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山西省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总体方案》在产业转型和生态修复两大任务里,都涉及到完善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机制问题。尤其是推出一些有山西特色的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政策措施,体现了山西省对生态文明建设前所未有的认识高度。《总体方案》体现了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金融部门要紧紧围绕《总体方案》中提出的"打造金融创新高地"和"发展晋商金融"两大任务,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创新,建设与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具体讲,就是着力建立"五大金融体系"。一是建立门类齐全的金融机构体系。积极吸引外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机构到山西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地方性金融机构加快发展,逐步在全省形成机构种类健全、网点覆盖率高、资金供给  相似文献   

3.
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关键在转型,转型重点要素是资金、技术(或项目)、人才和政策。为解决融资问题,《总体方案》提出加强金融创新和改革,打造金融创新高地,发展地方金融。支持金融创新,发展金融业。每一个发达的地区都有发达的金融业。山西省转型发展需要金融业的支持,金融业的发展需要金融创新引领。金融创新包括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技术创新、金融服务创新、金融管理创新、金融组织形式创新。《总体方案》指出要加快构建与资源型经济转型相适应的金  相似文献   

4.
能源产业是山西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始终困扰着山西能源经济。在"综改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十二五"期间促进山西能源产业转型是实现全省跨越式发展的重中之重。针对山西能源产业的特点,从产业政策、财税金融政策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山西能源产业转型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纵观我国几千年的财政工作实践,我国的财政精神可以概括为:治国安民为本,经世富饶为魂,清正廉洁为模。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财政精神凝聚为"三财之道",即生财有大道,聚财有方度,用财有节效。今天我们同样要继续弘扬财政精神,把山西区域的事情办好。国务院批复《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总体方案》中提出了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主要任务,其中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正是财政工  相似文献   

6.
《广东科技》2013,(5):15-15
◎1月,广东省专业镇专项计划项目申报工作启动,发布的《2012年广东省专业镇专项计划申报指南》重点加强了专业镇的产学研合作,以"广东省创新型专业镇和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的实施,促进专业镇企业技术创新和加快成果转化,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提升综合创新能力,加快专业镇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7.
《总体方案》"完善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机制"一节核心是实现环境资源产权化、环境治理与经济建设同步化、环境治理外部成本内部化,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地融入资源型经济转型工作的全过程,是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工作部署的全面贯彻和落实。《总体方案》在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机制方面有多个创新,最突出的有以下3个:一是明确提出了建设基于环境容量管理的生态环境产权制度。环境质量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终极  相似文献   

8.
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是关键。《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大幅增加研发投入,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强化创新人才支撑。前不久,山西省人大常委会组织教育界、科技界人大代表围绕推进山西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展开专题调研,并从完善配套政策、加大经费投入、整合科技资源等方面形成了深入细致的调研报告,一方面努力为构建集产学研用于一体、有利于助推综改试验区建设的山西科技协同创新基地搭建新的平  相似文献   

9.
《总体方案》的批复,标志着山西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要实现产业转型攻坚任务,我们必须围绕"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大胆先行先试、破解难题、创新机制,推动山西省产业发展由粗放高耗增长向集约绿色发展转变,由低附加值、高污染模式向高附加值、环境友好型模式转变,由生产采掘发展形态向服务制造发展形态转变,为转型跨越发展筑牢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为加强顶层设计,加快推进文创产业转型升级,北京市市委市政府于近日正式印发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京发[2018]14号)。(以下简称《意见》)。据了解,《意见》立足首都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共包括"总体要求""优化构建高端产业体系""组织实施产业促进行动"和"保障措施"等四部分内容。作为全市高精尖产业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是近年来北京市首个以市  相似文献   

11.
汪贵才 《安徽科技》2012,(10):22-23
正加快宁国耐磨铸件产业发展,对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安徽省政府也出台了包含耐磨铸件业在内的《安徽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意见》。由此可见,耐磨铸件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基础产业,促进耐磨铸件产业发展已引起国家及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宁国市针对全市耐磨铸件产业发展的现状,围绕"调结构、稳增长、促发展"要求,结  相似文献   

12.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破解"三农"发展难题,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是山西省转型综改四大战略任务之一。要全面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建立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建立起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保障,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城乡协调发展长效机制。为此,《总体方案》将改革创新城乡统筹  相似文献   

13.
正当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给我国技术市场带来了重要历史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的要求,强化技术市场在统筹配置公共科技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提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调结构、转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最近,中央出台《关于  相似文献   

14.
《总体方案》从大幅度增加研发投入、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和强化创新人才支撑3个角度,对山西省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作了部署,抓住了山西省科技创新驱动转型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赋 《太原科技》2013,(2):20-21
《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产业转型要以循环经济和技术进步为基本路径,这是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根本途径和主要内容,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就工业内部结构调整而言,要着力改造提升资源型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也就是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改造提升资源型产业,应以提高资源开采回收率、就地转化率和综合利用率为基本目标。一要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在新形势下,山西中小企业转型发展面临的困难,阐述了山西中小企业转型的具体内容,提出促进山西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太原科技》2010,(9):111-111
2010年8月29日,“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隆重举行。《山西转型发展战略研究》《山西煤矿兼并重组整合跟踪研究》《高碳产业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与机制》《山西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等10项2010年度山西经济社会重大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发布。其中,  相似文献   

18.
正市委四届八次全会作出关于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创新发展的决定,对全市深入实施"双创"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市科技局紧扣全会精神,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措施,务实推进各项工作。1完善政策体系袁夯实科技成果转化基础一是修订完善《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  相似文献   

19.
卷首语     
《太原科技》2007,163(8):I0003-I000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绿色产业体系和循环经济模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绿色转型,建设创新型太原的有效途径。本期的"绿色转型"栏目,刊载太原市委常委、太原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耿彦波《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一文,文章认真分析了太原市的产业结构,提出太原市要建设新型能源基地,加快"绿色转型",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中共太原市杏花岭区委书记毋青松以《加快推进绿色转型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题,论述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绿色转型的重要意义,并谈到杏花岭区作为太原市的中心城区,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通过坚定不移地推进"五区并重"发展战略和"五大功能区"建设,经济社会呈现出了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20.
<正>《广东科技》:东莞科技进修学院在何时、什么契机下,成为创新方法推广与应用基地?朱美珍:2007年1月,东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宣告东莞正式步入以"转型"为发展核心战略的历史新时期,要将"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构建和谐幸福新东莞"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其中要重点抓好观念转型、产业转型、人的转型和体制转型,而重心则落在了促进产业全面转型升级上。2008年金融危机后,从东莞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