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对渼陂的公共空间构型和典型单元空间构型研究,探索庐陵文化背景下深藏于空间构型中的特定基因特征。挖掘渼陂聚落的空间活力,从而更好地进行古村落保护与更新,体现庐陵文化遗产价值。  相似文献   

2.
向阳和石陂分别是韶关市武江医西河镇和浈江区新韶镇下属的村落,原本通行归属未明的韶关土话。现在,向阳正在转用粤语,而石陂正在转用客家话。这两个村的土话受各自所转用的方言影响而产生变异,不过。变异的程度不同:向阳土话受粤语的影响很浅,而石陂土话受客家话的影响非常深刻。产生这个差别的原因在于它们各自与所转用的方言接触时间长短不同:向阳土话与粤语的接触仅有几十年,而石陂土话与客家话的接触则已有了几百年。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传统村落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保护与发展协同,以渼陂村下元宵民俗为实证对象,基于统计分析建立其“非遗—空间”耦合机制假设。以空间句法定量评价“非遗的空间属性”,以实地观察定性归纳“空间的非遗内容”,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验证假设和深入探究“非遗—空间”耦合机制。结果表明:“原生型”非遗与村落空间保护及建设紧密联系,其保护发展规划可在格局不变基础上更新少量节点或建筑,进一步与“原生型”非遗共生;“文旅型”非遗与村落空间保护及建设联系紧密,其旅游规划设计可着重于整合利用非遗资源,空间保存与开发并重,与“文旅型”非遗耦合产生更利于旅游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土地类型本质特征,在尚未有统一的专题制图规范可循情况下,设计了崇阳县华陂区1:2.5万土地类型图的编图程序,采用了求积仪配合方格网量算面积的方法。实践证明,编图效果较好,量算精度较高,速度较快,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灵渠传说是劳动人们以灵渠为依托。通过想像、幻想而创作的叙事作品。《铧嘴和天平》反映了河渠师顾青在灵渠开凿中的贡献,《渼潭》则赞扬了劳动群众在灵渠开凿中的聪明才智,它们都是历史真实的反映,只不过反映的角度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6.
结合广州市地铁四号线车陂南至黄阁段桥梁施工经验,介绍了上行式架桥机的结构特点与节段梁施工工艺控制。  相似文献   

7.
张新群 《中国西部科技》2010,9(32):17-17,12
坭陂地热资源热储呈带状,受断裂构造控制,热矿泉的分布具有一定范围,热源来源于地下深部岩石和构造,远景储量较大。  相似文献   

8.
元代三峡移民伴随宋蒙(元)战争开始,持续至元末红巾军起义。战乱导致的人口锐减成为当地移民的主要动因,并因元政府的移民政策而大规模开展。虽然有元一代,三峡移民后的人口并未达到前朝最高水平,但对充实当地人口的努力不能抹杀。在元代积极移民背景下,三峡地区开始了人口的恢复、民族的融合、方言及风俗的转变.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2013年5-9月在北江上游采集东陂长汀品唇鳅Pseudogastromyzon(Labigastromyzon)Changtingensis Tungpeiensis,对其耳石、鳞片、脊椎骨和鳃盖骨等4种年龄鉴定材料的轮纹观察分析,探讨其鉴定年龄的可行性.结果显示:耳石和主鳃盖骨均无明显可计数的年轮;在入射光下脊椎骨呈现出明暗相间的条纹,无明显杂纹,年轮清晰;鳞片年轮表现为疏密型,中央区域出现溶蚀现象,鳞片有生殖痕现象.脊椎骨的判别能力为94.27%,鳞片的判别能力为72.43%.两鉴定者对脊椎骨鉴定吻合率为93.92%,对鳞片鉴定吻合率为63.33%,鉴定脊椎骨和鳞片吻合率分别为85%和81.67%.脊椎骨是东陂长汀品唇鳅年龄鉴定的最佳材料,鳞片辅助鉴定材料,鳃盖骨和耳石则不适于东陂长汀品唇鳅的年龄鉴定.  相似文献   

10.
明玉珍及其大夏国本末(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末 ,明玉珍受命“至夔州府哨粮” ,乘机攻占重庆 ,1363年建立大夏国 ,拥有全川 ,并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动 ,对于安定四川有积极作用。1371年 ,大夏国被明朝灭亡。  相似文献   

11.
经义试士始于北宋,其后至明代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其文体结构一直以"四段式"为基础。然而作为一种考试文体,其适应时代发展的特征又决定着其结构的发展变化。因此,经义文体结构在两宋的发展,达到了"冗长繁复可厌"的程度,故而元人对其结构进行了由繁到简的"改造",明代初次开科取士,因沿袭元制,故其经义文体结构依然属于元代结构。  相似文献   

12.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唐朝时期始传入中国之后,经两宋时期的发展,到元朝时期不但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而且是10个少数民族共同信仰的宗教.伊斯兰教对中华民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北京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中心,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所在地.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环鄱阳湖地区以执中国牛角的茶业、瓷业、稻米业、水运业、造纸业、制版印刷业和教育业为中心,形成了繁荣的产业群和城镇群,它们从两宋历元、明、清至民国初年逾千年而不衰。本文用历史档案和翔实的历史资料对其作了求证和较系统的描述,同时,也初步探索了这个产业和城镇群在近现代走向衰落的原因以及至今仍发展滞后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提出我国古代陶瓷的输出很可能在汉代就已出现,指出景德镇在晚唐五代及宋初时瓷器的外销就可能已十分火爆且影响很大等猜想。根据已发现的资料指出元代的瓷器已经远销到西北非而非学界所说的非洲东海岸。论证了我国宋元以前的陶瓷输出与世界文化交流情况.  相似文献   

15.
文献资料充分证明,在中国戏曲史上“元曲四大家”这个概念并未得到广泛的接受和认可.即便有一部分论者使用这个概念,这“四大家”也没有固定的排住顺序。弄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思考古典曲学研究的重心和本质。  相似文献   

16.
刘过在南宋以“诗侠”著称,到元末,其人格精神在以杨维祯为首的“铁崖”派手中被大为肯定,这种肯定一直影响到明清。其诗词也屡被收选入集,这正说明了他在后世引起了较广泛的注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后世对其褒贬不一,也印证了他的复杂性和他并不寂寞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许昌,古许国所在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许县,隶属颍川郡,隋唐至明清称许州,今为省辖许昌市,其行政管辖范围大致和许州时代相同。许昌地理环境优越,良田沃野,山川秀美,是古代农业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处于九朝古都洛阳和七朝古都开封之间,很长时期内,地接京畿,政治上、军事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汉末魏晋时期,“天下当朝正许昌”,是曹魏和西晋王朝的政治与军事要地。隋唐北宋时期,地处汴、洛之间,锁钥中原,各种文化交汇于此,使得许昌往往能开风气之先,名人辈出。纵观数千年的许昌发展史,既遭受过不堪回首的灾难,又取得过值得自豪的辉煌成就。可以说,元、明以前的许昌,实乃历代王朝政治之枢纽,文化之熔炉,人文之渊薮。  相似文献   

18.
元朝与明朝灭亡后,朝鲜半岛上都曾出现中国的遗民群体。学界对朝鲜的明遗民群体作了较多深入细致的研究。相比之下,对元朝退出大都后高丽/朝鲜的元遗民群体关注较少。本文拟对此现象作一初步分析,并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元明两代的朝鲜遗民作一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9.
钧窑是宋元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个制瓷传统,同时也是中国古陶瓷研究中疑问较多、争议较大的一个窑口。为此作者主持进行了2001年对禹州神垕镇钧窑遗址的考古发掘。经过严格认真的考古发掘工作和初步的整理,使我们对钧窑的烧造时间、发展阶段和工艺技术等诸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收获颇丰。通过发掘大体可以确认在禹州市神垕镇西南部的古窑场中,钧釉瓷器的生产大体始于北宋末期(12世纪前半叶);经过对刘家门窑址发掘资料的初步整理,可将钧窑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即北宋晚期到金代前期,金代后期到元代初年,元代时期;发掘中清理出一批遗迹;在下白峪窑址发现了中晚唐时期的遗存,清理了一座窑炉,出土了大量瓷片和窑具。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至宋元,出现了重要的转折,即以文言小说为主转变为以白话小说为主。这一转折对小说在明清时期达到全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根本上讲,促成这一转折的原因乃是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市民阶层的壮大。标志着这一转折期的作品是宋元话本小说,它的产生、发展与城市经济密切相关,它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表现技巧无不带有市民文化的印记。因此,研究宋元话本与城市经济、市民文化的关系,对于深入掌握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