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广西科学》2005,12(3):196-196
日本东京大学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一向被认为是催人老化的活性氧实际上与老化没有关系。他们的动物实验同时证实,细胞内线粒体DNA(脱氧核糖核酸)的损伤不断增加是老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活性氧与植物抗病性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病原菌侵入植物后可诱导活性氧的出发,并且在非寄主互作中比寄 互作中活性氧的积累更明显。我们在禾谷类作物与白粉菌互作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活性氧迸发已被认为是寄主防卫反应之一,在植物的抗病性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热氧老化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失重法、静态与动态(DMTA)力学性能测试和IR分析,研究了其热氧老化规律与机理。结果表明:在热氧老化条件下,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失重率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服从指数规律;其弯曲强度保留率在25℃热氧老化条件下与老化时间无关,而在100和150℃条件下则随时间呈指数规律衰减,并且温度越高,其弯曲强度保留率下降越快;DMTA与IR分析结果一致,25和100℃的条件下,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老化形式为物理老化,而在150℃的条件下,则既有物理老化,又有化学老化。  相似文献   

4.
根据铌电容器的失效状态,针对片式铌电容器后期筛选工艺进行研究,在通用的静态老化方法基础上引入了一种动态老化方法,并通过实验确定了这两种老化方法合理的老化工艺参数。采用静态老化与动态老化相结合的老化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片式铌电容器产品的可靠性,满足工业化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植珠抗氧化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结合我们的研究工作,综述了植物细胞内活性氧的形成及生理作用,抗氧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对活性氧的清除,以及与抗氧化酶系统有关的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活性氧与植物防卫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分析活性氧在植物防卫反应中的作用。方法:根据近10年内公开发表的20篇中英文文献对活性氧的种类、特性,以及在植物抗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较全面的总结。结果:介绍活性氧的种类、性质,着重讨论了活性氧的产生和消除机理;并对当前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结论:活性氧在植物防卫反应过程中起双重作用,即高浓度时对植物起伤害作用,低浓度时起信号传递作用诱导植物抗性基因和防卫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活性氧在植物-病原物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病原菌侵入植物后可诱导活性氧的爆发,并且在非寄主互作中比寄主互作中活性氧的积累更明显.活性氧的爆发已被认为是寄主防卫反应之一,在植物的抗病性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植物与病原物相互作用过程中活性氧的类型、性质以及活性氧的产生机制和清除系统酶活性;重点讨论在植物与病原体相互关系中活性氧的可能作用,以及植物-病原物亲和性互作与非亲和性互作之间在这方面的差异.并对以上几个方面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8.
米曲霉激发子刺激滇紫草细胞10min内快速释放活性氧,同时胞内具活性氧清除作用中的超氧化物岐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也相应增加,活性氧组分中OH^1和O2^-自由基不利于紫草色素的合成,而外源的活性氧组分H2O2在低浓度(0.1mmol/l)时可促进紫草素的合成。  相似文献   

9.
老化油,特别是油田聚驱工艺、三元系统等产生的老化油,给生产管理带来严重危害,对其进行及时回收与高效处理,是提高油品质量,降低运行成本,节约能源的重要举措。工艺原理是采用热、化学脱水技术,将老化油集中回收加入高分子水溶性药剂,在热化学脱水器中充分沉降、分离。该项技术处理后的油品质量达到石油产品要求标准,在经济、能源、管理等方面有显著效益。  相似文献   

10.
氧化应激是机体活性氧成分与抗氧化系统之间平衡失调而引起的一系列适应性的反应。氧化应激的增加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证实,许多相关的机制会导致糖尿病患者活性氧和形态氮产量增加,氧化应激增加,抗氧化保护减少。规律运动能预防和治疗包括糖尿病在内的一些慢性疾病,运动已被证实了可以调节抗氧化保护。  相似文献   

11.
米曲霉激发子剌激滇紫草细胞10min内快速释放活性氧,同时胞内具活性氧清除作用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也相应增加。活性氧组分中的OH和O2自由基不利于紫草色素的合成,而外源的活性氧组分H2O2在低浓度(0.1mmol/1)时可促进紫草色素的合成。  相似文献   

12.
氧与活性氧     
讨论了活性氧的产生与化学活性.氧及活性氧会对机体造成伤害,活性氧中极其有害的是.OH、HO·2和O12Δg等.但生物进化赋予有机活体一系列清除活性氧、免受其害的机制,如化学抗氧化系统、酶抗氧化系统、损伤修复功能、细胞免疫系统、细胞色素防御系统等.正是机体内活性氧的产生与清除速率间的平衡,活性氧引起的损伤与修复速率之间的平衡使活体得以维持生机.对人们关于一些疾病与活性氧关系的认识作了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13.
本文比较研究了看麦娘属杂草看麦娘与日本看麦娘生育后期植株旗叶中活性氧消除系统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在旗叶一生中,看麦娘和日本看麦娘在活性氧消除系统中保护酶活性以及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的累积均出相信的变化趋势;与日本看麦娘相比,看麦娘旗叶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低、H2O2和MDA的累积速率高,表明看麦娘的活性氧消除能力较小,脂质过  相似文献   

14.
用硅胶干燥向日葵种子,得到5%以下不同含水量的种子,于50℃人工老化,同时进行抗氧化酶系统、MDA、热稳定蛋白的动态变化跟踪比较,结果表明:人工老化后,适当超干的(MC=3.67%,MC=2.08%)种子仍具有较高的发芽率与活力指数,且种子内部清除活性氧的酶SOD(超氧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CAT(过氧化氢酶)仍保持较高的活性,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积累也明显少于对照,热稳定蛋白也以适度超干的向日葵种子为最高.  相似文献   

15.
白叶枯病是由革兰氏阴性黄单孢菌水稻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所引起的一种世界性水稻细菌病害.水稻Xa7基因是一个具有广谱抗性的显性抗白叶枯病基因.通过对水稻抗病品种IRBB7(含Xa7)和感病对照IR24接种白叶枯菌PX086,发现:在叶片的病原菌侵染部位,IRBB7比IR24的活性氧(H2O2和O2-)积累更快且含量更高;与活性氧代谢相关的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也更高.推测活性氧的代谢调节可能在Xa7基因介导的抗病反应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将MDF放在气候箱中按设定的条件进行快速老化,同时在室内环境中作对比试验,比较两种条件下MDP甲醛释放量与力学性能的变化。MDF甲醛释放量随着加速老化周期增加而不断减少,与循环周期呈显著指数关系。加速老化对木材纤维与树脂之间的结合有较大的影响,UF在高温高湿下体形结构受到破坏。MDF加速老化后甲醛释放量与放置室内每10d的MDF的甲醛释放量具有显著的指数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以计算结果与Bastgen试验结果的吻合程度作为判别计算精度的标准,比较继效法、老化法、B—K法、王勋文法和中值法5种老化系数计算方法对于长期老化系数和短期老化系数的计算精度,讨论了TROSTH、周建民老化系数建议值的合理性.研究发现:王勋文法无论在长期老化系数还是短期老化系数的计算上均有较高精度.在采用按龄期调整的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国内某聚酯生产企业现有聚酯废水处理工艺存在问题的调查和分析,提出在生化前增加絮凝—臭氧/羟基自由基活性氧氧化预处理工艺的解决方案,并进行相应的实验研究。探讨了在絮凝实验中絮凝剂种类和投加量、pH值对废水CODCr去除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臭氧、活性氧单独氧化效果和臭氧/活性氧联合氧化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确定臭氧/活性氧氧化法优越性并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 pH为8,絮凝剂的投加量为1.56g/L,通臭氧时间为3min,活性氧投加量为27mg/L时,聚酯废水预处理效果最佳,废水CODCr的去除率可达84%,可生化性比值提高至0.45左右,未检出对后续生物处理系统中微生物产生毒害的醛类物质。  相似文献   

19.
芦荟是热带、亚热带植物,作为药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含有多种活性成份,目前已测知的成份达160种之多。据研究,芦荟鲜叶中的各种成份对人体的效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具有细胞组织的强再生赋活作用、保护作用、保水保湿作用和生命体的正常化作用。2、提高人体免疫力,中和细菌毒性,杀菌消炎。3、净化体内自由基(活性氧),防癌,抗人体老化。  相似文献   

20.
磁场处理对辣椒种子老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100mT的磁场对辣椒种子进行处理,再进行人工加速老化,观察老化过程中各项发芽指标及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老化后期磁场处理的种子发芽指标高于对照,相对电导率略有升高,脱氢酶活性与对照无差异,而过氧化氢酶活性明显提高。说明磁场处理的种子比较耐老化,与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