相似的区域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2)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东盟与广西的人均旅游GDP之间不但具有空间依赖性,而且具有空间异质性;(3)4个驱动因子对旅游经济综合水平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旅游接待能力服务业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交通可进入性;(4)东盟与广西旅游经济综合水平整体呈现"一核一带一区"空间格局,具体为:"西泰国湾旅游经济核心区"、"三大群岛旅游经济滞后带"及"北部低层次发展区"。  相似文献   

6.
构建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复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模型对乌兰察布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6年,乌兰察布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有较大提升,且存在显著的耦合互动发展关系;乌兰察布市新型城镇化滞后的年份较多,但在2014年之后,旅游产业开始出现滞后;乌兰察布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小幅度的上升趋势,呈现向协调发展趋近之态势.从静态角度来看,2者耦合协调度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以及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等要素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性;从动态角度来看,各因素对乌兰察布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空间城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经济城镇化、生态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  相似文献   

7.
采用熵权法、DEA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2005—2013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效率,以及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从而得出研究区域耦合协调度的发展变化趋势、耦合协调类别和类型,同时探索其时空特征.研究认为:2005—2013年,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类型虽以倒"U"型为主,但发展水平总体上升;"经济带"沿线中部和东部城市以规模报酬递减为主,西部以递增为主.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效率的耦合协调度指数波动变化,耦合协调类别在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间交替变化;协调类型为经济滞后型;其耦合协调空间特征呈现出从东到西高低相间分布的格局.最后,提出注重经济优化提升是研究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8.
采用2011—2016年安徽省地级市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安徽省旅游经济的空间格局演变、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旅游经济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人均GDP、公路里程、旅游总人数对安徽省旅游经济发展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旅游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明显;本地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对邻近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建议要因地制宜制定旅游经济发展方向;继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区域合作机制,由旅游发展型城市带动旅游增长型、落后型城市。  相似文献   

9.
以667个县域研究单元(县、县级市、市辖区)的旅游百度检索量、旅游总收入为虚实旅游经济测度指标,采用空间分类法、空间数据探索性分析方法、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黄河经济带县域旅游经济空间格局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①从空间分布格局看,整体旅游经济的不均衡性明显,呈现"一大三小"四核集聚格局.②从空间关联格局看,无论是实体还是虚拟旅游经济,均以显著HH区和显著LL区为主导且空间集聚效应明显.实体旅游经济显著HH区主要分布在陕西和山东的旅游经济发达区;显著LL区主要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山西南部、青海大部分地区以及宁夏北部形成若干组团,在河南、甘肃等地零星分布.虚拟旅游经济显著HH区较实体层面分布范围明显扩大,主要分布在山东、陕西以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显著LL区数量较实体层面明显增多且分布范围有所变化,主要在青海大部分地区、山西南北两端形成低值集聚区,此外在甘肃地区有零星分布.③从核密度分析看,虚实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类似,山东、河南和山西三点沿东北-西南轴带形成高值聚集区且扩展成为核心发展片区.值得说明的是,虚拟旅游经济在陕北地区及内蒙古东北部形成多个副核心,表明该地区虚拟旅游经济等级迅速提升.④根据地理探测器模型结果和虚、实旅游经济与各影响因素的耦合匹配分析可知,实体旅游经济受资源支持力的影响更为显著;虚拟旅游经济受信息化水平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以昌吉回族自治州为研究区,运用耦合协调模型与GM(1,1)预测模型等分析其经济、旅游、生态环境3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2007—2016年3大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除个别年份外,经济与旅游业的发展大体存在一致性;2007—2016年3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类型主要有旅游超前发展型与经济超前发展型;各县市3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在时间尺度上以波动上升为主,在空间尺度上大致呈现"从中部向两边递减"的空间格局;除部分县市外,未来几年内该区3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小幅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1.
研究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特征,为星级酒店业空间布局提供理论参考.该文基于2010—2019年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指标数据,通过熵值-耦合协调模型测算综合评价指数与耦合协调度,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揭示耦合协调度时空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 空间等级性:耦合协调度由东部沿海地区经由中部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递降.2) 空间地带性:耦合协调度次高值以上区域为东部沿海地区;中值区为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并围绕三区域动态调整;次低值区总体缘中值区周边插值分布,形成“T字形”空间分布格局;低值区长期聚集在甘肃、宁夏、青海和西藏等地区.3) 空间聚集性:耦合协调度全局正向空间聚集性和局部空间聚集性显著,冷热点分布具有规律性.4) 空间方向性:耦合协调度重心总体有自东向西迁移趋势,在空间上沿东北—西南方向分布,并向东—西方向倾斜.协同路径包括: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发展规模调控;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发展效益提升;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空间结构优化;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系统结构改善.给出的建议为:强化星级酒店业开发建设政策调控力度;提升旅游市场规模与推动优质旅游发展;建立省际旅游合作与区域旅游协作机制;提高星级酒店服务质量与优化服务供给.  相似文献   

12.
新疆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两方面分析2000-2013年的新疆人口、经济发展数据,应用变异系数赋权法构建新疆城镇化水平测度体系,最后基于时间变化计算新疆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人口城镇化滞后程度,利用空间分布图直观表征新疆城镇化发展的水平和速度.结果表明,新疆的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发展不协调,且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性,整体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地理分布特征.而新疆南部由于其独特的区位,与北部和东部地区相比在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上的落后性值得深思.该研究或对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运用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以及障碍度模型,探究长三角城市群2010—2020年城市韧性、旅游发展水平及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对障碍因素进行诊断识别。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和旅游发展水平均波动上升,空间上呈现“东部高、南北西三面低”的分布格局;(2)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系统与旅游发展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从2010年的0.311增加至2019年的0.404(最高峰)后回落为0.367,协调等级从濒临失调跃升为初级协调后回退为濒临失调阶段,空间上城际差异显著;(3)2010—2020年城市韧性与旅游发展各准则层障碍度结构相对稳定,城市韧性系统中社会韧性为主导障碍,旅游发展系统中旅游效益为主导障碍。最后,在厘清城市韧性与旅游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识别两个系统障碍因子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措施以期实现城市群城市韧性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河南科学》2016,(11):1934-1942
旅游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也为旅游产业水平的提高提供经济基础.首先,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模型,对河南省18地市进行空间和时间两个层面的耦合协调研究,随后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做进一步探讨和优化.结果表明,在空间层面上,郑州市、洛阳市、焦作市和南阳市实现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其他14地市则处于不同程度的失调状态,同时,除郑州市达到优质协调外,开封市、洛阳市和焦作市为区域经济相对滞后型,其他14地市均属于旅游产业相对滞后型;在时间层面,河南省不同地市两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郑州市提高幅度最大,济源市提高幅度最小,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不断拉大.最后提出促进旅游产业内涵式发展、打造国际旅游品牌等提高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建议,促进河南省由旅游大省到旅游强省的跨越.  相似文献   

15.
《河南科学》2021,39(1):132-139
选取2009—2018年截面数据,借助ArcGIS10.2软件,运用重力模型、全局自相关、局部自相关、局域关联指数等定量分析方法,探究东北三省旅游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并选择7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其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关联程度.研究表明:①2009—2018年东北三省旅游经济重心在辽宁省内且向东北方向偏移.②东北三省旅游经济表现为空间依赖性.旅游经济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在辽宁、吉林,低-低集聚区集中在黑龙江.另外,辽宁、吉林旅游经济发展差异二元结构也较为显著.③东北三省旅游经济发展由"西南高、东北低"逐渐演变为"中间高、两端低"的空间格局.2009—2018年旅游经济的发展以热点区为主.④居民生活水平、旅游资源、人力资源、经济等一级指标对东北三省旅游经济影响较为显著;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移动电话用户数量等二级指标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以湖北省699个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点为研究对象,借助GIS空间分析、网格维数模型 和地理探测器探讨了湖北省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地理环境特征,以期为湖北省 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湖北省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空 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2)湖北省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分形特征明显,空间分布不均衡,且分形结 构较为复杂;(3)总体呈现“一带单核多中心”的分布格局,空间分布呈现组团状和带状分布的特 征;(4)所在地区经济体量与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密度的相关性最强,“就低”“趋水”“近路”是湖北 省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地理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17.
以云南省16个市州为研究单元,运用综合指数法及障碍度模型探究2004-2016年云南省各市州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4-2016年云南省各市州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其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均呈波动下降态势;(2)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空间分布格局日益均衡,高脆弱性市州空间集聚态势明显,"核心—边缘"式空间结构逐渐形成,低脆弱性市州呈现"趋同俱乐部"空间态势,边境市州脆弱性低于内陆市州;(3)云南省六大旅游区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以滇西北下降幅度最大,滇东北与滇东南下降幅度较小;(4)敏感性对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发挥主导作用,其应对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区域经济对外开放程度偏低.  相似文献   

18.
构建了广西旅游产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广西各地级市的耦合协调度,引入ESDA方法及灰色预测模型进行空间相关性研究与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全局空间自相关为负自相关关系,空间单元为离散状态并逐步向随机状态转化;Moran散点图与LISA聚集图显示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关系中,空间关联特征主要表现为"高低(HL)"和"低高(LH)"两种模式,南宁、来宾通过显著性检验.近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趋势稳定,但整体水平不高,导致整体空间关联格局不会产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19.
通过加权山地交通可达性,优化了拉萨市旅游资源优势度模型,将2009、2014、2019年旅游资源优势度数据分别与当年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演变情况进行了耦合分析,以探索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优化方式。结果表明:山地交通可达性影响着游客的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交通节点和干线周边的乡镇旅游优势度明显提升;2009~2019年拉萨市旅游资源优势度变化幅度较小,但县域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形成“强周边弱核心式”经济发展格局;2009~2019年拉萨市旅游资源优势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向相关,旅游资源优势乡镇过度依赖外部经济,本地产业发展受到制约陷入“资源诅咒”,旅游资源弱势城镇在离开投资驱动后沦为人口、资源流出区,形成“贫困陷阱”。  相似文献   

20.
本文构建了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耦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安徽省江淮城市群11个城市进行了案例分析,对11个城市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江淮城市群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合肥和沿江城市较高、中北部城市较低的空间格局,城市之间的差异在加剧.城市经济水平高,或旅游资源丰富且旅游经济发展较快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得分较高,城市经济水平低、旅游资源欠缺或区位条件一般城市的得分较低.未来发展应重视旅游产业增长对城市产业经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拉动作用,推动旅游与城市的同步发展,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区域性的综合开发模式,从区域旅游空间发展、旅游产业发展、旅游形象整合和管理体制四个方面对旅游资源进行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