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逸云是《老残游记》中一个最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她生活在近代社会,精神却停留在古代,体现了古代与近代相混杂的人格分裂的特征,她虽是尼姑,却被生活赋予了招待员,陪酒女郎和歌女的角色,她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清醒而又灵活的头脑以及吃苦耐劳的品质,时代的矛盾社会的苦难及其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界找不到社会出路,是产生逸云人格分裂特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逸云是《老残游记》中一个最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她生活在近代社会,精神却停留在古代,体现了古代与近代相混杂的人格分裂的特征。她虽是尼姑,却被生活赋予了招待员、陪酒女郎和歌女的角色。她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清醒而又灵活的头脑以及吃苦耐劳的品质。时代的矛盾、社会的苦难及其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界找不到社会出路,是产生逸云人格分裂特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发展时期,清末新政中的一些改革措施有利于维护妇女权益和转变妇女观念及生活方式:如禁止妇女缠足革除了摧残人性的陋习,使女性在身心方面得到解放;兴办女子教育不仅使妇女从精神思想上获得解放,也为妇女解放运动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妇女团体的涌现和妇女杂志的出现,使妇女不再局限于贤妻良母的角色而开始参与社会生活等,这些措施唤起了近代女性的觉醒,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4.
陕西近代歌谣从礼教观念,婚姻模式等方面展现了家庭生活中的女性地位、角色和心理,描写了裹脚、畸形婚姻、媳妇难做等具体细节,全面凸显出近代女性婚姻的"生活相"。处于新旧交替的近代社会,民间传统仍根深蒂固,社会仍以男性为主,对女性歧视,性别压迫仍没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5.
夏炎 《海峡科学》2009,(10):85-86,88
几千年来,中国女性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带来了夫妻相处模式的变化。该文试图在考察古今女性角色变化的基础上,结合冲突理论,思考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权力和地位的变化,归纳出适合的夫妻关系调节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近代广东女子的独身现象:自梳和不落夫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 ,女性价值在于照顾公婆、生儿育女 ,女性角色是贤妻 (媳 )良母。然而 ,近代广东珠江三角洲的妇女有的采用“自梳”方式 ,终生不婚 ;有的出嫁后“不落夫家” ,拒绝与丈夫同居 ,从而向儒家正统的女性观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女性教育思潮的产生、演变是中国近代女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社会的一次客观度量.中国近代女性教育思潮从鸦片战争时期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先后历经三个阶段.近代女性教育思潮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又是一种推动社会变迁和时代进步的一种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8.
<正>回顾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历史,我们的确无法忽视女性在新闻出版事业与传播活动中扮演着的重要角色。同时,我们还需要探究女性到底在报刊媒介实践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知识女性的媒介实践活动本身对女性主体身份的确定和自我意识萌发、觉醒起到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又是如何作用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姜卫玲教授所著的《近代女性报刊视阈中知识女性话语空间建构研究》一书很好地解答了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婚姻观念的变革是这个时期婚姻文化变化最重要内容之一,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变革表明近代中国在学习西方、改造中国、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再前进,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对中国婚姻文化研究做了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聊斋志异》中的理想女性形象其实是作者内心欲求和企盼的产物,其角色定位及其功能价值期待是从男权社会的规定性和男性的利用、需要为出发点的,反映出男权社会"女为男用"的角色价值意识,折射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男权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1.
文化协调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文化冲突则是社会动荡的重要根源。近代中国,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的原始对抗,大众文化从历史潜语境中凸显及其与精英文化的断裂,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激烈冲突,成为中国社会结构分化,局势动荡,革命与战争绵延不断的重要原因。总结这一时期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在救国的过程中最初引入了实证主义,随后实证主义以其确定的、有用的等特点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实证主义虽然是被引进的西方哲学,但它首先是作为改造社会的武器,其次才以哲学的面目出现。接着在近代中国社会引发了科学主义思潮,既而导致了西化思潮,对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婚姻伦理是特定的经济政治条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的产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中,婚姻伦理一直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历程。中国传统婚姻伦理的现代演变经历了近代中国婚姻伦理的变革、现代中国婚姻伦理的演进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婚姻伦理的确立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4.
清朝末年,变革思潮兴起,体育教育思想随之产生和发展,其兴起原因是为了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和受外国由弱变强的刺激。这对中国文化的转型、妇女解放运动及中国近代体育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提高占全国人口半数的女性素质 ,既是振兴中华、加快西部开发的迫切需要 ,也是实现妇女自身彻底解放的内在条件。为此 ,本文认为各界妇女必须抓住机遇 ,努力更新思想观念 ,提高社会经济地位 ,加强科技、文化知识教育 ,才能以成功女性的特质塑造女性新形象 ,迎接 2 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近代湖南、湖北两省为时空背景,重点考察传统订婚习俗的变迁以及新式订婚习俗的兴起,试图从婚姻文化史的视角解读近代中国社会订婚习俗的变迁与婚姻纠纷之间的互动关系。新旧订婚习俗的冲突是婚姻纠纷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同时体现了近代社会转型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7.
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内涵直接被历代统治者纳入法律规范,用以维持社会秩序,实现政治统治。传统孝文化的核心和现代法律精神相抵牾,而传统法律中体现的"孝"的价值取向,为孝文化与现代法律的交融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有益的路径探究。现代法律吸纳传统孝文化的精髓,这既体现了现代法律对传统孝文化的积极关涉,又推动了孝文化的新发展,符合和谐社会的价值指涉。  相似文献   

18.
以云南省元阳县箐口村为例来展现哈尼族妇女角色地位的演变动因、速度以及趋势。认为在漫长的农耕社会历程中,哈尼族妇女的角色地位几经更易,其变迁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父系社会取代母系社会是造成妇女角色地位转变的一个根本节点,具体而言则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外来文化及现代性的影响、社会制度政策、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和”或“和谐”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所熔铸和造就的精华和首要文化理念。“仁”或“仁爱”是儒家理想中的人格美和社会美的集中表现。唐君毅作为港台新儒彖代表人物之一,毕生以弘扬儒学及中国文化为使命。其人道主义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于利用传统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调适人际关系,发挥传统文化的当代精神价值,促进个人的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全面提升个人素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中国话剧界涌现出了一批以描写交际花为代表的女性形象作品。在现代中国女性论述的背景下,讨论这些作品可见交际花在都市社会空间中构建女性空间、进行性别表演所产生的能动性和颠覆性,从而勾勒出中国现代女性群体在启蒙与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的沉浮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