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人类AIDS的研究替身--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在艾滋病发病机理、传播途径、免疫反应以及疫苗开发药物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根据不同的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不同的灵长类动物,可将这一模型分为不同的种类,其中HIV/黑猩猩模型、SIV/猕猴模型和SHIV/猕猴模型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型.这几种模型都各有其优缺点,本文将简单介绍这几种艾滋病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2.
<正>1981年艾滋病被发现后,科学家对艾滋病病毒的来源进行了很多探索。到目前为止,最流行的说法是艾滋病病毒来自非洲喀麦隆的黑猩猩。科学家通过检验生活在喀麦隆南部丛林中黑猩猩的粪便,追查到被感染的黑猩猩体内含有艾滋病病毒。其中,萨那加河流域的黑猩猩感染的猴免疫缺陷病毒(简称SIV)和人类艾滋病病毒最相近。科学家认为,当地人被黑猩猩咬仿,一曦者在猎杀、屠宰黑猩猩时,感染了SIV  相似文献   

3.
动态点击     
科学家鉴定出HIV病毒抑制基因美国科学家最近鉴定出了一个基因Apobec3,该基因可能会影响抑制艾滋病病毒(HIV)的抗体生长。这一新发现有望在人体中产生中和抗体来抵御HIV。  相似文献   

4.
尹琪  庄道明  蒋亚琴  赵传科  曾新  栗世铀 《科学通报》2009,54(24):3920-3921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即艾滋病, 是由艾滋病病毒(human im- 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引起的一种人类免疫系统疾病. 从1983年, 法国科学家宣布第一次从艾滋病病人体内分离出艾滋病病毒[1]至今, 已经过去26年了, 虽然生物学家和医学家们一直都在和艾滋病病毒进行着不懈地斗争, 但是时值今日, 艾滋病依然是人类无法战胜的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5.
几年来 ,HIV 1跨膜蛋白 gp41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又取得了重大进展 .几个研究小组提供的实验证据证实gp41有一个潜在的细胞受体 .一个重组的gp41胞外区多肽 (aa5 39~ 6 84)以及gp41的免疫抑制多肽 (aa5 83~ 5 99)能够连接人B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仅能较弱的连接T淋巴细胞 .我们发现gp41有 2个细胞结合位点 (aa5 83~ 5 99和aa6 4 1~ 6 75 ) .gp41能够选择性地抑制人T ,B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增殖 ,选择性地增强人MHCⅠ和Ⅱ类分子以及ICAM Ⅰ分子在细胞表面的表达 .针对第一结合位点的单克隆抗体和 gp41结合蛋白能抑制这种调节作用 .gp41和Ⅰ型干扰素之间存在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 ,同源区正位于gp41的第一结合位点和Ⅰ型干扰素的受体结合位点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 ,gp41的 2个结合位点与HIV病毒感染细胞相关联 .含有 2个结合位点的多肽分别能够抑制HIV病毒感染细胞 .一个识别第二位点的单抗能广泛中和HIV_1的实验室病毒株和最新分离的病毒株 .此外 ,针对猴免疫缺陷病毒 (SIV)跨膜蛋白 gp32分子上 2个同源区的抗体能保护猴免受SIV的感染 .这些研究结果提示 :gp41细胞结合位点和细胞受体的研究定会对HIV病毒感染机理的研究和疫苗以及抗感染药物的研制产生重大影响 .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法国科学家宣称在抗击艾滋病方面取得重大成果,有望为艾滋病治愈带来突破。有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在体外实验中成功摧毁了感染艾滋病(HIV)病毒的细胞。科学家通常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来对抗艾滋病病毒,但是这些药物无法将病毒从体内清除。这种病毒会以具有高代谢活性的细胞为目标,并"劫持"它们的能量用于增殖。借助代谢活动抑制剂,研究人员设法在体外摧毁了这些受感染  相似文献   

7.
科技前沿     
《科学之友》2014,(4):6-7
<正>艾滋病疫苗有望问世南非国立传染病研究所(NICD)称,找出能杀死不同艾滋病毒(HIV)株的抗体,有望研发出艾滋病疫苗。科学家提取一名妇女的血液样本,研究其对HIV感染的反应,并且分离出所产生的抗体。具体来说,人体对HIV的反应是产生抗体对抗病毒,在多数情况下抗体无法中和或杀死不同病毒株,但少数广谱中和性抗体能穿过HIV周围的防护层杀死病毒。参与研究的科学家摩尔表示,研究人员已能复制抗体,并将测试是否能在人体没被感染的情况下,发挥免疫功  相似文献   

8.
《世界科学》2008,(4):47
南非艾滋病研究项目中心的科学家最近发现了一种可以让HIV毒性减弱的特殊抗原,这种抗原是从那些对艾滋病具有独特免疫系统的人身上发现的。该发现表明人类可能有新的办法来攻克艾滋病。  相似文献   

9.
日前,美国科学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将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NOVA1基因导入人类多能干细胞.他们将这些细胞培养成直径达5毫米的类脑组织块,并与正常的人类大脑进行比较.该成果有助于科学家理解人类大脑进化的基因路径. 人类与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关系比与任何现存的灵长类动物的关系都密切,而且,尼安德特人40%的基因组仍然存在于人类身上.但是科学家研究这些古人类大脑的手段有限.了解这两种古人类的基因与人类的不同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有助于研究人员理解是什么使人类成为独一无二的高等动物.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15年里,各国政府与研究机构在艾滋病研究方面均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科研人员与医生在疾病治疗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而且对引发艾滋病的HIV病毒是如何感染细胞的也获得了新认识。但是,科学家们对于HIV究竟是怎样导致免疫系统崩溃的,即感染的基本过程还不是十分清楚。多数研究人员坚持认为,HIV能直接杀死被称为协助者的T细胞,或CDe细胞,结果免疫系统因细胞被疯狂置换和取代而出现崩溃。据最新研究显示,C]X细胞分裂的不同途径可能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最近,一些研究人员怀疑,病毒有阻断新免疫细胞供给的作用。有些科学家…  相似文献   

11.
<正>日前,科学家在中国长江流域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灵长类动物化石,距今已有5500万年。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灵长类骨架化石,也是最原始的灵长类动物化石之一。科学家利用先进的扫描技术对这具骨架进行了数字重建,他们发现,这种灵长类动物与科学界已知的其他任何现存或已灭绝的灵长类动物都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2.
艾滋病是一种全球性疾病,蔓延速度快,死亡率高.自1981年首次发现艾滋病以来,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原称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流行.至2002年底,世界上至少有193个国家和地区发现有HIV感染者死亡,且其仍以每天感染15000人的速度快速扩展,其中95%以上的HIV感染者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中国HIV感染人数现已超过100万.  相似文献   

13.
距今大约6500万年前,原始灵长动物或被称作原猴类,从食虫类动物分化出来。在距今5000多万年左右,灵长类动物在演化历程中呈现出辐射状态,从原猴类中分化出了许多高等灵长类动物,即猿猴类。目前,整个灵长类动物家族,无论是低等的原猴类,还是高等的猿猴类,都分布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灵长类动物研究专家张树义博士,曾先后到过这三大洲观察和研究灵长类动物。新的一年将至,本刊特邀张树义博士撰文,回顾与猴子们在一起的日子,作为对即将到来的猴年的贺岁吧!  相似文献   

14.
2007年11月19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公布了最新的艾滋病年度报告,承认全球感染艾滋病病毒(HIV,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人数被高估了600万.根据新的统计方法,2007年全世界感染HIV人数为3320万(原估计数据为3950万),其中包括250万名儿童.  相似文献   

15.
艾滋病疫苗研发仍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自艾滋病被发现以来,科学界和产业界已经为此不懈努力了30余年.艾滋病疫苗的研发经历了从以产生抗体为主要目标,到以细胞免疫的产生为主要方向,再到抗体和细胞免疫并重的艰辛历程.RV144疫苗部分保护效果的实现使人们看到了艾滋病疫苗成功研发的希望,但目前对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保护性免疫机制仍存在诸多不足,尤为重要的是,病毒直接摧毁机体免疫细胞——CD4~+T细胞,仍未找到HIV感染的"阿喀琉斯之踵",有效的艾滋病疫苗研发仍然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近年来,HIV感染长期不进展人群(long-term nonprogressors,LTNPs),尤其是精英控制者中广谱中和抗体的发现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极大推动了反向疫苗学的发展,在基础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成果,新的保护性T细胞亚群也不断被发现,这些进展拓展了我们对HIV感染保护性免疫的认识,为有效的HIV疫苗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HIV疫苗研发困境既有病毒自身的原因,也有思维认识及现有技术手段局限等因素,要大胆尝试新方法新技术,运用颠覆性科研思维开展HIV疫苗研发.  相似文献   

16.
去年,在国际艾滋病讨论会上,医生们报导他们发现了几个患有令人迷惑的类似艾滋病的疾病,但未从这些病人身上发现感染艾滋病的HIV病毒。这些报导引起人们的忧虑:即一种来路不明的病毒可以引起一种新的免疫系统疾病。这种疾病的特征是人体CD_4-阳性T淋巴细胞减少,该细胞是抗感染的白细胞,它也是HIV病毒的靶细胞。  相似文献   

17.
曹梅 《科学之友》2004,(8):42-43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是:性交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医源性传播HIV传播必须同时具备的3个条件:①有大量的病毒从感染者体内排出。②排出的病毒要经过一定方式传递给他人。③有足量的病毒进入体内。实验证明,HIV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都带有HIV。因此可知,HIV是经性接触、血液、母婴(围产期)母乳喂养途径传播的。HIV的主要传播方式:在艾滋病流行的早期,首先发现大多数的HIV感染是同性恋者。但是,随着艾滋病流行的进展和流行病学调查的不断深入,发现由于异性恋爱人群规模大,HIV在异性人群中传播已经成为当今的主要传…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一种神秘的类艾滋病而付出的努力至今仍毫无结果。这种疾病具有艾滋病的特征,但患者并没有感染上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去年7月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世界艾滋病大会上,曾有大量关于这种类艾滋病的报告。之后,许多学者又会聚在美国亚特兰大疾病研究中心,他们讨论了几十位患者的资料,但仍未取得足够的证据,以支持存在一种  相似文献   

19.
白白 《科学之友》2009,(11):52-52
艾滋病是一种全球性疾病,蔓延速度快,死亡率高。自1981年首次发现艾滋病以来,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原称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流行。至2002年底,世界上至少有193个国家和地区发现有HIV感染者死亡,且  相似文献   

20.
范宗理 《自然杂志》2007,29(2):86-86
在HIV和SIV的表面上,长有名叫“刺突”的突起物,促进病毒对细胞的感染。结构研究显示,这些刺突呈三脚台状,装配成簇,暴露在病毒粒子的表面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