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快速干燥过程中多孔介质内部湿分挤压流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简化的弯通道模型.根据多孔物料的结构和干燥过程的特点,通过实验观测湿分在一定压力差作用下的迁移行为,着重研究快速干燥过程中多孔介质内部湿分的挤压流动现象.实验结果表明在一恒定温度下,当干燥物料两端的压力差逐渐增大时,湿分由物料内部到达外表面所需的时间逐渐减小且在相同的压力差降下,时间减小的幅度越来越小.在相同的压力差下,当液体温度升高时,湿分由物料内部到达外表面所需的时间随之减小.  相似文献   

2.
多孔介质内部超常传质的非斐克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描述湿物料在高强度快速干燥过程中的一维双曲线型非Fick传质方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Fick方程与非Fick方程的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在高强度干燥过程中,多孔介质内部超常传质的非Fick效应的大小,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这类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对具有非均匀孔隙度分布的饱和多孔介质中注入水蒸气时汽液两相区的质量与能量守恒方程进行了求解,得到了相界面位置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讨论了孔隙度分布及两相区平均饱和度对蒸气运动规律的影响.与实验对比后表明:至少对平均颗粒直径在0.3mm以上的多孔介质,本模型具有足够的精确度;对非均匀孔隙度影响的分析及结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骨料因素和成型工艺的不同对多孔水泥混凝土内部孔隙状态的影响,采用工业CT扫描技术对多孔水泥混凝土试件内部孔隙进行识别,并通过CT图像数据提取方法获得多孔水泥混凝土内部孔隙率、孔隙连通状态及孔径尺寸等。结果发现,不同骨料级配中,随骨料粒径增大,多孔水泥混凝土试件内部孔隙率、平均孔径大小以及孔隙连通状态整体呈增长趋势。与碎石相比,卵石多孔水泥混凝土孔隙率和平均孔径略小,连通孔隙率略高。振动时间越长,孔隙率越低,平均孔径越小,但随时间的增加,变化并不明显。与此相反,采用插捣法制备的试件内部孔隙分布均匀性较振动法差,且试件内部连通孔隙率要高于振动法。相较于骨料体积比、骨料种类以及成型工艺,骨料级配对孔隙状态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邹海发 《河南科技》2023,(17):74-77
【目的】为研究在甘肃省部分地区恶劣自然环境下与工程同条件养护下的花岗岩机制砂混凝土孔结构分布情况。【方法】依托于实际工程项目,设计了多组不同石粉含量的机制砂混凝土,并且进行同条件养护。达到设计龄期后,通过抗折强度试验、气孔结构分析及核磁共振试验(NMR),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及孔隙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结果表明:机制砂中石粉含量小于8%时,随着石粉含量的增大,混凝土抗折强度增大,内部孔隙率与孔隙尺寸降低;石粉含量大于8%时,混凝土抗折强度降低,内部孔隙率与孔隙尺寸增大;石粉含量为8%时,混凝土抗折强度达到最大值,且内部孔隙率与孔隙尺寸较小。【结论】在甘肃省部分地区应用花岗岩机制砂时,其石粉含量宜控制在8%左右。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原状黄土的孔隙结构对其土水特征曲线(SWCC)的影响,对洛川4层原状黄土进行了基本物理指标的测试,用滤纸法测得其土水特征曲线,并采用Van Genutchen模型对土水特征曲线进行了拟合。统计压汞试验的数据,得到孔隙累积级配曲线和分布曲线。利用Young-Laplace方程,得到孔隙分布曲线、土水特征曲线及其斜率的关系图。结果表明孔隙结构对SWCC有直接影响,孔隙分布曲线和SWCC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土水特征曲线的最大斜率点与孔隙分布曲线中优势孔隙峰值点能一一对应;L1为双峰孔隙结构土,其SWCC对应有2个陡降段;L6、L7、L13为单峰孔隙结构土,其SWCC均只有一个陡降段,分别与其优势孔隙范围相对应。孔隙分布对失水速度和进气值Ψ_(ave)值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启予 《河南科技》2023,(2):97-102
【目的】通过对风城地区油砂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研究,为油砂矿的勘探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新疆风城地区油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油砂岩石薄片观察,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及黏土矿物成分分析等测试手段对油砂储层发育特征进行分析。采用高压压汞(MIP)、低温液氮吸附法(LTN2A)等测试手段对风城油砂孔隙结构开展具体研究。【结果】新疆风城油砂储层具有中—高孔隙度,中—高渗透性的特点,平均含油率为10.5%。油砂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其次为剩余粒间孔,溶蚀孔。通过联合液氮-压汞法表征,得出油砂的孔容主要分布于孔径10~100μm,阶段孔比表面积主要集中分布于微孔、过渡孔以及10~100μm超大孔中。【结论】新疆风城油砂储层物性较好,具有良好的开发潜能,后期可结合其物性特征及孔隙结构选择适合的开采手段。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损害,通过对超孔隙水压的分析和疲劳试验研究,探讨了空隙水对路面结构的破坏形式和疲劳寿命的影响,超孔隙水压的有限元计算表明,在车载作用下将产生较高的孔隙水压力,对沥青面层形成冲刷,最终可能导致各种路面水损害;超孔隙水压对沥青混凝土的影响实验和分析证实,超孔隙水压改变沥青混凝土的破坏形式,在无水状态下疲劳破坏的形式为劈裂状。而在有水状态疲劳破坏的形式则主要表现为剪切破坏,有水状态的抗疲劳强度较无水状态的抗疲劳强度低;同回归分析,得到了沥青混凝土在有水状态和无水状态下的抗疲劳寿命估计方程,而且与实验有很好的吻合;进一步证实了沥青路面在车载下的超孔隙水压是引起早期水损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煤储层的孔隙结构在煤层气产出和瓦斯突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文章采用了压汞法对淮北南部矿区的祁南矿的19个样品进行了压汞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祁南矿煤样整体具有微孔最发育、大孔和过渡孔较为发育、中孔不发育的孔隙发育特征。样品的微孔和过渡孔发育程度相近,中孔和大孔发育的差异性很大。脆性变形煤中,碎裂煤的孔容主要集中于过渡孔和微孔,片状煤的孔容集中于大孔和微孔,脆-韧性鳞片煤孔容主要分布于中孔。随着构造应力的变强,构造煤脆性变形阶段微孔、过渡孔和中孔孔容增大的幅度很小,受到改造的主要为大孔。  相似文献   

10.
为查明储层微观特征与地质成因之间的联系,利用压汞、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孔渗分析等资料,研究了松辽盆地大庆长垣不同渗透性砂岩储层的微观分形特征,并结合储层岩石学、成岩作用、次生孔隙的发育情况等分析了地质成因.研究表明:微观孔隙分形维数随储层渗透率降低而增大,反映孔隙复杂程度增加;中高渗储层孔隙分布在分形特征方面表现为二段式,大小孔喉分维数差异较大;低渗储层分形特征表现为一段式.从沉积过程看,储层物性越好,形成的大孔和小孔复杂程度差异越大,且大孔复杂程度高于小孔.从成岩过程看,大孔喉以溶蚀作用为主,小孔喉的胶结作用、压实作用均较强.高渗储层受沉积作用影响大,分形维数较小;低渗储层受成岩作用影响大,分形维数较大.该研究从成因上解释了不同渗透性储层微观特征的差异,对利用分形特征恢复地质信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指数和在扩频序列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为奇素数,n、m、e、r是满足如下条件的正整数:n=em,1 ≤ re-1,(r,e)=1,kp次本原单位根,q=pm,J:z→ktrm1(z)是有限域Fq上加法特征.对任意a,bFqe,定义指数和e(a,b)=∑xFqeJ[trmn(ax+bxqr+1)],其中trmn(°)表示从FqeFq上的迹函数.文中求出了指数和e(a,b)的值,并讨论了该指数和在扩频序列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推算非烃有机物临界压缩系数的新关联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三十年来推算Zc值较周知的方法列于表1中.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导出光截止法中透光因子的解析式,它们分别适用于短波和长波.这些表式被用于实验测量并证明对改善精度和测量速度是很有用的.根据这些表式,获得精度为10-5的3000个数值的表,进而得到碲镉汞组分x和透光因子F的一个有用的精确到2×10-4的解析式.  相似文献   

14.
以高氯酸铵和铝粉为分散相,端羟聚醚二醇为连续相,考察了总固体粒子的体积分数φ,粒度比R,以及小粒子占固体总量的体积分数φs对浓悬浮液流变性能的影响.对双峰分布分散系,浓悬浮液的粘度在φs=0.30时达到最小,并随R的减小而下降.固体细粒子对浓悬浮液的假塑性程度关系极大.当悬浮液中细粒固体增加或粒度比减小时,体系假塑性程度增大;有非球形粒子的悬浮液中,φφs的影响更大,但宽分布球形粒子构成的二元系,φ对假塑性的影响比窄分布体系小.  相似文献   

15.
按照化学平衡熔体模型可以解释Na-Hg二元系低钠组分的活度随组成和温室的变化.计算获得的平衡反应.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对砷化镓光电器件的研究结果表明,用作衬底的砷化镓晶体,以掺Si材料为佳.与掺Te和掺Sn的相比,它的发光输出量大,晶体完整性较好,因而受到广泛的重视.目前对掺Si晶体的研究,在研制无位错单晶生长的同时,对晶体的性质和微结构也进行了不少的工作[1-4].但对掺Si后的晶体中,由于杂质及缺陷的相互作用而引起晶体特性的变化,尚未见有系统的报道.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一维多孔介质的第一类边界条件,对同时考虑非傅里叶效应和非斐克效应的高强度快速干燥条件下热质交换的普遍微分方程组进行求解.研究了高强度快速干燥过程中,多孔介质内部非傅里叶传热、非斐克传质之间的相互耦合现象,为多孔介质内部温度场和湿度场的正确确定及控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不同电极材料(Au、Ag、Cu、Al和SnO2、In2O3)对酞菁铜(PcCu)蒸发膜V-I特性的影响.用同样的金属(Au、Ag、Cu)作顶底电极时,改变电极极性所得暗电流是对称的,V-I特性属典型的SCLC型.而Al/PcCu/Al体系呈现阻挡接触,估计这是蒸得的Al电极上存在氧化层之故.当Al作顶电极,玻璃基片上的SnO2或In2O3层作底电极时,Al极加负电压观察到SCLC,而当SnO2极加负电压时观察到电极限制电流,In2O3极加负电压时观察到负阻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