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通过探讨左右江革命老区土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现状,进而分析百色学院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意义,并且从学科专业支撑、师资力量、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培养方案等方面,研究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新建本科高校是高等本科教育一支新增力量。新建本科高校大多是由专科学校组建而成的地方院校,这类学校带有专科学校办学观念和办学模式的深刻烙印,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任务。三明学院科研建设的实践表明,定位好新建本科高校的科研工作,形成自身科研的特色,对于促进学校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增强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西部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高校扩招战略相伴相随。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切实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壮大,一部分学校并由此逐渐培育起办学特色和优势,走上了科学、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应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紧贴地方产业特色和优势,突出地方性和应用型,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办学特色,实现学校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4.
办学特色是新建本科院校的价值追求与发展选择,建设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不仅符合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地方高校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攀枝花学院的未来发展应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布局与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为载体,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强化特色培育,不断探索特色发展的策略与途径。  相似文献   

5.
学科专业建设是高等院校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关键,关系到学校的办学层次、整体竞争能力。近几年.全国范围的专科升格为本科的地方大学骤然增多,新建本科院校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些大学在提升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在学科专业建设上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6.
王风雷 《菏泽学院学报》2015,(1):105-107,121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是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但很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着定位不切实际、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水平不高、办学经费不足、学校与地方联系不紧密等问题。随着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推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必须科学定位,培养模式立足高教发展规律,合理设置专业,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加强与地方和企业的合作,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转变观念,努力实现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7.
郭攀成 《科技信息》2013,(12):198-199
新建本科院校主要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突出产、学、研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突出实践教学。在学科专业建设上,着重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任务重,学科基础薄弱,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应该另辟蹊径,以专业建设拉动学科发展,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最终实现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建本科院校必须立足地方,根据自身实际和地方经济社会需求,选准学科建设突破口,将学科建设的重心放在对专业建设的支撑上,开展特色学科建设和特色专业建设,发挥"特色"的示范作用,带动学校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湖南理工学院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根据岳阳地域经济特色,开展应用化学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和特色专业建设方面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是新建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创先争优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新建本科院校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一定要牢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神圣职责,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导向,矗。构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切实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强化与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不断探索合作共建的新途径,实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新建本科院校囿于历史积淀不深、办学基础较差、地方支持有限等因素,借助外力发展成为了提升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毕节学院在接受西南大学对口支援工作中,按照主动、双赢、创新的受援工作思路,通过构建服务地方学科专业体系、提高师资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开展科研合作进行协同创新等途径,有效推动了学校的内涵提升和跨越发展,逐渐形成了办学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1.
从贵州宏观经济现状、发展态势的角度,简述了贵州地方高校的现状、企求,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与地方高校的需求与供给关系;思考了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双赢问题,提出了地方高校的发展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12.
"新工科"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的培养和思维的创新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新时期,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需求有不断增大的趋势。对于地处民族地区的高校而言,如果培养出的人才既能够下得去又能够干得好,也就突显了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采用矩阵分布和统计的方法,以西昌学院城乡规划专业近3 a在课程设置上的变化为例,考察其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路径的契合度。通过对考察结果的分析,认为城乡规划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一定要与时俱进,科学创新,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要及时把握区域发展趋势,融入地方语境;要合理增设人才培养进程中与区域发展相关联的课程,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培养过程中要致力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把握上述设置原则才能让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获得专业能力提升,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地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高校图书馆的作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地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也日益突出,这对传统的图书馆民族民间文化的搜集与保护提出了挑战。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民族文化资源建设中一方面要加强地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搜集、整理、开发与保护,另一方面应为区域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平台与支持,这既可以促进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创新,又可提升图书馆的文化底蕴,拓展图书馆的服务教育职能,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使高校图书馆更有作为。  相似文献   

14.
兰玉英 《中国西部科技》2010,9(33):60-61,63
建设"和谐高校"是和谐社会对新时期高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从国际形势需要、国内形势需要和高校自身发展需要三个方面分析了构建和谐高校的必要性;要实现高校的和谐与稳定,从高校与政府的和谐、校园环境的和谐、管理制度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同学关系的和谐、校园文化的和谐、高校招生的和谐、高校图书馆的和谐等几个方面入手来构建高校的和谐,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和谐高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目前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还不强,这既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也有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应通过提升内涵彰显特色、树立主动服务理念,对接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社会服务方式,融入地方经济建设、拓宽社会服务领域等途径,进一步提升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会议、浙江省成为全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试点省份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实施背景下,经济转型升级给浙江地方高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重大挑战。浙江省地方高校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服务中求生存,在贡献中求发展,进一步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积极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智力支持,不断提高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要紧密结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身条件和当地经济状况的服务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选择什么样的社会服务方式并不重要,关键是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通过社会服务的开展促进学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植物学野外实习是植物学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目前地方院校的植物学野外实习出现的一些新特点,为适应植物学野外实习发展的需要,分析了影响实习教学中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对植物学野外实习进行了教学改革.通过精心组织和科学管理,以多种形式开展实习,是保证植物学实践教学的良好效果与质量的关键,可以圆满完成野外实习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成为全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试点省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出台和国家、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现实形势,给浙江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重大挑战。浙江地方高校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社会服务工作,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探索和拓展科学发展的社会服务之路。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校农村籍贫困生综合能力提升对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问卷调查,基于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普通高校农村籍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条件、社会融合与综合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普通高校农村籍贫困生家庭经济条件对其综合能力提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融合在家庭经济条件与综合能力之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从表现形式来看,较好的家庭条件以及较高的社会融合度使普通高校农村籍贫困生综合能力更强。基于家庭经济条件与社会融合对综合能力的促进效应,学校应通过“活动参与”提高农村籍贫困生的成就感、满足感,在团队协作中帮助其建立与同学的良好关系,提升其社会融合度;政府应利用大数据识别贫困生,保证贫困生认定的准确性与隐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