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纵坑切梢小蠹对云南松危害习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纵坑切梢小蠹对云南松危害过程中形成的坑道为依据,比较详尽地分析了纵坑切梢小蠹在云南松树内的活动、危害情况。研究结果表明:①纵坑切梢小蠹对树梢的危害只能造成云南松树势衰弱及梢头局部受害;纵坑切梢小蠹蛀食云南松树干是云南松最终受害致死的主要原因。②在春季,纵坑切梢小蠹出生率约70头,幼虫死亡率为50%。③对坑道散布面积的分析表明,一般情况下,胸径为6—7cm的云南松,其致死阈值约为纵坑切梢小蠹雌虫5头。  相似文献   

2.
以α-蒎烯为原料,控制反应条件,用不同氧化剂进行选择性区域氧化,合成了松小蠹信息素马鞭烯醇(工)、马鞭烯酮(Ⅱ)、桃金娘烯醇(Ⅲ)和桃金娘烯醛(Ⅳ),并用IR和MS谱验证了结构.用化合物(I~Ⅳ)对纵坑切梢小蠹进行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它们对纵坑切梢小蠹均有一定聚集作用,当用α-蒎烯配制成复方时,其诱集率提高,特别是纵坑切梢小蠹梢转干期的诱集率明显高于梢转梢期.  相似文献   

3.
纵坑切梢小蠹大发生原因探讨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本文从种群系统出发,全面分析了纵坑切梢小蠹与云南松的相互作用.及环境多种因素对该虫大发生的综合影响.认为在虫害发生初期,云南松树势衰弱是纵坑切梢小蠹大发生的基本条件,当虫害猖獗漫延时,该虫可以攻击并致死健康树.纵坑切梢小蠹种群数量便成为虫害进一步加剧的主要因素.气候、寄主抗性、林地条件、森林管理对害虫种群消长有重要影响.昆明地区气候条件对于纵坑切梢小蠹生长繁殖都非常有利,是该虫得以在短期内爆发成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云南从南到北三个地区纵坑切梢小蠹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关于该虫在云南的发生、危害、寄主植物和地理分布的基础信息.本文认为暖冬可能是纵坑切梢小蠹严重危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云南纵坑切稍小蠹的发生,分布与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从南到北三个地区纵坑切稍小蠹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关于该虫在云南的发生,危害,寄主植物和地理分布的基础信息,本文认为暖冬可能是纵坑切梢小蠹严重危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纵坑切梢小蠹在贵州省扎佐林场大面积健康马尾松人工林分时有发生。研究结果表明:小蠹虫通过集群攻击零星健康木成功入侵,然后定殖并扩大为害。初期性侵害特性是小蠹虫对为害健康树木的适应性表现。7~9月是小蠹蛀梢和蛀干为害高峰的重叠时期,尤其以8月份为害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切梢小蠹属各种之前形态差异很小,种类鉴定困难.采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I(COI基因)部分序列,对5种切梢小蠹进行PCR扩增和测序.研究分析发现:华山松切梢小蠹与其他4种切梢小蠹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再次证明华山松切梢小蠹是1个新种;云南切梢小蠹与华山松切梢小蠹在各种分析数据结果都显示出很小的差异,但二者的寄主完全不同,这暗示着二者最初可能起源于同1个祖先,产生分化的原因可能是寄主的差异所致.通过探索5种切梢小蠹之间的关系,为其防控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8.
云南松蠹害枝梢虫坑真菌类群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滇中地区受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的云南松枝梢,分别于不同蠹害期进行抽样调查,从枝梢虫坑中分离到33属真菌,分属14科.其中,腐生真菌为15属,寄生或腐生真菌10属,寄生真菌8属.发现不同样点、不同蛀梢时期和不同危害程度样区虫坑优势菌群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它们主要是德巴利氏酵母属、盘多毛孢属、团丝核菌属及芽枝霉属,揭示了优势菌群与蠹害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采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I(COI基因)部分序列,对我国西南地区15个地点共计240个云南切梢小蠹个体进行扩增和测序.研究发现,云南切梢小蠹不同地理种群间在线粒体基因组水平上具有不同程度的多样性,位于云南省中部地区的采样点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而西北的丽江和宁蒗遗传多样性比较单一,四川的3个采样地在地理上很近,多样性也较为丰富;研究证实,云南切梢小蠹为单起源,源于云南中部,随后向四周扩散分布;云南切梢小蠹的分布与云南松分布息息相关,二者相辅相成,没有云南松的地方亦没有云南切梢小蠹.  相似文献   

10.
松小囊信息素α—蒎烯含氧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α-蒎烯为原料,控制反应条件,用不同氧化剂进行选择区域氧化,合成了松小囊信息素马鞍烯醇(Ⅰ)、马鞍烯酮(Ⅱ)、桃金娘烯醇(Ⅲ)和桃金娘烯醛(Ⅳ),并用IR和MS谱验证了结构。用化合物(Ⅰ-Ⅳ)对纵抗切梢小囊进行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它们对纵抗切梢小囊均有一定聚集作用,当用α-蒎烯配制成复方时,其诱集率提高,特别是纵坑切梢小囊梢转干期的诱集率明显高于梢转梢期。  相似文献   

11.
初步研究了草鱼幼鱼对三种缩结定置网片的反应特性。结果表明;缩结对草鱼幼鱼在水槽内的分布特征没有显著影响,即无论在水槽内放置哪种网片,草鱼幼鱼均喜欢在网片邻近区域长时间停留,趋网、碰网尾次数及碰趋比也不随缩结不同而发生明显变化,但缩结对穿网尾次数、穿趋比和穿碰比有显著影响,扁形网目阻拦作用最大,长形网目次之,方形网目最小,推测穿网尾次数、穿趋比及穿碰比均与网目高度、鱼体高度之差和网目宽度、鱼体宽度之差的乘积成正比。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大中城市高峰期间打车难的现象,利用出租车GPS数据,提出了一种量化研究出租车逃离城市拥堵区域的方法。首先采用射线法进行地图匹配,将中心城区路网划分为多个研究区域,利用出租车GPS数据来统计各区域每5分钟内的累计车辆频数;再利用不同区域间的累计车辆频数比值来描述区域间出租车的流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出租车在高峰期间存在逃离交通拥堵区域的现象,并且发现出租车逃离拥堵区域的时段相对于社会车辆的高峰期滞后0.5~1.0 h。该研究成果对于掌握出租车运行特性和出租车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低硫、低芳化引发的柴油润滑性问题越来越突出。以加氢处理的柴油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不同含硫、含氧杂原子化合物,考察其对柴油润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含硫化合物对柴油润滑性的影响不同;含氧酸性化合物是改善柴油润滑性的主要物质之一;含硫和含氧化合物混合后对改善柴油的润滑性能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随后,在加氢处理的柴油中添加了2种抗磨剂,考察不同抗磨剂的抗磨效果,并对抗磨剂进行了红外分析。结果表明,不饱和酸的抗磨效果优于饱和酸,长链的不饱和酸优于短链的不饱和酸。  相似文献   

14.
几种氨基酸对加州鲈幼鱼趋向行为影响的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二道生理记录仪(LMS-2B)和机械电换能器(mechanic-electricitytransducer)记录加州鲈Micropterussalmonoids幼鱼对食物球咬食次数的方法,研究探讨9种氨基酸对加州鲈幼鱼趋向行为(taxis)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L-蛋氨酸(L-Met)、L-缬氨酸(L-Val)、DL-丙氨酸(DL-Ala)和甘氨酸(Glycine)对加州鲈幼鱼的诱引作用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本实验为在配制加州鲈幼鱼饲料中添加氨基酸作为诱食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郑州市汽车尾气排放特征分析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郑州市目前在用的桑塔纳、红旗、奥迪、捷达、夏利和桑塔纳2000六种轿车,昌河和松花江二种微型客车以及轿的和面的二种出租车的汽车尾气排放情况进行了重点的监测分析。根据监测结果对超标车辆进行了分类比较,并且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青海羌活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石油醚提取法提取青海产羌活挥发油,测得挥发油的质量分数为3.2%.以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进行分离、鉴定.分离出50余个峰,鉴定了41种化学成分,并用面积归一法确定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以单环萜烯酮、亚油酸、乙酸谷甾烯醇酯、杜松二烯醇、十六烷酸为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通过对羌活挥发油成分的研究,为羌活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药延胡索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采用多种分离层析手段,从中药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W.T.Wang)干燥块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及与标准品或文献数据对照的方法,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延胡索甲素(d-Corydaline)、延胡索乙素(Tetrahydropalmatine)、Pontevedrine、四氢黄连碱(Tetrahydroberberine)、去氢紫堇碱(Dehydrocorydaline)、原普托品(Protopine).研究表明生物碱是中药延胡索的主要成分,其中Pontevedrine为首次从该药材中分离得到的生物碱.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L系统的文法系统和树木枝条的力学模型,将改进的L系统与枝条力学模型相结合,模拟了重力和趋向性对于树木枝条形状的影响,通过visual studio8对算法进行实现,更为有效的生成了自然逼真的三维树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